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优秀沙排运动员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康复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个案研究

2016-11-19罗晨胡英琪薛晨尹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沙滩排球

罗晨 胡英琪 薛晨 尹军

摘 要:我国优秀运动员长期受到伤病困扰,而伤病对运动员最严重的影响便是延迟损伤后重返赛场的时间,以及降低运动员重返竞技场后的竞技能力水平。方法:采用在备战伦敦奥运会期间广泛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针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个体进行测试、分析和训练。结果:通过10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运动员有效保持了身体成分,其部分身体运动素质及能力得到提高。结论:通过应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在下胫腓损伤康复期保持身体运动功能,为加速伤病运动员重返赛场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沙滩排球;下胫腓前韧带;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重返赛场

中图分类号: G 808.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5045005 文献标志码: A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以欧美职业体育和奥运会项目单项赛事为主的各大赛事的密集举行已经成为运动员参赛的困扰,对运动训练结构和周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以美国职业体育为例[2],美国男子职业橄榄球联赛获得总冠军球的队伍每年平均要完成98场比赛[3]。国际排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10年每名男子职业运动员要参加1万4 432场比赛,女子运动员要参加1万4 175场[4]。在极端情况下,一些运动员为了争夺奥运会参赛资格需要每周跨越一个时区去参加积分赛。在这种情况下,密集的赛制不仅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运动员的参赛周期,并且在跨地域、跨时区参赛时,往往会打乱人体原有的作息规律,使旅途期间的恢复速度和效率下降。多项研究表明,运动损伤可以归纳为2个主要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机械外力大于人体运动结构承受负荷时,出现急性结构性损伤;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人体运动结构磨损的速度大于结构修复的速度时,出现慢性劳损[57]。对于沙滩排球运动员来说,他们容易在高强度赛季期出现运动场上的急性损伤,还容易在高密度的赛季期间加重慢性劳损的症状。调查[89]发现,优秀沙滩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问题是影响我国国家沙滩排球队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的主要因素,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沙滩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例如在备战里约奥运会周期中,受到赛程和赛制的影响,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薛晨在2014年的比赛中出现急性损伤。

国内很早就有过关于功能训练的报道,把功能训练与运动训练及运动技术相结合并大规模应用在高水平运动队则始于2011年。当时为了促进我国高水平运动员身体素质恢复和提高,提高比赛中的运动表现能力,国家体育总局大规模引进以美国EXOS(Athletics Performance)训练机构为代表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体系,并取得中国奥运军团境外参赛的最好成绩[10]。2013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讨论,认定这种以恢复和提高人体运动表现能力的训练方法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并于首都体育学院设立“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博士项目。

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国竞技体育不同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在新的赛程赛制条件下,缩短损伤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期训练效果,本文通过借鉴备战伦敦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以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薛晨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为案例,通过测试、实验,在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中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以期为优秀运动员损伤恢复期间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策略提供有益的个体案例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奥运会铜牌获得者、2014年世界锦标赛冠军、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薛晨于2014年经临床诊断为下胫腓损伤,于保守治疗康复期针对其进行了约10周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具体临床诊断结果如下:薛晨,现年26岁,在2014年6月19日德国站比赛中摔倒起身时扭伤左足,经临床诊断她的左踝轻度肿胀,存在左腿下胫腓压痛(阳性),距腓前韧带压痛(阳性),关节间隙压痛(阳性),前抽屉试验(阳性)表明踝关节活动度良好。经影像筛查,X线片显示她的左踝下胫腓间隙增宽。MRI检查显示她的左踝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左侧拇长屈肌腱鞘积液;左踝距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明显肿胀。经专家会诊后认为她的左踝下胫腓半撕裂,伴有距腓前韧带陈旧性损伤,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2010—2015年国内外学者关于沙滩排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资料、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保守治疗策略及下肢运动损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资料,为制定训练方案和正文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1.2.2 个案分析法

根据我国优秀运动员薛晨下胫腓损伤实际情况,在参考医学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基础上,发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优点,为损伤运动员重返赛场设计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测试及训练方案。

1.2.3 测试法

根据运动员不同时期的恢复条件,设置第1阶段保守治疗周期的测试方法,并设置前测及后测实验。测阶段前后测试项目主要测试运动员上肢力量、爆发力、下肢单腿力量、核心稳定性及爆发力;根据运动员重返赛场周期关节运动功能设定重返赛场前的测试实验,由于拆除石膏后和重返赛场前下肢,尤其是踝关节,运动功能变化较大;因此,只设置后侧实验,未设置前测实验[11]。

2 结果

2.1 第1阶段运动表现测试结果

第1阶段训练效果评估,训练时间2014年7月11日—2014年8月7日,共计5周。具体结果见表1。

2.2 第2阶段运动表现测试结果

第2阶段训练效果评估,训练时间2014年8月11日—2014年9月13日,共计5周。具体测试结果见表2~表6。

功能动作筛查和YBT测试通过评价受试者完成规定动作时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以及动作质量评价运动员重返赛场后的受伤风险因素。本研究在薛晨下肢运河除石膏固定后第2阶段末期采用功能动作筛查和YBT测试评价薛晨重返赛场的风险因素。表3~表6均为9月8日测试结果。

在第2阶段中,薛晨身体成分中体脂肪率明显下降,健侧单腿稳定性提高。功能动作筛查测试达到14分,但在YBT测试中双侧肩关节稳定性不足,存在一定风险。虽然双侧闭链踝关节角度均已达标,但是双侧角度差值超标,也存在一定损伤风险。

3 讨论与分析

3.1 下胫腓韧带损伤保守治疗方案

具体保守治疗方案如下:左踝小腿管型石膏外固定4~5周,固定期间患肢避免负重,针对患处可行脉冲短波治疗,2次/d。石膏外固定拆除后,重新评估患肢功能,逐渐增加训练项目及强度,争取8~10周后正常随队训练。维持心肺功能,合理安排除患处之外的运动功能训练及专项体能训练。

3.2 下胫腓韧带损伤康复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

3.2.1 训练周期及安排

3.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策略

由于薛晨在回国就医前已经停训3周,因此,在第1阶段康复训练开始的训练内容以躯干稳定性练习为主,并逐渐向最大力量练习和躯干及上肢爆发力练习过度。

在康复医学领域,功能训练作为康复训练的一种方法手段,用来帮助身体运动功能残障人士恢复基本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即基本的运动能力。其中包括恢复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和重建动作模式等方法。20世纪90年代,Gray Cook通过整合康复医学、物理治疗及动作评估等方法手段,提出可以预测损伤风险的功能动作筛查,以及降低损伤风险预防运动损伤的纠正练习;这种方法手段被Michael Boyle及Mark Verstegen 进一步规范化并整合进入新的训练体系,但是仍然叫做功能训练。我国对以训练为目的的功能训练的理解始于2006年,由刘爱杰博士首次提出。2011年这种训练方法被大量引进并在备战伦敦奥运会期间被广泛应用,并把这种训练方法体系称为“身体功能训练”,这个时候的身体功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Gray Cook的功能动作筛查、纠正练习,以及Mark Verstegen在此技术上整合的躯干支柱力量和预康复练习等内容。我国学者闫琪在综合Gray Cook动作筛查和Mark 的功能训练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功能性体能训练,其主要内容包括:功能训练、体能训练和专项技术练习。根据Greg Leibenson 在结合医学功能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功能训练应该包括从损伤到重返赛场的整个过程,本文作者认为针对损伤运动员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运动员恢复或者达到损伤前的竞技能力,这包括以下5个部分,如图1所示。

优秀运动员重返赛场不仅要恢复正常的身体运动功能,还要保持良好体能和技术能力,便于运动员安全、快速地重返赛场。本研究在设计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测试计划时,也包含了3个部分的内容[12]:1)身体形态及身体运动功能学指标,例如身体成分、身体形态;2)身体运动功能学指标[13],例如肩关节灵活性、稳定性等;3)体能类测指标,例如力量、耐力、爆发力指标等。通过从3个不同维度(身体形态、运动素质、运动表现能力)对损伤运动员不同阶段进行全面评估。

根据测试得到的数据对运动员进行循序渐进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本研究的第1阶段训练内容主要包括除患肢以外的

躯干、上肢及健侧下肢力量及爆发力练习,以保持有氧运动能力为目的的上肢手摇练习。第2阶段训练内容主要是以全身协同运动的动作模式练习为主,通过重建正确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模式,为专项技术训练打下良好的动作技术基础[14]。

3.2.2.1 第1阶段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策略

该阶段训练总时间为5周,训练内容首先是保持身体成分(体重)不出现大幅变化(增加),防止肌肉萎缩和脂肪增加;其次是保持身体素质不出现大幅下降,保持有氧运动能力不出现大幅度滑坡;第三是增加核心及躯干力量及稳定性;第四是避免走、跑、跳跃,及需要双脚及单脚左脚运动的动作练习,确保所有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是安全的。具体目标和方法见表8。

3.2.2.2 第2阶段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策略及原则

该阶段训练总时间为5周,结合物理治疗及康复医学对运动损伤分期[15],身体素质练习安排及方法[16] ,以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原理对于个体当前身体运动功能设计进阶和退阶训练的原则[17]。这部分训练目的是让运动能够快速重建运动功能并重返赛场。练习内容主要以提高左腿关节灵活性训练为主,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手法按摩和理疗。在提高左腿关节稳定性方面,主要采用等长力量训练、离心力量训练、等张力量训练。在重建动作模式方面主要采用减少重量的动作模式训练,练习方法以水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走、跑、跳等练习。此后,再进行陆上的克服自身重量的走、跑、跳等练习。最后是恢复专项技术运动能力,例如传球、扣球、拦网练习等。具体不同阶段训练目标和方法见表9~表12。

3.3 沙滩排球运动员下肢损伤的特点分析

优秀运动员出现损伤的原因大部分可以归纳为以下2类:1)在一定的时间内骨骼肌组织承受的负荷或承受负荷的时间超过组织耐受范围而出现损伤。例如:短时间超耐受负荷造成的急性机械性损伤,长期处于负荷下组织得不到有效恢复而出现的微细结构损伤,以及长期积累造成的慢性损伤(例如骨骼肌系统的过度使用)。2)身体自身的耐受能力下降,不能承受原有的负荷强度时也会出现急性机械性损伤。例如运动员术后康复周期不足,重返赛场速度过快,导致旧伤复发。

而沙滩排球赛程赛制特点明显,自每年的312月每月会有公开赛、大奖赛,并且大部分比赛地点分布于欧洲和北美。长途飞行旅行加上密集的赛制对亚洲选手,尤其是我国高水平选手赛季期内的恢复造成了很大困扰。本研究中的运动员就是在结束挪威公开赛后1周内参加德国公开赛中一次落地再起跳时出现下胫腓联合韧带撕裂。

另外,下胫腓联合韧带的功能为加强关节,维持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其解剖功能是防止足部距跟关节过度背屈。当出现暴力导致足过度背屈时,会造成运动员该韧带出现损伤[14]。目前,下胫腓联合韧带尤其是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此外,由于沙滩排球运动项目特点,比赛对单侧下肢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要求更高,在跳跃和落地阶段下胫腓前韧带造成的压力增加受伤风险因素[18]。

4 结论

1)通过对下胫腓韧带损伤案例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个性化训练,有效保持了运动员身体成分和运动素质。

2)通过进行个性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有效帮助运动员在保守治疗期后快速恢复身体运动能力,为下胫腓保守治疗期后运动员重返赛场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爱杰.创新训练方法转变发展方式:关于竞技体育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J].体育科研,2011,32(4):14.

[2]尹军.身体运动功能诊断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3]MARK V.每天都是比赛日[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5:8.

[4]MANUEL P J,DAVID V,ENRIQUE O.Match Duration and Number of Rallies in Mens and Womens 2000–2010 FIVB World Tour Beach Volleyball[J].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2012(34):99.

[5]梁永生,李方详.备战28届奥运会中国优秀运动员损伤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6(6):744.

[6]SAHRMANN S A.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ovement Impairment Syndromes[M].St.Louis:Mosb,2002:815.

[7]张晓丹,葛春林,周典明.中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61.

[8]靳小雨,崔秀云,徐国红,等.我国沙滩排球竞技水平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关于第10届全国运动会沙滩排球参赛运动员、教练员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429.

[9]张晓丹,葛春林.中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12.

[10]刘鹏.在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2012.

[1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2273.

[12]MICHAEL P R,ROBERT C M.Functional Testing in Human Performance[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9:251252.

[13]Gray C.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Screening,Assessment and Corrective Strategies[M].Aptos:On Target Publications,2010:367372.

[14]姜文辉,董伊隆,姜刚毅,等.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2,24(10):67.

[15]ANDREWS J R,GARY L H,Kevin E W.Physical Rehabilitation of the Injured Athlete[M].Philadelphia:Elsevier,2012:4167.

[16]GAMBETTA V.Athletic Development[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7:37.

[17]LIEBENSON C.Functional Training Handbook[M].Los Angeles:Wolters Kluwer,2014:15.

[18]邹明,张焱,柏广富,等.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30(4):443.

[19]吴昊.“运动科学”还是“体育科学”:优秀运动员机能评定研究与实践进展相关问题的认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367.

猜你喜欢

沙滩排球
核心力量在沙滩排球发球中的应用
高校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沙滩排球:阳光少年,驰骋“沙场”
影响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心理因素分析
辽宁省大连市市民沙滩排球开展现状分析
沙滩排球拦网技术的训练与运用分析
浅析沙滩排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外优秀女子沙滩排球串联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