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节亭记
2016-11-19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1]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2]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3],坐右之器以欹[4];或以之比德[5]而自励,或以之惩志[6]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7]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8]备矣;无庸[9]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10]液[11],为瘿肿[12],为樛屈[13],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14]则是,在季子[15]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16]则宜,在曾子[17]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18]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19]:“行前定则不困。”平居[20]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21]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22]哉?
【注释】
[1]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2]特:只是
[3]环以象:即象牙环。
[4]欹(qī):即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
[5]比德:同心同德。
[6]惩志:儆戒、鉴戒。
[7]柯:草木的枝茎。
[8]大易:指《易经》。
[9]无庸:不须、不必。
[10]瞒:通“樠”,流出的样子。
[11]液:汁液。
[12]癭(yǐng)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
[13]樛(jiū)屈:树木向下弯曲。
[14]泰伯:一作太伯。
[15]季子:即季札。
[16]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
[17]曾子:曾参,春秋鲁国人。
[18]胶:拘泥。
[19]传曰:指《礼记·中庸》。
[20]平居:平时。
[21]裕如:本意是丰足,后用来指从容不费力,应付自如。
[22]苟然:随便的样子。
【阅读指津】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在文学史上,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
《尚节亭记》记载了绍兴人黄中立喜欢种植竹子,又在竹林中建造一座名叫“尚节亭”的亭台。刘基撰写这篇记文,记叙黄中立建造修葺亭台的缘由,并以此展开议论,表达个人情怀。
古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崇尚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兰花寓意芬芳,谖草可以忘忧,莲花正直高洁。同样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为下文写黄中立爱竹建亭作铺垫。
会稽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亭”。刘基看到以后很是喜欢。刘基认为竹子有节,外柔内刚,历经磨难,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青青,与坚守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样。接着赞扬黄中立,说他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
刘基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在刘基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人。由此看来,本文采用以竹喻人的写法,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阅读本文,除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其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外,还要掌握文章提到的一些典故,如泰伯、季子、子思和曾子。如“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汉刘向《说苑·立节》载,子思以死守节的典故。其次,本文的情感线索明显,抒情议论,恰到好处。第一段议论领起,托物言志,为“尚节亭”蓄势;第二段我喜欢“尚节亭”;第三段,拿节来说明竹子,拿节来崇尚竹子;第四段,运用对比,社会上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为黄中立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感到高兴;第五六段,借中和之道和中庸之道,赞扬黄中立就是这样有品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