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对女子沙排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影响的研究

2016-11-19潘迎旭王晓菲吴辉姜倩倩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沙滩排球沙地

潘迎旭 王晓菲 吴辉 姜倩倩

摘 要:为验证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对提高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的影响,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对中国女子沙滩排球队的10名集训队员进行为期10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的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及依据功能训练理念专门设计的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对增强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沙地移动表现都有效果;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阶段运动员的沙地移动测试成绩差值平均达0.83 s,在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的实验干预阶段,运动员的沙地移动测试成绩差值平均达1.03 s,训练干预前、后的沙地移动成绩测试差异性显著;干预训练采用的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突出了臀肌激活、动态平衡和沙地移动技巧的有机结合,对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的提高优于常规的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

关键词: 女子;沙滩排球;沙地移动表现;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 G 808.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5043205 文献标志码: A

快速、灵活的沙地移动能力,是确保沙滩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实现技战术环节顺畅串联的基础,沙地移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沙滩排球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表现。近年来,中国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尽管在一些重要国际赛事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但与巴西、美国等沙滩排球运动强国的运动员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比赛中的沙地移动能力和技术动作的连续转换方面差距明显,制约着中国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直接针对沙滩排球运动员沙地移动能力训练方法、手段及其效果的研究仍是空白,但已有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19]为本研究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我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通常分别采用沙地上的专项技术训练和硬地上的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尤其是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来提高沙地移动能力,即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但这种分离式训练缺乏支柱稳定性、动态平衡能力、本体感受性和移动动作模式等功能能力训练的有效结合,必然会对移动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产生影响。为此,本研究依据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专门设计了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来检验其女子沙排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的影响,以期优化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沙地移动训练方法、手段,改进训练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为完成研究任务,通过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沙滩排球部收集了12场2012年FIVB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的比赛录像资料(其中莫斯科站5场、罗马站7场);另外,还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及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等收集了10篇与沙滩排球体能训练相关的学术论文和2本专著进行了重点阅读。这些文献资料为分析、了解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沙地移动动作模式特点,以及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1.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2013年9月—2014年3月期间,利用集训、比赛及会议等机会,对美国EXOS公司体能训练及物理治疗专家、国家沙滩排球队的教练员及功能训练专家进行了访谈调查(专家基本情况见表1),获得了专家对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沙地移动训练的宝贵意见。

1.3 实验法

1.3.1 实验对象本研究以中国女子沙滩排球队的10名集训队员为实验对象。其中年龄最大的为27岁,年龄最小的为16岁,平均年龄为20.4岁;身高最高的为190 cm,最矮的为182 cm,平均185.3 cm;体重最重的为76 kg,最轻的为63 kg,平均70.5 kg;体重指数在18.87~22.10,平均19.60。实验对象的自然情况

1.3.2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依据功能训练理念设计出的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方法、手段在提高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方面的实际效果。因无法在年度各训练周期阶段全程跟踪实验对象的训练和比赛,本实验只针对赛季前准备阶段的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方法、手段进行实验研究。

1.3.3 实验设计

鉴于实验对象无法随机分组及实验对象在集训期间的实验时间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采用了2阶段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又称单组比较实验、自身对照实验,是通过比较前后2次测验的成绩来确定实验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时间为2014年1月6日—3月16日,为期10周,分为第1阶段的5周常规训练和第2阶段的5周实验干预训练。在开始第1阶段实验前,先测试实验对象的沙地多方向移动表现作为前测成绩,随后5周时间内不对实验对象做任何干预,维持其常规的沙地专项技术与硬地运动素质的分离式训练,5周结束后再次测试实验对象的沙地多方向移动表现作为实验第1阶段的后测成绩,该成绩同时也是第2阶段实验干预的前测成绩。在实验第2阶段,对10名实验对象进行5周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实验干预,5周干预训练结束后的2 d内测试实验对象的沙地多方向移动表现作为实验干预阶段的后测成绩。最后,分别对比常规训练阶段的前、后测成绩和实验干预阶段的前、后测成绩,检验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对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的影响情况。

1.3.4 实验方案

常规训练阶段的5周时间内不对实验对象做任何干预,维持其常规的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即沙地上的移动传垫、移动上挡、控球手法、防守、拦网、发球、接发球等专项技术练习,以及陆地上的上肢、下肢、腰背肌肉力量及30 m跑等运动素质练习。

实验干预训练全长5周,具体为每周的2次沙地、3次硬地组合式训练。干预训练以臀肌的激活、支柱力量、动态平衡及下肢爆发力为重点,突出移动的动作模式训练及其动力链传递效率,强调练习过程中大脑对神经、肌肉的准确控制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2次沙地训练安排在每周二、四轻技术训练(发球、接发球)后进行,2次训练内容和负荷一致,每次约1 h,干预训练内容为沙地移动技巧和动作模式纠正、支柱稳定性及力量、动态平衡能力,以及速度、爆发力、灵敏性等运动表现能力。3次硬地训练是在国家队每周一、三、五的3次常规硬地体能训练课中,加入实验干预训练内容,包括穿插在准备部分的动态平衡练习、臀肌激活练习、神经激活练习及穿插在基本部分的支柱力量练习、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练习。总体上,干预训练的负荷变化在第1~4周呈递增趋势,第5周降低负荷并结束训练干预(见表3)。

1.3.5 测试方法

文献研究表明,目前还没有针对沙滩排球移动特点的专门测试方法。根据沙滩排球专项特征,并参照已有移动测试研究成果[10],本研究在实验开始前设计了一种新的“6点位多方向移动”测试方法。“6点位多方向移动”测试具体方法如图1所示:编号1~6的标识物被置于标准沙滩排球场地内,1、2、3号标识物与端线平行、距端线1 m,4、5、6号标识物与端线平行、距端线7 m,1号和5号、2号和6号及3号和4号标识物与边线平行,相邻两个标识物之间的左右距离3.5 m、前后距离6 m。带箭头的直线旁边标注的数字为移动的先后次序。

对6名国家队沙滩排球教练员进行的访谈表明,该测试方法能将沙滩排球运动员的主要移动步法顺畅地衔接起来,步法、路线及距离等移动要素与实际比赛相近,符合沙滩排球运动的专项特点,能综合考察沙滩排球运动员的多方向移动能力。同时,该测试方法已被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编著的《中国青少年沙滩排球教学训练大纲》[11]收录。自2014年以来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全国沙滩排球队集训和全国各地青少年沙滩排球运动员集训时的身体素质必测项目,受到沙滩排球管理部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广泛认可。

1.4 数理统计法

配对样本t检验是一种对2个同质的样本分别接受2种不同的处理或一个样本先后接受不同的处理,来判断不同的处理是否有差别的统计方法。本研究中,国家女子沙滩排球队10名队员先后接受了常规的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及专门的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干预,属同一样本先后接受不同处理,适合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结果是否有差别的判定。根据研究任务,采用SPSS 18.0软件的配对样本t检验程序对实验处理前后实验对象的沙地移动成绩差异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为实验分析提供量化数据支撑。

2 研究结果

5周的常规训练阶段是本研究设计的实验第1阶段。常规训练阶段开始前先对实验对象进行“6点位多方向移动”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在5周时间内不对参加实验的运动员训练做任何干预训练处理,维持运动员常规的技术及体能训练,5周结束后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6点位多方向移动”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见表4。实验对象在自然观察开始前的移动成绩平均为24.13 s,自然观察结束时的移动成绩平均为23.30 s,前、后测成绩差值平均0.83 s。自然观察阶段的前、后测成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则采用常规的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沙地移动表现。

3 分析与讨论

女子沙排运动员的沙地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短距离的多方向速度能力,是平衡、灵敏、速度、力量/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根据本研究对2012年FIVB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12场(其中莫斯科站5场、罗马站7场)女子沙滩排球比赛录像的分析和统计,女子沙滩排球的沙地移动涉及准备姿势、起动、加速、减速、制动、变向、移动步法及动作衔接等技术环节;移动步法上,交叉步、并步和滑步、跨步和跨跳步的运用数量位居前3位,分别占45%、32%和27%;移动方向上主要涉及前后、左右和斜向的线性移动,分别占到42%、38%和14%;体能上需要力量及爆发力、支柱稳定性及力量、动态平衡及本体感受性、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等支撑、保障环节。

在5周的常规训练阶段,运动员逐渐从恢复训练后的疲劳反应中恢复过来,常规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效应也开始显现,使运动员的沙地移动表现都有了小幅度的提高,前、后测成绩差值平均达0.83 s,其中提高幅度较大的是王×鑫的0.90 s和王×、唐××2人的0.89 s,提高幅度较小的是郑××的0.55 s和薛×的0.56 s,表明常规的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对运动员的沙地移动表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通过对该阶段的训练观察也发现,运动员普遍存在臀肌激活手段运用不足、核心稳定性及力量较差、移动过程中身体姿势控制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运动员的沙地移动表现的提高。

实验干预训练的时间跨越5周,每周进行2次沙地移动训练,每次训练时长为1 h。同时,在国家队每周3次的常规硬地体能训练课中加入实验干预性训练内容,包括融入到准备部分的臀肌激活练习、动态平衡练习、神经激活练习、动作模式纠正,以及穿插在基本部分的核心区稳定性及力量练习、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练习。干预训练的负荷变化整体上呈现出第1~4周递增、第5周减小的趋势;训练重点是臀肌的激活、支柱力量及下肢爆发力,并突出移动的动作模式训练及其动力链传递效率,强调练习过程中大脑对神经、肌肉的准确控制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建立起沙地训练与陆地训练之间的有机联系。第1周安排的运动负荷中等,重点放在沙地动作整合方面,不安排复杂的专门性反应移动练习;硬地训练以关节稳定性训练、平衡及本体感受性训练和核心区稳定性及力量训练为主;沙地的下肢爆发力训练负荷也相对较小,基本为克服自身体重,不再外加阻力或阻力很小,以及简单的多方向移动步法组合练习,辅以核心稳定性练习。第2周的负荷比第1周加大,沙地爆发力训练的组数和阻力都有所增长,同时加入了短距离的加速练习,在移动步法组合练习中负重抗阻,旨在将速度力量的输出与专项移动步法相结合;硬地训练除穿插在准备部分的内容外,在基本部分加入核心区稳定性及力量练习、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练习。第3周、第4周的负荷持续递增,由于已处于赛季前的后期阶段且有前面3周的训练基础,到第4周达到实验干预训练的最高峰。在第5周训练中适当降低负荷,降低运动员的疲劳累计,迎接训练结束后的测试,并为后面进入赛季做好准备。

实验干预的前测、后测测试结果对比显示,所有队员的沙地移动成绩在干预训练后都得到提高(见表5)。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唐××,前、后测差值达到了1.39 s,该队员出生于1994年,21岁,属于年轻队员,进国家队之前参加过室内排球训练,接受沙滩排球训练的年限较短,沙地多方向移动能力较弱,经过5周的沙地、硬地组合多方向移动专项训练,成绩提高明显。薛×在干预训练前、后的成绩提高幅度最小,差值仅为0.59 s,该队员为目前国家女子沙滩排球队的头号选手,沙滩排球的训练年限长,获得过世界锦标赛冠军,各项基本技术全面,沙地多方向移动能力较强,但是经过5周实验训练干预沙地多方向移动测试成绩差值仍将近0.6 s。经过5周的实验干预训练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获得提高,主要是由于运动员的臀肌被激活能主动参与到移动动作中,使髋关节的作用在移动中发挥得更为充分,能够更好地完成沙地移动的起动、加速、减速、制动等技术环节;同时,由于核心区稳定性/力量及动态平衡能力的提高,运动员在移动过程中对空间位置的感知更准确,对身体姿态的控制能力更强,多方向移动动作更加准确,能更充分地发挥各个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为快速变向、变速奠定了基础。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中的上述因素结合在一起,使运动员沙地移动动作的动力链传递效率明显提高,沙地移动更加经济、省力,沙地移动表现最终获得了更为明显的提高。当然,常规训练阶段结束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效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迁移到实验干预阶段的训练中,并不可避免地对实验干预阶段的沙地移动表现前、后测成绩差值产生一些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采用2阶段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国家女子沙滩排球队10名运动员年度赛季前阶段进行的为期10周的移动训练实验表明,常规沙地移、陆地分离式训练及专门设计的沙地、硬地组合训,对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的提高都有效果。

2)经过5周常规的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运动员的多方向移动表现有小幅度提高,前、后测成绩差值平均为0.83 s;而干预训练后运动员的沙地移动表现前后测成绩差值平均为1.03 s。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干预训练前、后运动员的沙地多方向移动成绩提高幅度的差异性显著。本研究所设计的沙地、硬地组合训练方法和手段对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沙地移动表现有明显的促进和提高,优于常规的沙地、硬地分离式训练方法、手段。

4.2 建议

本研究设计的沙地、硬地组合式训练方法、手段在提高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沙地移动表现方面的实际效果,已经得到了实验的初步验证。建议各省市沙滩排球运动队在训练实践中更多地加以运用,以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对该方法、手段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改进。另外,今后还可以继续开展更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深入探讨沙地移动能力的提高与沙排运动员比赛能力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广英,潘红霞,郭洁.对排球技战术及教学中步法练习的一些体会[J].体育世界学术,2010(6):32.

[2]戴平.排球教学中对步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83.

[3]尹福建.略谈排球的移动训练[J].新课程学习,2008(8):100.

猜你喜欢

沙滩排球沙地
高校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影响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心理因素分析
辽宁省大连市市民沙滩排球开展现状分析
沙地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考量
沙地迷宫
发掘沙地文化资源,推进小学语文主题阅读
风滚草
浅析沙滩排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生长森林的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