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心点滴,文自心生

2016-11-19柳文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师

柳文生

“文”是“做”出来的。作文其实没什么,看得多了,想得多了,笔杆子动得多了,味道自然就够了,用不着非扣上一顶有关“天朝教育”的帽子。

梳理一点课文的技巧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编者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永远常读常新。而经典篇目所呈现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动人的故事、深刻的道理、深邃的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写作的经典范例。

会解读文本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素养。面对一篇文章,你得能读出来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主题怎样呈现,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如此,你才能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段特点、课堂教学目的把文本较为透彻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出自己的解读能力。学生会解读文本了,在日常的阅读中才能看出文章的好坏,并进一步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2003年我开始有意识地研读教材、梳理教材,坚持不断地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给学生以全新的认识。第一篇小文《生命的歌唱——永恒的乐章》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上,得到了时任“备教”板块主持人的张水鱼老师的首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张老师又推荐我给《学习报·语文周刊》“名师读课文”撰写专栏,迄今已解读从小学到高中共计156篇课文,特别是在经典篇目写作方法的感悟与提炼这一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例数如下:

1.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空白处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孔乙己》,可以捕捉到孔乙己没有住处、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这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情节,从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角度阐述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最后,孩子们也只好一哄而散了,远远地离了他玩去了。他想交流的最后对象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并永远处在孤独的境界中。对他来说,心灵永远处在封闭的状态,永远没有释放的空间和释放的对象。而他这点思想深处的折磨,相对于前两点来说无疑是更沉重的打击。”这样可以提示学生作文要学会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2.我们可以将文章内容纵横勾连,从文本整合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

如针对鲁迅先生《雪》写就的研读文章《记忆之景,眼前之景,现实之景》,可以得出“作者是在借记忆之景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借眼前之景寄予自己永恒的追求,于现实之景表现自己不屈的‘旋转与奋斗”的结论,同时启迪读者:“阅读这首散文诗,不能只关注其诗情画意中的对比和映衬,也可将作者描绘的三景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描摹的雪之意境,感悟作者笔下雪、人合一的艺术表现及其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这就可以让学生于文本整合中学会多角度提炼方法。

3.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使千篇一律“套版式”的解读变成五彩缤纷“万花筒式”的赏析。

如对《三峡》的解读,可以从“全景之美”“幽深之美”“山水之美”“四时之美”“色彩之美”“状物之美”“情韵之美”等角度赏析,通过异彩纷呈的美景,让读者饱览了《三峡》这篇经典之作全方位的美感,从而体会作文中要善于从不同侧面表现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这一要旨。

4.我们还可以从“文人合一”的角度去解读,真正走进文本的核心。如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我们可以从作者范仲淹的经历、人品切入,把《岳阳楼记》当作范仲淹先生来剖析,从文字的背后读出《岳阳楼记》是一篇底蕴深厚且气势恢弘的千古绝唱,又是一篇劝人规己的千古佳作。文中描绘岳阳楼周围的绝美景观时,用的是一种特别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因为这实际上是作者在谈自己从自然中感悟到的修身雅量,即为人要有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的气魄和肚量,恪尽职守,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都要保持本色平和的心态。从“文人合一”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把握一篇佳作的内涵,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从经典篇目中发掘提炼写作方法,进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绝对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做法。

沉淀一点文化的底子

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无论是对教材,还是对学生,每每以无穷的激情去对待。凡是教材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我总是先背诵下来;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也一定跟着学生一起写。

如何科学关注学生的有效积累和分类积累,以及最后的有效整理和有效消化吸收,是我一直探究的问题之一。那时候学生的阅读基本上就是课本,课外的少得可怜甚至说没有。当时,我在市图书馆、文化宫、“读来读去”读书社办了三张借书证,让学生和我一起读,每周都去还书借书。我始终认为,积淀一点文化的底子总是好的,一定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的。

于是我开始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记得当初是从但丁的《神曲》以及《荷马史诗》开始的。学生们很喜欢,也喜欢上了这样的语文课,作文水平也渐次提高,而这一年的成功体验,竟激发让我将这一举措从1990年坚持到了2004年调入教研室之前。

为了给学生充电,那时我称之为“造血计划”(1993年),让学生每周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抒情散文五种体裁(那时的粗略分类)的文章中各挑选一篇自己认为最美的,不论长短,摘写下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各读5分钟,细心揣摩感悟,并将自己一点一滴的感悟写在文章后面,或者批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就是我最初的“五○五计划”,后来发展到“715行动”,即每周七天,每天利用十五分钟进行阅读。学会自主选择、自主分类、自我阅读。师生、生生可互相推荐,互换交流,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有时也很激烈,无形中或者说不知不觉中在营造属于我的“书香班级”。这就是我行之成文的《从五○五计划到715行动》。

后来,我又增加了“阅读广场”和“小说长廊”等活动,每周增加一节阅读课,学生互动参与的面更广,探究的内容也逐渐有了深度。记得最清楚的是给学生推荐阅读《青春万岁》和《走向十八岁》等这些富有青春色彩和学生生活最为接近、学生最有发言权的作品。后来写进了《珠联璧合相映成辉》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中央教科所年度论文评选一等奖。我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几十里开外的市区新华书店买书,和学生共同挑选喜爱的书籍。

“腹有诗书”不单单是“气自华”,丰富的文化积淀一定会让学生的作文丰美厚重起来。

释放一点自由的空间

关于作文教学,我总是边思考边尝试,不愿“安于现状”。普通的习作教学模式是两周一篇,一周草稿修订,一周誊写。按部就班,既没有新意,又没感觉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多大提高。我很少这样做,基本是每周一节作文课,当堂写,当堂交。

一般情况下,我总是和学生一起写,互相鼓励、竞争,师生共同体验“沉默中爆发”的愉悦和收获。我一般给学生拟定五个左右的题目,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在这一方面我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从不对学生“横加干涉”,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更多自由鲜明的个性,更多自由个性的联想和想象,更多的轻松和快乐。定时定量,45分钟600字。学生交作文的时间有先后,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沉默中的竞争与较量,哪一个学生还不开动脑筋、急速思维呢?每一次,我都把前十名交作文的同学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率先予以表扬,既有激励又有暗示与鼓励,每学期末再集中表扬一次。这就是我的实验“快速作文法”及后来的“快速作文五步法”,后又发展到在全区开展的《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学生作文的个性化》的课题研究。

为了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我个性的体验,我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写雪景,我和学生一起到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奔跑歌唱;写飞雨,我和学生一起痛快淋漓在雨中……写春天,我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到校园里的角角落落,到田野里去感悟春天的气息,去抓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蕴,甚至匍匐在大地上,仰望沉思春天里的天空和大地;写春节,我和学生一起走街串巷,获得最原始的资料……这样的情景不可计数,做这项作文试验,前前后后用了六年时间。

这六年间,我指导学生参加了六届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并每每有收获。其中,2004年我和获奖学生的照片(六个学生参赛,五名获奖)还被杂志刊登在封二上。我和学生一起办的文学社社刊《青青草文学》和《星星河》,相继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评为优秀校报校刊,我也曾两次应邀参加全国性的中学生文学社团研讨会,一次在上海,一次在黄山。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无比的愉悦,我常常对学生说:“乡村里的学生不比城市里的学生差,乡村里的学生一样能触摸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乡村里的学生一样能在自己的青春舞台上展示出自己最为青春亮丽的一面。”我总认为,要让学生充满自信,教师首先要有自信,要以教师的自信激励、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

而这自信,来自于心灵的自由自在。如此,作文之花才能摇曳生姿。

提炼一点作文的规律

作文训练不是杂乱无章的,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就会不断地发现训练的规律。

2008年,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中小学读写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中小学读写教材的开发与研究》顺利结题,探究了写作素材的开发。《河南山水语文》《河南名人语文》相继获得中央教科所、全国中语会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1年,我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的子课题《中原文化背景下的“龙芯智源”文化作文教学研究》,开启了将中原文化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的先河,2013年工作室一名成员获得第九届全国文化作文教学大赛作文组特等奖第一名。

2012年,我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小学记叙文衔接研究》顺利结题,将中小学记叙文衔接研究划分为二十个训练点,并在《时代学习报·语文专刊》进行了专栏发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2年,我主持的国家语委“十二五”课题《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语言教育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海量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得到了北京大学教授蔡可教师、语文出版社刘立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我们课题组成员对作文教学的规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从初中记叙文、议论文到高中散文、议论文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多角度多侧面的点对点训练规划,共五册书,每册二十四万字左右。2014年,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正如我在那套丛书前言中所写:曹丕《典论》、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欧阳修《六一诗话》、刘熙载《艺概》、严羽《沧浪诗话》、叶燮《原诗》、袁枚《随园诗话》、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胭脂斋语等凡百余著作,在为我们讲着为诗为文之道,也让更多的后来者能紧密而又亲近地感受到中华的文脉搏动。

于是,我们懂得了为文的手法,我们知道了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我们懂得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情到浓时便是文”等等。

余秋雨先生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我们作为传道者是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受教者号一号这文学之脉的,引领者的探索为的就是点亮起航者心中的灯塔,让这若隐若现的文脉起伏开来。

每一个试图触摸这种文脉的为文者,当需从纷扰之中跳脱出来,系统地理清作文的正道,有效地接纳,批判地继承,独创出你特有的味道,弘扬为文之气!

品尝一点创作的甘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会写作的教师断然指导不出写作水平出类拔萃的学生。为此,和学生一起写作练笔成了我教学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至安阳,我在博客上写了一首《圣火安阳》。一位新华社记者发现了,对我进行了电话采访,并写了《火炬无言以诗传情》的新闻报道。7月28日,当圣火传递至安阳,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现场直播了安阳圣火传递盛况,主持人还引用了我那首小诗中的一段:奥运的脚步近了,近了/我听到来自奥林匹克山上的脚步声/在春天萌发着青春的激昂/于夏日绽放着蓬勃的芬芳/飞向了殷商——中国安阳。

2012年春,我和同事们去城郊著名的自然景点杏花沟散心,回来后在《安阳日报》发了一篇小文《杏花沟记游》,文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这刚好和苏教版七年级一个单元的写作训练点相吻合,与辖区内的教师们交流,很好地指导了学生的游记写作。

为促进辖区内语文教师的写作兴趣,在区宣传部、区文联的指导下,我和一批文学爱好者相继成立了以辖区内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文区作家协会、文峰区诗词协会,并担任协会的副主席、主席,为辖区内语文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写作平台。2015年11月,在文峰区“中国梦文峰情”诗歌创作比赛中,获得特等奖的全部是辖区内的语文教师,而他们,几乎全部来自于我的工作室。

写作,极大地改变了文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现状,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喜欢上了爬格子。而我,这几年相继发表400余篇文章,总出版文字约200多万字。实践证明,不断地进行创作训练既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准,又有效地指导了学生选材、构思等作文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455000)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