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虎巴氏杆菌病的流行及诊断

2016-11-19徐海涛王旭宫磊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流行东北虎诊断

徐海涛王旭宫磊

摘 要: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属细菌引起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随着动物源性巴氏杆菌强毒株和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巴氏杆菌的感染谱逐渐扩大,除各种家畜、家禽外,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也可感染致死,给整个动物界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主要对病死东北虎进行病理学研究,为东北虎的巴氏杆菌病提供临床病理学资料,为指导临床上东北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东北虎;巴氏杆菌病;流行;诊断

一、病原介绍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多杀巴氏杆菌氏一种两段钝圆,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长0.6-2.5微米,宽0.25-0.6微米,不形成芽胞,不运动,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的需氧兼性厌氧菌。本菌在添加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血琼脂上生成灰白色,湿润而粘稠的菌落,不溶血;在普通琼脂上形成细小透明的露珠状菌落;在普通肉汤中,初均匀混浊,以后形成黏性沉淀和菲薄的附壁菌膜;明胶穿刺培养,沿穿刺孔呈线装生长,上粗下细。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在直射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60℃10min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可杀死。3%石炭酸和0.1%升汞水在1min内可杀菌,10%石灰乳及常用的甲醛溶液3-4min内可使之死亡。在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迅速死亡,但在尸体内可存活1-3个月,在厩肥中亦可存活一个月。用特异性荚膜抗原(K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作被动血凝试验,分为A、B、D、E和F五型血清群;利用菌体抗原(O抗原)作凝集试验,将本菌分为12个血清型。若将K、O两种抗原组合在一起,迄今已有16个血清型。该病的病型,宿主特异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都与血清型有关。

二、流行情况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体温失调,抵抗力降低,是本病主要的发病诱因之一。另外长途运输或频繁迁移,过度疲劳,饲料突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也常常诱发此病。因某些疾病的存在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易继发本病。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或散发,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不同种动物之间也偶见相互传染。

三、发病机理

当气候,季节变化,长途运输和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健康带菌动物的呼吸道和扁桃体内所存在的巴氏杆菌,会变成强毒菌而造成内源性感染;另外可由于污染的饲料,水,空气,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外伤而造成外源性感染。

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而侵入的时强毒菌,则会很快地通过淋巴结地阻止作用,进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染病动物可于24h内因败血症死亡。如果机体抵抗力强或侵入机体的菌数不太多或毒力较弱,病程可延长1-2天或更久。如果病原菌属于弱毒力,机体又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则病变会局限于局部。

四、诊断

眼观患病虎营养不良,消瘦,体质量约100kg,被毛无光泽,可视黏膜发白。剖检见腹腔和胸腔内均有大量的黑褐色透明积液(约250mL);肺脏膨大,表面有塌陷,呈典型的大叶性肺炎病变,切面可见有大量的脓性渗出物,肺脏实质分布有较多的蚕豆大到核桃大的化脓灶,充满多量绿色脓汁;肝脏肿大,土黄色,分布有块状坏死灶和白色小结节,胆囊肿大,充满绿色胆汁;脾脏皱缩,质地柔软,表面分布大量白色斑点;胃内无内容物,胃黏膜表面有大量粘稠黑褐色黏液样物质;肠空无内容物,肠道内有大量的黑褐色黏液样物质。其他组织脏器无明显的眼观病变。

经革兰氏染色的病料涂片可见有大量的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红色球杆菌,碱性美蓝染色可见大量的呈明显两极着色的球杆菌;血清肉汤培养基变浑浊,有大量细菌生长,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均匀的两端浓染的球杆菌;麦康凯培养基无细菌菌落生长;血清肉汤培养的细菌接种的10只小鼠均在16~ 48h内死亡。解剖小鼠后,取病变脏器触片染色镜检并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其分离细菌的特征与病料中分离的一致。

心肌纤维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心肌纤维肿胀,肌浆中含有大量红染颗粒,呈颗粒变性变化;部分肌纤维崩解断裂,在断裂部有多量的红细胞,呈局灶性出血;肝组织失去固有结构,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胞浆凝固,胞核皱缩深染,甚至有的肝细胞核溶解消失,呈中毒性肝营养不良;脾小体发生坏死,细胞核溶解碎裂,并有大量炎性细胞,脾小梁被支解成岛屿状;肺细支气管和小血管周圍结缔组织增生,呈现支气管和小动脉周围炎变化;部分肺泡内含大量变性、坏死的嗜中性白细胞,呈化脓性肺炎变化;另有部分肺泡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和少量的白细胞,呈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镜检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溶解,上皮细胞崩解堵塞管腔,肾小管间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小肠肠绒毛黏膜坏死脱落,可见大量巨噬细胞,呈卡他性肠炎变化。

五、讨论

东北虎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内分布较为普遍,由于生存环境的破坏、偷猎行为、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其数量不断减少。近年来,虽然人工圈养虎的数量有所增加,但随之而来的疾病导致虎死亡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常见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如链球菌、大肠杆菌、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杯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均可自然感染虎并导致死亡。可见,疾病的流行也给虎造成巨大的威胁。

巴氏杆菌是条件致病性细菌之一,在健康动物眼、鼻、喉与外界接触部位经常可以分离到,各种畜、禽及野生动物都可感染。当遇到气候骤变、环境恶劣时,造成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菌群失调,毒力增强,由常在菌变为致病菌;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为细菌繁殖造成可乘之机,从而导致动物发病死亡。本试验从临床送检的虎病料中分离获得1株巴氏杆菌,经动物回归试验证实其有致死性。另外,本试验选用与东北虎物种相近的传代细胞系F81细胞(猫肾细胞系)和鸡胚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均未分离到病毒粒子,排除东北虎感染病毒致死的可能性,所以诊断为东北虎因巴氏杆菌病死亡。

病理剖检变化发现该病例最明显的病变在肺脏,呈现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变化,这也是动物生前表现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的主要原因。另外,肺脏的大量化脓灶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的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可以证实该东北虎死于细菌性疾病。

巴氏杆菌常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在该病例,推测经常饲喂活鸡或生肉而使东北虎通过消化道感染病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日常饲喂动物时应保持生肉新鲜、活物健康,防止有害细菌从食物链进入动物机体,特别是像东北虎这样野性较强的动物,因不易接近,平时很难观察到他的前期症状,更应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病从口入。因此,实施综合兽医卫生管理措施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保障,尤其是一些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应采取必要而有效的保健和防治措施,以尽可能减少疾病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猜你喜欢

流行东北虎诊断
保护野生东北虎,我们一直在行动
威风凛凛的东北虎
东北虎,请你回家
老虎
“流行”的历史衍变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