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研究
2016-11-19王希
王希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内部审计的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工作在于除原有的基本内部审计工作外将工作的重心向单位管理方向上转变,而在管理方面的关键点在于风险管理。文章在对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进行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今事业单位管理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特点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事业单位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风险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从单纯的审计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内部审计与事业单位的经营与发展紧密关联,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这是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完善内部审计职能的一条有效途径。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中来,其工作的重心是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预防和规避企业经营和发展中风险。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是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一项举措。
一、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解和分析
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是将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原有的单纯的内部审计向管理型内部审计转变,使内部审计成为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导向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分析,将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融入到以往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中,最终形成审计结论,达到风险预防和控制的目的,推动事业单位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单位组织内部的不稳定性,事业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管理工作水平,这就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理导向内部审计要求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跨出原有内部控制的工作范围,在原有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角度和视野上对新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进行探索。依托单位管理制度,创新审计模式,将单位管理,风险分析和控制的方法融入到审计工作中来,建立起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主要是对风险的管理
在事业单位内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现代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主要是对风险的管理,以风险分析、评价、防范、控制为主要管理内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多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为主,根据抽取的样本特征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测和判断。当然,这种抽样审计的方法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受误差的影响判断结果也会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只能尽可能的控制,却很难彻底消除。就算是详细的审计也会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审计结论出现一定的误差,因此,单位经营和管理中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审计管理贯穿于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更是受到外在和内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和疏漏,都会造成审计风险,都会对审计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事业单位的审计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审计活动的全部环节,全程都需要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三)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内部管理是全方面的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及工作人员通常不会直接参与到单位经济活动中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会对单位领导层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性作用,因此即使没有直接的风险,但是潜在的审计风险一样会对事业单位的决策制定和发展方向造成不利影响,一旦潜在风险转化为实际风险,会对单位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内部管理不仅是对直接风险的管理还包括对潜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三、当前事业单位管理导向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现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除了一些行业部门制定的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国家审计署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定详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当内部审计工作遇到新的问题时,已有的法规可能没有涉及,有些问题认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审计人员依靠个人的职业经验和个人业务技能来对其加以认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从而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这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水平受人员队伍的影响很大
人员队伍不稳定,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综合素质不高,这是造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很多审计人员身兼数职,加上业务技能强化培训的缺乏,管理方法陈旧落后,很多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监督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最终造成审计风险,为审计管理带来困难。
(三)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很多单位是有财务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承担分管的职责,有个别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有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的。内部审计的不独立性,使得内部审计以及审计监督工作难以真正贯彻执行,内部审计的职能难以充分的发挥。独立性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是审计管理与单位其它管理活动的主要区别。如果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工作人员在组织结构上还是职能发挥上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审计质量难以保障,必然产生审计风险。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对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的失误或者差错及时的发现并控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内部审计管理面临更大的困难。可以说单位内部控制执行越差,审计风险越高,管理难度越大。
四、事业单位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制定审计计划,合理确定风险因素
不同的事业单位面临着不同的管理风险,即使是同一个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单位活动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在制定审计计划的过程中,要对本事业单位所处于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环境全面的了解,从单位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本单位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目标,对单位所面临的各种直接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建立合适的风险分析评估体系。对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全面认识,提高重视,注重风险评估过程,确定审计领域和对象,制定审计计划。
(二)内部审计的实施阶段,关注和控制风险,全面开展审计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明确内部控制的目的,根据组织目标来加强审计管理工作,对管理控制和风险之间的关系给予重点的关注,逐步开展审查评价,保证审计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性。首先,对组织目标加以确认,认清审计职责,明确单位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其次,分析风险,对风险水平进行评估,确定审计的重心,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兼顾审计间隔、整改情况等特殊风险因素,完全揭示审计重点。再次,根据事业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风险管理建议和改进措施。最后,通过后续审计对风险的管理、控制情况和效果进行检验。这样可以使风险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并能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内部审计更紧密更贴切地参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有效地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
(三)内部审计报告阶段,形成科学有效的审计结论和建议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来说,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最终结果的具体体现。内部审计人员在完成审计工作后,要根据审计证据,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和建议,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单位领导部门出具。领导部门根据审计报告,对审计单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并制定单位发展的决策,使审计工作职能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后续审计阶段,对问题进行跟踪检查
作为内部审计的最后一个阶段,后续审计实际上是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真正对问题予以纠正,从而保证内部审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真正发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就是为单位管理服务的,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实现风险的控制,达到完善单位管理体系的目的,最终实现单位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