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城镇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相关问题

2016-11-19李延胜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城镇管理

李延胜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城镇绿地建设中一些不恰当做法的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提出绿地建设首先要考虑当地的生态效应,其次要与管理有机衔接起来的小城镇绿地建设方向。

关键词:小城镇;绿地建设;管理;生态效应

一、存在问题

1.绿化设计不科学,重建设轻管理,管理经费难以保证。随着领导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生态意识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在发展中越来越重视绿地建设。不负责任的设计者为迎合建设者的心理或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置园林绿地建设的一些科学原理于不顾,在没有对当地地理、气候、人文、经济等特点作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凭空将城市绿地设计成“图画”般美丽,再加上设计者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专业解说,着实让建设者陶醉一番。这样的设计当然被认可并付诸实施。工程竣工后效果尚可,由于设计的“先天”不足和管理经费难以及时到位,加之市民素质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绿化设施逐渐变得满目创伤,绿地内植物生长不良,杂草和灌木“宾主”不分,绿地的功能丧失殆尽。这怎能体现出原有的设计效果呢?

2.赶时髦,只注重美观,而忽视绿化的生态效应。某些领导参观过园林城市,尤其大连,她那大片的草坪确实使人流连忘返,羡慕不已。回来后纷纷效仿,大种草坪。他们只注意到草坪良好的视觉效果,却忽视了其较低的生态效应和建后较高的管护费用这一“隐患”。而给人以流畅、整洁之感的模纹花坛,建后不久因内部通风、透光严重不良,如再管理不善,灌木长得七高八低、长短不一、杂草丛生,叶子光秃,病虫极易发生。据资料介绍,大连草坪建设成本8-20元/m2,草坪每年综合养护费6-8元/m2。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小城镇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负担。

3.片面理解“见缝插绿”,填埋自然水体增加绿地面积。不少领导出国参观考察,感到外国人绿化意识特别强,城市中只要有空地,无论大小或地点,都栽树种草,树木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拘格式。经过这样的挖掘,剩下来的“缝隙”大多地处城区偏僻边角或难以绿化的老城区。它们有的与居民住宅相连,长期为居民占有。在这种地块上建绿地不但建设时阻力大,建成后也容易遭人为破坏,并常因疏于管护,而造成绿地管养不善或被擅自占用,使绿地再次沦为“荒地”。

二、解决的对策

1.绿地建设之初,充分考虑实际管理,量力而行。绿地建后的效果如何,不仅体现在设计上,更与建后的管理密切相关。用“三分栽七分管”这句话来概括绿地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是再确切不过了。绿化与建筑不同,绿地内栽的是有生命的东西,要使她们茁壮成长,就必须精心呵护。绿地建成后才是开始,而大量的工作在于今后持久的专业养护,这就需要足够的养护经费和一支具有绿化专业知识的养护队伍,这一点常被领导们所忽视。绿地建设也应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宗旨,特别是那些经济尚不发达、属“吃饭”财政的小城镇,在决策重大工程时,不要一味树政绩、贪大求洋。这种只重视建设经费而忽视养护费用投入的做法在小城镇中普遍存在,它从根本上制约了小城镇绿化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在绿地规划决策之初就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考虑自身养护管理水平和养护经费。没有这些保证,宁可少建或干脆建些可以粗放管理的绿地,以保证建后的效果,否则,前功尽弃、后悔莫及。

2. 绿地建设中注意乔、灌、草合理搭配。中国园林历来讲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布置手法。植物布置注重品种多样化、高低错落具有层次。这也许是我国古人的生态意识?小城镇绿化并非不能建大块草坪,但如果一味追求处处栽种草坪而形成“草坪热”就大为不妥了。虽然单纯的大面积草坪在追求视觉效果上给人某种程度以新鲜刺激的感觉,满足单纯的美学角度构思和设计,而在植物配置上则缺乏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我们知道绿地建设最基本和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由于观念、经济等原因,不少小城镇用地较紧张,绿地率不高,环境污染较重。其绿化的首要任务应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绿量”。“绿量”是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量”越大,则此绿地系统产生的生态效应就越大,反之亦然。从这一意义上说增加叶面积,也就增加了绿地系统的生态作用,怎样增加“绿量”呢?

研究表明,乔木、灌木和草坪具有的“绿量”不同,乔木叶面积是它树冠投影面积的20多倍,灌木的叶面积是5-10倍,草坪则更小。同等单位面积上树林的“绿量”是其单位土地面积的60-70倍,生长茂盛的草坪是20-30倍,也就是说树林的“绿量”是草坪“绿量”的3倍,高大乔木的生态作用高于灌木的生态作用,更高于草坪,而由乔、灌、草构成立体结构园林绿地的生态作用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园林绿地。

由此看出在人均绿地面积较低的地区大种草坪,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显得单薄无力。乔、灌、草混植绿化构成的疏林草地集自然、通透、开放于一体,构成自然植物群落,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比单一草坪强得多,适应性广泛得多。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把城市绿化的生態意识始终贯穿于实际工作,在绿地建设中注意乔、灌、草的合理搭配,避免大面积铺种单一的草坪。

3.绿地建设要因地制宜,注意集中建设,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见缝插绿”这种绿化意识固然好,但要理性思考具体实施时的难度。小城镇有其许多特殊的地方,首先这些地区在搞道路、下水或建筑时就事先没有预留栽植地,都是硬质铺装,地下土壤很不适合植物生长。其次周围居民也不支持,阻挠建设,即使栽了,遇人为破坏,树木磨难重重,结果死多活少。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浪费人力、白耗财力。

绿地建设一定要综合考虑自身实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条件成熟—个建设一个。那些地处偏僻又零星的小地块,可暂缓实施“见缝插绿”,待城市改造时一并根据总体规划建设。这样既便于今后管理,减少重复建设费用,同时集中建设的大块绿地效果更好。也就是通常讲的钱要花在刀刃上.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小城镇的自然水体是绿地建设中垂手可得的湿地自然景点和生物多样源,规划时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体,适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这样既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场所,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此举花钱不多,效果却很明显。

三、结语

总之,小城镇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实际,辨证地借鉴他人的绿地建设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海涛.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优化研究[J]. 现代商业, 2010,(17). [2] 殷维嫦. 小城镇绿地建设的思考——容县城区绿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广西城镇建设, 2012,(10).

猜你喜欢

小城镇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