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最美老师”报道研究

2016-11-19刘亚洁

西部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闻

刘亚洁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的“最美老师”除了拥有感人事迹的优秀教师,一些拥有高颜值、好身材的年轻老师也被打上“最美老师”的标签。在传统媒体和微博、BBS等新媒体高度互动的背景下,这些关于“最美老师”的报道逐渐发展成为新闻报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研究通过对“最美老师”新闻报道所进行的数量、对象、主题、体裁、来源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试图在对当前“最美老师”报道标签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等问题进行说明的同时,为以“最美老师”为代表的新媒体下的人物报道的革新提供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最美老师”;新闻;人物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2-2-0035-03

一、“最美老师”报道的兴起与发展

2012年,“最美老师”张丽莉因为勇救小学生导致双腿截肢而被人们熟知,之后“最美老师”一词便被广泛用于各类关于老师的报道中。如今,除了拥有感人事迹的优秀教师,一些拥有高颜值的老师也被打上“最美老师”的标签,《吉林女教师被同学誉为最美生物老师》《最美日语老师成宅男女神》之类的报道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甚至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关注热潮,成为一种令人关注的媒介现象。

目前,关于 “最美老师”的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心灵美的老师的报道。这类“最美”老师往往一直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学生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类报道的内容大都是关于最美老师的感人故事和优秀事迹。二是对颜值美的老师的报道。这类“最美”老师大都是一些青春靓丽、多才多艺的年轻老师。这类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追捧。

二、新闻报道中“最美老师”现象分析

(一)样本的采集与分布

本章主要以新浪新闻为搜索引擎,通过高级搜索选取标题中以“最美老师”“最美教师”为关键词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对于报道时间和数量的研究主要针对新浪网现有的2008年1月到2015年3月的报道,其余内容因为考虑到新闻时效性和本着研究发展趋势的目的,主要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近一年的报道(排除重复)进行研究。

新浪网上现有的关于最美老师的报道开始于2008年,2008年到2011年4年的报道总数不到50篇。而2012年一年的报道总量就达到了100多篇,2013年更是达到顶峰,甚至比前4年报道总量的4倍还要多。而最近一年对最美老师的报道量虽然有所减少,但相比较于前几年的报道量还是处于增长状态的。从总体趋势线就可以看出,最美老师报道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二)报道的对象分析

上文说到最美老师可以分为心灵最美和外貌最美两种类型,新闻报道的对象也以这两大类为主。其中心灵最美的老师所占比重比较大,近一年新浪网上以“心灵美”为报道对象的共有78篇,占全部报道的75%,是报道的主流。而颜值比较高的报道对象的所占比例只有25%,这些报道对象基本上都是年轻漂亮具有高学历的新晋老师。报道内容以图片新闻为主,基本是老师的基本情况与课上课下的美照,报道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更加明显。

(三)报道的主题分析

图1 2014年3月-2015年3月新浪网

“最美老师”新闻主题比重表

近一年最美丽老师的新闻报道主题主要分为六类,从图1的比重来看,媒体主要通过对最美老师感人事迹的描写、社会评选表彰活动的宣传、生活美照的转载来掀起“最美老师现象”的热潮。新闻事件、宣传活动和最直观的影像成为新闻报道中“最美老师”的阐述重点,而对于故事、影像、宣传活动背后的社会制度、人物现状的关注却变得越来越少,忽视了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影响等重要部分的反思。

(四)报道的体裁分析

2014年3月-2015年3月新浪网“最美老师”报道体裁统计表

体裁 消息 通讯(含特写) 图片新闻 述评 总计

数量 46篇 20篇 19 8 93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视频外,近一年新浪网对“最美老师”的报道体裁主要有消息、通讯、新闻图片和述评几大类。其中最美老师评选、表彰活动以及相关的公益活动都是用消息报道出来的。通讯和特写主要用大量的篇幅记叙典型人物和最美事迹,“截取‘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1]25图片新闻更多出现在网络媒体中。述评所占的比重却少之又少,还不到30%。由此可以看出,因为现代社会受众快餐化、直观化、视觉化的媒介消费方式,描绘生动的故事、曝光大量的图片和配以简短的消息成为媒体表现最美老师的主要方式。

(五)报道的来源

新浪网站上关于“最美老师”的新闻报道主要来源于报纸、电视、网络三大媒介。在近一年104篇(包括视频)报道中,转载于纸媒报道的有36篇,来源于电视报道的8篇。而来源于网络的足足有60篇之多,占总量的一半还要多。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主要针对心灵美的老师,而颜值美的老师大都源于网络消息和网民发帖。由此看来,当今时代大众媒介作为受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现代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美老师”的兴起与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有着很大关系。

三、新闻报道中“最美老师”现象存在的问题

(一)“最美老师”标签过于泛滥,报道方式单一

从“最美老师”的时间、数量图中就可以看出关于“最美老师”的新闻报道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被冠以“最美老师”称号的人越来越多。回想3年前,一提起“最美老师”,受众的脑海中便会想起为了救学生而失去双腿的张丽莉、30年驻守乡村小学的邱湘涛。然而3年后的今天,最美生物老师、最美日语老师却广泛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不过滤、不审核,盲目跟风、随意加标签使得“最美老师”越来越泛滥,违背了“最美老师”报道的初衷,也偏离了“最美老师”的本质内涵。

(二)夸大事实,未经核实跟风报道

从近几年“最美老师”的报道对象和报道主题来看,关于高颜值的最美老师的报道比重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一大波貌美的年轻老师登上最美排行榜。为了搏人眼球,《重庆最美教师周慧敏走红,学生求复读》、《最美日语老师走红 学生逃其他课去蹭课》等一系列夸张的标题被发布者和转载者大量使用。其实仔细思考这类最美老师,她们的长相只能说漂亮,但还不足以称得上是最美。而正是媒体为了更多的收视率和访问量,不加筛选地广泛转载与传播,才使得新闻事实逐渐被夸大,甚至走向不实。夸大事实是新闻报道之大忌,“高颜值”比重的增加也使这一报道步上非正确之路。

(三)宣传色彩浓重,缺少人文关怀

从近一年“最美老师”报道的主题看来,人物事迹以及表彰评选活动占有很大的比例。然而机械地刻画“英雄人物”,重复的评选和表彰越来越使得“最美老师”的报道从最初叙述教师的感人事迹发展成为一种宣传工具。千篇一律的奉献事迹、评选表彰活动将最美老师的塑造带向了刻板的宣传。虽说新闻媒介既传播新闻,也从事宣传。[2]49但是如果宣传成为“最美老师”现象的主流,媒介单纯为了宣传而报道,那么反映客观事实,使受众在“最美老师”报道中了解教师群体、学习优秀教师美好品质的主要功用的含金量也大大降低。许多报道对象被戴上“最美老师”光环被宣传了一番之后便不了了之,以至于“最美老师”被下岗、陷入困境的状况时有发生。

(四)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从“最美老师”新闻来源看来,报纸、电视和网络三大媒介相互融合、相互竞争。许多媒体在优胜劣汰的媒介环境中不得不以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方式寻求受众和生存,“最美老师”也因此面临着被商业消费和娱乐消费的危机。为了商业利益而肆意炒作,为了新闻的娱乐性而过度消费报道对象成为问题出现的病根。虽然媒介需要通过新闻媒体盈利来维持自身的发展,需要发挥一定的娱乐功能,但当商业与娱乐成为报道的主要目的,而新闻与信息成为娱乐的载体与素材时,新闻就被过度地商业化娱乐化了。[3]

四、“最美老师”报道发展策略初探

新闻的“度”是维持新闻“质”的界限,同时新闻的“度”也是衡量新闻优劣的重要标准。[4]防止“最美老师”泛滥成灾,就要求媒体工作者在采集新闻时提高辨别能力,充分挖掘人物的个性色彩,而并非一味地为了发稿量跟随主流媒体进行抄袭或转载。只有及时准确地发现事物的变动与真实动人的事迹,报道出的“最美老师”才能真正打动受众的心。除内容外,丰富报道形式和方法以避免“最美老师”报道的模式化也十分重要。传统媒体可以推出专栏,访谈或者专题,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也要进行一些分析与评论。而新媒体则可以在视音频的制作、深度链接以及互动等方面进行改进。

我们一直将真实性视作新闻的生命,遵守基本职业准则,学会正确判断新闻事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最美老师”中的不实现象。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纪实手法”表现最美老师。“把真实性和真实感统一起来的,就是纪实性的报道手法。”[5]如何正确运用纪实手法事实求是地报道“最美老师”,就要求媒体从业者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不为关注度而虚构夸大,不为了跟随潮流而随意贴标签。

媒体发挥强大的宣传作用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宣传而报道就丧失了“最美老师”报道的新闻性。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宣传性要大于新闻性”这一命题就成为有关典型人物报道观点的论争之处。[6]当时绝大部分人就提出要尊重报道的新闻性、新闻稿不同于宣传稿的观点。要回归“最美老师”报道的新闻性,就是要在报道“最美老师”时遵循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等基本特征,发挥媒体传递信息的基本职能,而并非强制性地传播某种观念。

什么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即大众传媒在执行自己职能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和人民负责。[7]在媒介竞争日益加大的今天,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和发行量,一些媒体在抛弃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陷入了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泥潭,导致了许多炒作新闻、黄色新闻和广告新闻的产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将社会和受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和媒体的利益之前,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叙述和评论,以宽容和友爱的方式进行报道。只有这样,在“最美老师”发挥正确社会效益的同时,媒介也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同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李良荣,张春华.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J].新闻界,2007(6).

[4]王会.当下媒体过度报道现象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5]庞海江.怎样报道新英雄——对“最美教师”张丽莉等人物报道的策划与实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60).

[6]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4.

[7]赵小茉.媒体的商业化和社会责任——浅议炒作和虚假新闻[J].新闻知识,2011(6).

猜你喜欢

新闻
刍论新闻的版权保护与立法创新
如何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探讨
浅析新闻热点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新闻媒体个性化发展中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探讨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