谈《边城》的田园牧歌之美
2016-11-19高翔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作者将目光聚焦在故乡,那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和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湘西社会。他生动地复现了湘西的民俗、民风,写出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乡土风貌。他笔下那些剽悍的水手、吊脚楼的妓女、携带农家女私奔的士兵、开小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这些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园牧歌般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 风俗美
沈从文《边城》构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清澈透明的碧溪岨,安适独居的老船夫,寂静和平的茶峒城连同那个令人兴奋的热烈欢快的端午节,无不呈现着一种原始的引人神往的古朴美。这幅动人的天然图画连同充盈在其中的原始的人情人性美,都有力地支撑着《边城》的牧歌情调。美丽的边城与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灵,都在作者流畅的叙述中互相印证和沟通着。
一.人性美
《边城》是作者供奉着“人性”的一座希腊小庙。在边城里,人性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农村中的人不论贫富尊卑都是美的。这里没有压迫和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一种源于本性的爱,人性中带有原始的淳朴和善良,在老船夫、翠翠、傩送等人物身上,体现出勤劳、朴素、善良、热情等美好的品质。在爱情关系上,更表现为自然与纯真,同时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潜在影响。总之,《边城》是有美皆备的,它“简直就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1]。
《边城》是作者供奉着“人性”的一座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全部寄托。她“在风日里长大,把皮肤晒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2]。她纯洁坚贞,恬静温柔,从表面到内心都晶莹剔透,姣好无比。在这个理想人物的身上,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情怀。翠翠是幸福的,不仅因为她生长在美丽的边城,还因为无论是天保,傩送,或者老船夫,杨马兵,甚至船总顺顺,都深爱着翠翠,且彼此间又怀有亲切的感情。然而她又是最不幸的,她的父母双双殉情而死,她和外祖父的生活虽然恬淡,平静,但在翠翠敏感的心里总隐现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寂寞,孤独,忧伤之感,以及对孤独的莫名恐惧,她甚至会在无人的时候独自垂泪。祖父虽然一心要把她交付给一个可靠的人,但爱她的大老和二老却一个不幸被淹死,另一个黯然远行,而与她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心力交瘁而死,只留下她独自守着渡船,在迷茫与无望中毅然诚恳地等待情人的归来。所以汪曾棋说《边城》“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3]。
二.爱情本色的美
汪曾棋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沈从文借助这种理想化的湘西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侼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说:“我注意不在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的人事牵连在一a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4]《边城》旨在用无功利的爱,向现代人敞明生存的意义。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有钱船总的儿子爱上一个撑渡船的穷人家的孙女,不算稀罕的新闻,困难的是,轮到谁娶翠翠时,照茶峒人的规矩,应该来一次流血的挣扎。兄弟俩知道彼此的心事后,没有动刀,也没有“情人奉让”,而是约好去碧溪咀为翠翠唱歌,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傩送一张口,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因此抽身退出,结果酿成他在烦恼,悲哀,愤慨中水鸭子反被淹死的悲剧。深爱着翠翠又深爱着哥哥的傩送,在得不到翠翠明确答复的情况下,带着爱和负疚远下桃源。祖父死后,翠翠守着渡船,等待傩送的归期,因此,爱成了一个长长的等待。
傩送对翠翠的爱是单纯而又美好的。两年前的端午节,当他第一次遇见翠翠时,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怜惜与关爱,因此在邀请翠翠去自家吊脚楼上等爷爷不成时,便派家里的伙计护送她回家。为了让翠翠和爷爷能去城里看划船,他找人来替祖孙俩摆渡,并将自家楼上最好的位置留给翠翠。轮船竞渡时他一举夺魁,这力量来自于他对翠翠萌生的爱意。当他得知哥哥也爱着翠翠时,便心平气和地将自己的心事说给哥哥听,建议俩人来一次公平的竞争。他在月光下为翠翠唱歌,那又软又缠绵的歌声让翠翠在梦里飞起来,摘了一大把虎耳草。为了翠翠,他情愿放弃崭新的碾坊而去守渡船,并且为了这件事不惜和父亲吵架最后离家出走。
翠翠羞怯而又隐秘地爱着傩送。由于她天性腼腆,对傩送的爱成了她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秘密,甚至爷爷都无力洞察。她会莫名地烦忧,她始终记得第一次遇见傩送的那个端午节,她记得那句“大鱼吃掉你”,她每次见到傩送都那么羞怯那么心神不宁。当她面对傩送时,即使知道她爱的人同时也在爱着他,她也不能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但她会等着傩送,永远地等下去。
三.风俗美
《边城》所描绘的爱和美的人生,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矛盾被诗化了,淡化了。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和湘西风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作品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小溪流上的绳渡,翠绿的竹篁,清澈的溪水,碧绿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写,精心勾画出一幅湘西风景画。而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比赛,以及男女中秋月下的对歌,元宵的爆竹烟火,走车路或走马路的求婚方式,又构成了湘西世界特有的风俗。湘西人民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在加上美丽动人的山光水色和新奇的社会风俗,这一切互相交融,绘制成一幅边城淳美的风土人情画卷,使《边城》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品格。
小说中多次写到端午节,足见这个热闹的节日如何兴奋了边城居民。节日那天,“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5]这一情节的描写,展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之处和居民对此节日的重视,仿佛天地之间都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吃过饭后,几乎所有居民都会锁了门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桨手多是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带头的坐在船头,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拿两支小令旗,指挥船只进退,擂鼓打锣的坐在船只中部。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两岸人呐喊助威,情势颇为激动人心。赛船过后,为了与民同乐,戍军长官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鹅,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人人可以自由下水追赶鸭子。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作品除了对端午节生动详尽的描写,还写到新年。“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陳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簧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膀,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6]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大筒烟火则发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漫天花雨。人人把脖颈缩着,又怕又欢喜。
热烈欢快的端午节和新年,无不呈现着一种原始的引人神往的古朴美。这幅动人的天然图画连同充盈在其中的原始的人情人性美,都有力地支撑着《边城》的牧歌情调。
作家怀着对湘西深深的悲悯和敬重,以独特的眼光,独特的视角,从湘西的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中把握故乡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同时将风景,民俗,历史,地理等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生动真实地记载了士兵船夫,妇女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以作家特有的方式,展示了对故乡的热爱。
作家怀着对湘西深深的悲悯和敬重,以独特的眼光,独特的视角,从湘西的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中把握故乡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同时将风景,民俗,历史,地理等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生动真实地记载了士兵船夫,妇女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以作家特有的方式,展示了对故乡的热爱。
总之,作者以饱含浓烈的乡音乡情之爱的笔墨,以表现湘西社会美好如画的风土人情为重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田园牧歌色彩的和谐世界。
注 释
[1][3][6]沈从文:《边城》,引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2]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咀华集》。
[4]汪曾棋《又读<边城>》,《汪曾棋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集第45页。
(作者介绍:高翔,甘肃电大平凉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