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命题审视角度略说

2016-11-19吴荥林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漫画命题意识

吴荥林

每年高考作文一发布,就会引发全民吐槽戏说,专家学者居高临下,以正视听,而一线教师或唯命是从,或义正词严、调侃讥刺,直至引起网络讨论大战。由于职业不同、立场不同,自然产生专业差异、视角差异,社会各层面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究竟该如何评价和审视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考写作命题,实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笔者认为,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评价有两个基本出发点或者说“评价视角”,而且要紧扣住“教学和教研”这一要求去评价分析。

基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权威性特点,它属于国家考试,选拔性质,其命题是针对所有考生的选拔而制作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按照命题要求进行解读,不能越雷池一步,因为进入考试现场的命题,就有其必然具备的权威性,对所有考生都是同一个标准,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具有“强制性”特点。这便是我们评价作文命题的第一个视角,即必须站在命题人立场,从考生角度严格按照命题要求、意图,审题构思,运笔写作。

一、全国Ⅰ卷

全国Ⅰ卷的两组漫画,绘画出学生分数进步、退步后的奖罚方式,表达对“唯分数论优劣”的错误。讽刺、批判性明确,而且两组漫画的对比,还暗示了对进步评价的正面性肯定。教师评价此命题,就得从两组漫画中理解命题人意图着手。其命题的“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明示了要“从内容出发理解寓意,拓展思想内容”,将思想内容类比引申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更丰富而深远的思想感情,如社会生活中相似的对个人、集体、社会发展快慢、进退的畸形评价的反省和思考。因为漫画本身具有的思想感情,有引导考生思维触角展开的空间和余地。

假如只是以漫画内容为基础而演绎出一篇与其内容相似的记叙文,或者只是对漫画表达出的教育反思进行论证,严格意义上讲,就是把命题的意图改变成了“给定结论性写作”——给一个思想,让考生证明或描述出来的写作。虽然符合了命题“明确文体”和“材料内容”要求,也扣住漫画主旨“反思、批判教育弊端”等,但仅是“符合题意”而已,没有体现出命题中“寓意”的双重意义(漫画本身的寓意和命题对思想感情挖掘的寓意),因为漫画是言此事而意在彼的艺术形式。有教师将漫画内容演绎成一篇记叙文或批判教育唯分数论的议论文,作为“样板”“标杆”进行指导,这就是没有对命题完整吃透的表现,没有追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层面的思考。

二、全国Ⅱ卷

全国Ⅱ卷的命题,是对语文素养及价值的界定,要求考生比较三种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评价指导,就应该依据命题的题文和要求,进行客观分析,强调本文写作是在“结果性呈现”中探究三种途径对提升语文素养的价值。针对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特点提出“课堂学语文是主要途径”,因为三种途径的排序,也已经暗示。其排序体现了先获取知识而后实践,“点与面结合”而形成素养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果言说三种途径皆可,看起很有道理,但实质上是没有吃透命题内涵。

三、全国Ⅲ卷

全国Ⅲ卷的“创业遭遇假冒,采用共享方式,拟定标准规范”这一材料,评价指导也应当紧扣材料中体现出的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优秀的公民意识和行动,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创新可实现自我价值,泽被他人造福社会。更为深刻的是小羽在被假冒后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即进行一种“综合性治理”而实现成功——“公布标准、规范制作、促进合作、共同致富”,这是一个完整的合理合情合法的处理过程。

假如教师只是盯着“创新”“工匠精神”唱赞歌,或者只看见“假冒伪劣”而发泄对社会中制假现状的不满,批判社会法治精神缺失,那就是没有理解材料的“整体含意”。

综上而言,教师在面对高考命题的指导,只有也只能紧扣命题人明示或暗示的意图,按照命题思想内容在写作中的要求,去分析指导,才是合理正确的做法。当然,任何命题都有必然的时代特点和现实精神,任何试题的正确完善,都是相对的。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评价命题的第二个视角。

站在对学生写作能力考查要求、权威性命题应该具备的标准的角度。笔者对命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透视,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研究评价,促进命题更趋于合理合情、更完善。同时认为,高考命题至少有三点是必须具备的。

其一,命题内容的科学性,涉及到符合事理、情理、逻辑;

其二,命题思想内容的导向性,思想感情的正面引导(如“一点四面”),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其三,命题对考生的能力性要求,即丰富而隐含的多角度思维、辩证性论说、思维能力水平、分析表述能力、表达方式等。

如果这三点没有较大的分歧,便可作为审视命题的基本要素。

全国Ⅲ卷的“创新、假冒、公布、标准、规范、带头、致富”是对整个事件过程的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是因为个人创新被群体性假冒而引起。从规范市场经济责任的角度,分析市场经营现状,探讨得知根源在于很多人违背市场经济要求,违反法律法规。在当今国家提倡“创新”的背景下,创新被假冒,制假没有被遏制,社会法治失效,便违背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

我们知道,唯有规范的市场,才是创新的沃土;健全的法治,才更能促进全社会的创新;法制、规则和创新并进,才是全社会最佳的创新之路,而当今我国的创新,更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才会进一步激发全民的创新精神。我国无数的大中小企业盛衰历史证明,只模仿,只看见眼前利益,只追求基本生存,至多是短时间赚取利润的方法,不可能盛传百年。

从这个角度讲,该材料隐含了一种社会的无奈,是创新者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材料描述为“正能量”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正面导向”,但是,的确有违创新本质和法治精神,不符合创新时代的根本性要求。“假冒”表现出社会民众法治意识淡薄,也同样呈现出维权乏力的社会现实。从逻辑角度看,小羽个人最后的“必然性”成功,不能推导出其他创新成功者不被假冒或是产生相同的“必然性”结果。

由此可知,这个命题材料的拟定,其事理、情理乃至法理存在明显的不足。

四、江苏卷

下面是今年争议最多的江苏卷作文命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命题材料用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申出对立性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然后补充解释含义:“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材料为了扣住“一点四面”的命题意识,又指向唯一提出的“有时是个性的彰显,有时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补充解释对引申后的话没有进行相同的肯定性解说,后半句的“也许”,变相改变“无话则长”的意思,尤其是“长”字含义没有了。给人以“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处我也许有话要说”就会必然有“个性彰显,创新意识闪现”的感觉,这就将“未必然”“也许然”混杂在一起让前后解说内容表述肯定和猜测并行,命题内容的事理就多了一些含混,丢给考生自己去猜测填补。不像“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有“未必然”提供了否定性前提那样准确明白。

我们知道,“个性”是个人性情,是比较固定的性格特征,而“别人无话处我也许有话要说”不是“个性的彰显”,而是“能力的彰显”;“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是处理表达的态度方式,也非“个性的彰显”。

“我也许有话要说”还不一定是“创新意识”,因为仅是“也许有话”,意为“我可能说”推不出必然是“有创新意识”,而是多种结果之一。如此要求,是就有多种解说而命题却定向为一种结果,如此命题写作设定,就是把“不能确定的内容让考生表达出肯定性内容”。

因为,对说话表达而言,与个性或有密切的关系,而与“创新意识”相关性可能就不大了。“无话则长”,恰恰也可能是没有“创新意识”,因此,就需要特定的条件,比如“头脑风暴法”“辩驳讨论法”,才有可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还有,“个性”和“创新意识”属于交叉关系,虽然有了“有时”的限制,但总是欠缺逻辑关系的必然性,至少会给考生带来疑虑。因为,有个性只是有可能带来创新意识,但未必是以优秀为前提。个性有正负,正面的个性突显创新,个性就同创新紧密相关,若是负面个性,则是“伪创新意识”。给二者加上“有时”,又是一种把二者分割开来的表述,不能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思想感情的正面导向,是高考命题的要求之一,而用“说话”这个思想内容,牵扯上“个性和创新意识”来显示“导向”,却需要考生去辨析正误,弄清关系。而现实社会,最不缺的就是浮躁之风,浮夸之言,这也给考生带来了疑虑。此题使用抽象而狭窄的内容进行正面导向,考生很难入手。或许有人要说,此命题提供了“辨证思考的空间和条件”,但内容是在“如何展示个性的正确性和创新意识的关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给大家留下了对命题瑕疵的讨论。

如此可知,优秀命题符合“选拔性”的完善性要求。据现场监考教师所言,很多考生只是就“语言表达长短”论说,生拉硬扯上“个性”和“创新”,虽然阅卷场没有官方表态,但很多监考、阅卷教师表露出对考生写作的担心和对命题的疑虑。由此可知,此命题并未符合优秀命题的要求。

当然,我们可以针对“说话”去理解,从对命题的“规定性”“强制性”方面解说,“有话则短”,隐含了追求说话表达一语中的,言约义丰,不啰唆、无拖沓冗长;“无话则长”是在大家都没有可说的时候,自己说出有价值的独到认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其“长”则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并由此立论写作。但是,这是我们教师、教研员、或者命题人的认识和判断,不能等同于考场考生的认识判断。

总而言之,站在考生立场,命题人的意图角度和审视立意,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起点;而探究命题的合理合情,是为了追求命题完善,实现国家考试命题的权威性。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625000)

猜你喜欢

漫画命题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