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森林的沙地

2008-05-15许嘉巍

百科知识 2008年8期
关键词:羊草沙地蒙古

许嘉巍 梁 宇

沙洲“森林岛”

谈到沙地,人们常常想起滚滚黄沙、呼啸的龙卷风、枯萎的孤树……而位于我国东北部松嫩平原之中的松嫩沙地,历史上记载,曾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沙地周围是优质的羊草草原,是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重要的活动区。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的中西部,西接大兴安岭,东临长白山地,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大兴安岭有效地阻止了内陆沙漠化的东扩,保证了松嫩沙地的演变只受本地自身因素影响,与蒙古高原联系甚微。气候较为湿润,具有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特点。沙地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内陆沙漠化土地的最东部,是水分最为充足的沙地。沙地并不连片,多呈条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于松嫩平原之中。沙地上发育着黑钙土型风沙土,钙集层胶结紧密,抗沙化能力很强。

近百年来,在超载放牧和放垦开荒的破坏下,松嫩沙地沙化严重,秀美的大草原植被已经有所退化,沙地上仅剩残存的天然森林,加之许多人工种植的杨树也郁闭成林,因此形成景致奇特的“森林岛”。

特殊的沙地形成过程

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在沙漠周边,由于干旱少雨且植被稀疏,通过风力吹扬搬运,沙漠中的沙质物质向周边逐渐扩散,形成沙漠化地区。松嫩沙地远离沙漠,受西部大兴安岭的阻隔,蒙古高原的风沙是难以抵达松嫩平原的。那么,松嫩沙地的沙源物质来源到底是什么呢?它又是运用了怎样独特的搬运方式呢?

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高度自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南部的松辽分水岭和东部的伏龙泉高地向内部逐渐降低。区内汇集了霍林河、洮儿河、嫩江、松花江等多条河流。

通过对沙丘和沙垄的粒度分析、矿物组合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特征的分析与研究,人们才知道,沙地的物质来源是古代河流和现代河流搬运来的碎屑物质。区内各河流源源不断地把大兴安岭山区及周边地区的碎屑物质搬运到低平原上,为沙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之后这部分物质又经风的改造作用,形成沙地,但由于风力相对较弱,加之植被发育较好,碎屑物质搬运距离很近,即行原地堆积,于是沙丘和沙垄沿河流分布,形成条带状沙带。水成风改造,是松嫩沙地形成过程的独特性所在,也是沙地底部地下水丰富的重要原因。

生长森林的沙地

松嫩沙地大部形成于全新世早期,随着气候转湿,沙丘固定,植被繁茂,土壤逐步发育起来。随后,气候多次干湿变化,加之人类农耕活动时强时弱,导致了沙地曾多次流动又多次固定。沙地中埋藏的多层古土壤,证实了这一点。沙丘上覆着发育良好的土壤,说明沙地近期处于固定状态。土壤中钙胶结充分,保证了沙地具有良好的固定性,适度利用和开发,仍可保持其稳定性。即使过度开发,引起沙地流动,只要停止人类的干扰,良好的水分条件确保沙地很快重新固定。与我国干旱地区的沙漠及亚干旱地区的沙地相比,松嫩沙地的水分条件要好得多,是我国自然生产潜力最高的沙地,也是难得一见的生长森林的沙地。

在松嫩沙地上,生长的自然植被为蒙古黄榆——山杏——羊草群落。蒙古黄榆是珍稀植物物种,它顽强地抵御着风力的侵袭,是沙地重要的生态屏障。蒙古黄榆林还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的栖息、繁衍场所,每年都有白鹳在蒙古黄榆上筑巢繁衍,生儿育女。目前保存较好的蒙古黄榆——山杏——羊草群落分布在通榆县的向海乡及包勒温都乡。其他地方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或营造为杨树林,一部为耕后撂荒形成的次生稀疏的榆树——杂类草植被。

蒙古黄榆依靠种子繁殖,能够适应相对恶劣的环境,优先生长,当榆树成长到一定规模,改善了土壤条件,灌木、草本植物开始侵入。羊草可营养繁殖,其大量繁殖能够抑制蒙古黄榆种子的着床与繁殖,所以在一片羊草生长良好的沙地上,蒙古黄榆的树龄普遍偏大且稀疏,土壤呈草原土壤的性质。榆树疏林和其下的灌木、草本形成了松嫩沙地独特的植被景观,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

沙地里能够生长树木,而在周边地区却只能生长草本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呢?

首先,沙地的水分条件比平地优越,年降水量400~500毫米,降水在渗水良好的沙地上,大部分成为壤中水,而极少形成地表径流;周围的黑钙土及盐土、碱土平地上,土壤渗透性差,降水多转化为径流流失,土壤获得的水分少于沙地。

其次,沙地毛管微弱,土壤蒸发耗水少,即使是气候干旱少雨,也只是表面土层的水分蒸发,而下层土壤的水分由于缺少毛管力并不易蒸发;沙地周边的土地则不然,由于土壤质地粘重,毛管发育充分,表层水分蒸发后,下部水分沿毛管上升至表面,继续蒸发。因而,亚湿润地区的沙地比平地保存水分更强。

再次,沙地水分淋溶使土壤中不含有钾离子、钠离子等一价盐,不受盐碱化的威胁,而周边地区更容易盐碱化。土壤一旦盐碱化,土壤水浓度较大,有效性下降,植物难以吸收。

所以,在沙地上常生长森林,而平地和洼地只能生长草本植物、盐生植物,甚至裸露。

玄妙的利用方式

松嫩沙地自然生产潜力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沙地的水分条件好,风力相对较弱,有一定的森林植被保护……这些有利条件确保了沙地的资源性,沙地的开发利用再所难免。

近百年来,人们采用开垦方式利用沙地。开垦初期,粮食产量较高,但随着沙地植被破坏,沙地上覆土壤受到风蚀,既形成了沙尘暴,还降低了土壤肥力,粮食产量不断下降,加之沙地由固定转为流动,危害周边。因此,沙地开垦方式被逐步放弃。

目前,沙地上多栽种杨树,形成片状杨树林。栽种杨树,有效保护了沙地免受风蚀,杨树生长较快,经济效益也很好,这种利用方式比起开垦要合理得多。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杨树的蒸腾量大,耗水过多,常常在生长后期因供水不足,出现枯尖现象;二是林下草本生长不良,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使草原土壤向森林土壤转化。

鉴于此,人们再一次改变了沙地利用模式。建立了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与半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及不稳定农田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农林牧各得其所,相互促进。可以想见,这片曾经水草丰美、瑰丽壮阔的森林草原,必将以美妙神奇的人与自然和谐景象,向世界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文章代码:0814)

[责任编辑]赵柠

猜你喜欢

羊草沙地蒙古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羊草混播披碱草的好处及栽培技术
羊草的应用及种植技术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雲使》在蒙古
蒙古香
北方羊草的特点及其在肉羊养殖中的应用
近邻蒙古
羊草的植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