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消融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炎性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6-11-19张桂娟陆江楠
张桂娟 陆江楠
[摘 要] 目的:分析低温等离子消融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炎性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均为中重度,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观察其临床疗效、复发率及炎性因子、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复发率为7.0%,末次随访时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能够有效调节变应性鼻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消融;变应性鼻炎;炎性因子;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5-045-03
DOI:10.11876/mimt201605017
变应性鼻炎亦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对变应原敏感性增高引发的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突发或反复发作性鼻塞、流涕、鼻痒及嗅觉功能障碍[1]。有研究发现,以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为代表的炎性因子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
药物治疗是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治疗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无法有效避免疾病复发,且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周期长、效果不佳或存在鼻腔解剖学变异,需接受手术治疗。低温等离子消融是通过破坏靶组织,减少组胺释放的一种治疗方式,近年来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受到了广泛关注[3]。为观察低温等离子消融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炎性因子及生活质量影响,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现将研究方法及经验进行总结。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32~59岁,平均(35.12±7.84)岁,病程3~11年,平均(6.13±1.16)年,其中男38例(63.3%),女22例(36.7%),病情分度:中度42例(70.0%),重度18例(30.0%)。本临床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参照2009年武夷山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确诊变应性鼻炎[4]。(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依从性及耐受性良好,能够配合完成各项评价。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官病变。(2)合并鼻咽部其他病变或解剖结构异常。(3)合并恶性肿瘤或急性感染。(4)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病变或神经病变。(5)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均接受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5]:取端坐位,使用1%丁卡因喷雾麻醉鼻腔黏膜表面,使用
5 mL 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双侧下鼻甲黏膜。于内镜下使用Arthro Care system 2000型等离子体手术系统(美国杰西实业有限公司),依次行双侧筛前神经切断、下鼻甲打孔、消融治疗,消融持续10 s,退出电极后无需填塞鼻腔,使用明胶海绵覆盖进针处即可。术后口服抗菌药物,并联用减充血剂,术后3 d使用生理盐水行鼻腔冲洗[6]。
2.2 观察指标
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及门诊随诊等方式,对其复发率、临床疗效及炎性因子、生活质量变化进行观察。
临床疗效评价:参照文献标准,对患者治疗前、末次随访体征分级进行评价[7]:3分:下鼻甲紧靠鼻底、鼻中隔,中鼻甲不可见,或中鼻甲可见息肉样变、息肉形成;2分:下鼻甲紧靠鼻底、鼻中隔或鼻底,但与鼻底、鼻中隔间存在缝隙;1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可见。以(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为参考:≥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炎性因子检测:抽取患者治疗前、末次随访时空腹肘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IL-4、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丽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量表(RQLQ)对患者治疗前、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8],评价指标包括日常生活、睡眠、非鼻/眼症状、行为问题、鼻症状、眼症状及情感反应,得分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佳。
3 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4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57/95),复发率为7.0%(4/57)。
患者末次随访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变应性鼻炎反复发作的临床症状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9]。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导致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过往治疗方案以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酮替芬及类固醇激素药物为主,意在减轻机体变态性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但往往治标不治本,疗程长、易复发且部分患者效果不佳[10]。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的原理是在低温条件下,于电极和组织间制造等离子薄层,电场加速层中离子后,能量可直接传导至组织,打断细胞分子结合键,继而引发靶组织细胞分解、凝固、坏死,达到缩小靶组织体积的目的[11]。随着靶组织体积的萎缩,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受到抑制,从而减少组胺释放,从根本上恢复黏膜组织学和功能。在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5.0%,复发率亦控制在7.0%,与Sasaki等[12]所得结果相仿,表明该方案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Alenmyr等[13]指出,该方案对腺体周围副神经交感丛的消融作用,可进一步降低P物质及乙酰胆碱释放,达到降低鼻腔神经兴奋感、降低血管通透性及敏感度的作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对鼻腔通气的恢复也有着一定意义。
最新研究显示,炎性因子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均扮演了重要角色[14]。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表明低温等离子消融在降低鼻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同时,对减轻炎性渗出亦具有重要作用,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使机体过敏体质从根本上恢复,这也是该方案有效降低复发率的关键。与此同时,全身症状的改善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良好恢复,且患者在日常生活、非鼻/眼症状、行为问题、鼻症状、情感反应方面的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了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的恢复,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患者生活、学习及工作恢复正常。需要注意的是,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患者易出现出血、干燥、黏膜溃疡等并发症[15],但本研究60 例患者术后并未出现明显症状,考虑与内镜下术式有效减少了周围组织损伤有关,表明该方案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低温等离子消融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发挥了安全性良好、疗效确切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炎性因子水平,对其生活质量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Dai Z Y, Huang D Y, Zhou C Y. Effects of partial tonsillectomy on the immune functions of chil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at early stage[J]. Genet Mol Res, 2014, 13(2): 3895-902.
[2] DEENADAYAL DS, KUMAR MN, SUDHAKSHIN P, et al. Radiofrequency reduction of inferior turbinates in allergic and non allergic rhinitis[J]. India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4, 66(Suppl 1): 231-236.
[3] 郑建华. 等离子射频和YAG激光对鼻黏膜影响的实验及临床观察[D]. 长沙:中南大学, 2007.
[4] PETTIPHER R, WHITTAKER M. Upd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agonists of chemoattractant receptor-homologous molecule expressed on Th2 cells (CRTH2). From lead optimization to clinical proof-of-concept in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J]. J Med Chem, 2012, 55(7): 2915-2931.
[5] KOJIMA Y, TSUZUKI K, TAKEBAYASHI H, et al.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outpatient submucosal inferior turbinate surger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allergic rhinitis[J]. Allergol Int, 2013, 62(4): 479-485.
[6] SHIRAISHI Y, JIA Y, DOMENICO J, et al. Sequential engagement of FcεRI on Mast Cells and Basophil Histamine H(4) Receptor and FcεRI in Allergic Rhinitis[J]. J Immunol, 2013, 190(2): 539-548.
[7] 袁伟, 黄闯, 张学渊. 鼻内镜下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18):828-830.
[8] 黄子真. 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研究[D]. 中山:中山大学, 2008.
[9] 韩德民. 变应性鼻炎临床诊疗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0] CHHABRA N, HOUSER SM. Surgical options for the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J]. 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2, 20(3): 199-204.
[11] Seeger J,Zenev E,Gundlach P. Bipolar radiofrequency-induced thermotherapy of turbinate hypertrophy: pilot study and 20 months follow-up[J]. Laryngoscope, 2003, 113(1):130-135.
[12] SASAKI K, OHSHIRO T, OHSHIRO T,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re-Seasonal and Intra-Seasonal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Using a New 808NM Diode Laser System[J]. Laser Ther, 2012, 21(3): 209.
[13] ALENMYR L, GREIFF L, ANDERSSON M, et al. Effect of mucosal TRPV1 inhibition in allergic rhinitis[J].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12, 110(3): 264-268.
[14] Terreehorst I, Hak E, Oosting A J, et al. Evaluation of impermeable covers for bedding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J]. N E J M, 2003, 349(3):237-46.
[15] GUNHAN K, UNLU H, YUCETURK AV, et al. Intranasal steroids or radiofrequency turbinoplasty in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 effects on quality of life and objective parameters[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1, 268(6): 84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