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黄帝内经》中“一”的思想

2016-11-19周家程沈李阳邹卓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归根交感平衡

周家程++沈李阳++邹卓琳

【摘要】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中国人的学问是一体之学,由我推物,由物观我,物我一体,中医亦是如此,《黄帝内经》是中医临证治病的理论基础,其中也同样包含了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且在临证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内经》中“一”的思想的四点内涵:平衡、究极、交感、归根进行论述,为治疗疾病提供思路。

【关键词】黄帝内经;平衡;究极;交感;归根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12-03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1]。”生死无常,而道有常,只要尊重自然规律,与天地合一,明白了“一”的道理,就可以了知生死,超然物外。窃以为《内经》中“一”的思想,应包含四点内涵:曰平衡,曰究极,曰交感,曰归根。

1执两用中

11一生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道之所生叫做一,也叫太极,“一”有两端,名为阴阳,而两端之间的,叫做“中”。所以《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如果把阴阳比作天平两端的砝码,那么“中”就是阴阳的支点,而“一”就是整个天平。“阴阳”和“中”共同维持着“一”的整体性。执两用中,把握住阴阳平衡的道理,找对阴平阳秘的支点,就可以平调阴阳,从而使“一”稳定和谐。中医学正是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它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正如《灵枢·病传》中说:“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3]。”“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4]。”

12阴阳何用阴阳,是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了阴阳之道,也就掌握了生命之理。古人以日月、水火来表示阴阳,可见阴阳的第一个具体直观的特点就是寒与热,而寒热的交替变化产生了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换,由此可得知时间的推移,寒热的分布差异,导致了地域的差异,空间的转移。智慧的先圣就是掌握了这种规律,才创造出调和阴阳,治病救人的方法和原则[5]。仲景《伤寒论》之首方,即是桂枝汤,原文如是说:“太阳中风,阳强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发,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所致的风寒表虚之证。患者出现恶寒发热自汗出的症状,是因为“阳浮而阴弱”,阴阳失调所致,方用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芍药甘草大枣以酸甘之法养营阴。生姜更具引药达表之,沟通阴阳以用中[5]。故此方就是以阴阳为核心,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执两用中。阴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法则,是事物运动变化生长消亡的本源,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的场所。“生之本,本于阴阳[6]。”人体的阴阳之气的升降趋势与自然界是相同的,清阳之气生于地,上乎天,浊阴出乎天,归乎地。人体的阳气产生于下,通过肝木的作用向上向外透达四肢百骸,阴气产生于上,通过肺金的作用向下向内潜藏。升降相宜,阴阳和合,自然虚邪难侵,百病不生。

2究极之学

21“一”者,极也《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7]。”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时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这时候就需要暂时放下旁枝末节,整理归纳自己的思维,将事物简化,抽象,概括起来,推求事物的极点,反而有助于了解事物的本质。现代循证医学模式,也要求尽量用“一元论”的思维去解释疾病,指导临床[8]。中医临证治病也是如此,《灵枢·决气第三十》中说:“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9]。”精、气、津、液、血、脉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只是事物的不同状态,所以六者虽然相互区别,但是却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只要找出六者偏离原本状态的原因,就可以缓解疾病,治愈疾病。

22如何用“一”佛语说“挂一漏万”,“有漏皆苦”这个“一”,指的就是情绪,当人们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智,迷失自我。中医一直以来都重视情志对人体的影响,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的任何一种情绪变化,都会引发细胞、血管、肌肉、内脏、内分泌、免疫机能的一系列改变,情绪往往能左右人们的健康。有些人一生气就拉肚子,即为肠易激综合征,这明显是与情绪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下垂等也都和心理因素有关,另外便秘本身也是心身性疾病,是由紧张导致的,与情绪情感因素有关[10]。《内经》早已提出了七情致病的理论:过喜伤心,过怒伤肝等,并提出以情制情的方法来治愈疾病的理论,颇俱中医特色的音乐疗法,亦是基于此理论发展而来。人难免会有七情六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就可以保生长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天下之“一”,就是原则,而和,天下之达,就是通达。只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和通达圆融的处事方法就可以保持心情的愉悦,获得健康的身心。

历代名医,多通晓“一”的道理,而自成一体,成就一家之学。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11]。”脾胃主运化水谷,运动不息,虽然常说脾阳胃阴,而脾胃之阴阳较他脏而言,并不是分的十分清楚,故临床上常见脾胃病之寒热错杂,且迁延难愈。李东垣推究疾病源头,以脾胃立方,创立补土学派。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后世影响巨大,《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2]。”人身各部皆受血脉濡养,血脉和则身体康健,血脉乱则为痹厥。白天阳气自内向外输送,晚上阳气内收,阴阳转化的通道协调通畅则阴阳和合,而阴阳失调则阴阳出入的通道受阻,故只要能打开阴阳出人的通道即可通调气血,阴阳自和,百病皆愈,而血府逐瘀汤正是此理。“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留散无穷[13]。”《素问·阴阳离合论》具体阐释了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状态,但求其理,“一”也。张介宾《类经·经络类·二十九》注:“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14]。”三阴三阳之间相互转化,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其转化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极点,这个极点,即称为“一”。冬去春来,万物发陈,由闭藏到发陈,就是一个极变。所以,人之阴阳也同样存在一个极变,现代中医名家刘力红认为[15],这个极变,就是“罢极之本”的厥阴肝,“如庚辰年转到辛巳年,马上由金运太过转到水运不及,这个跨度太大了。作为人体,我们就靠厥阴肝的在岁与岁的层次上与天地沟通。”据此,刘先生提出四逆法,将四逆法作为治疗疾病的收工之法,亦是究极之法。

3天人合一

钱穆先生把“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文化的归宿[16]。人为最具天地之性者,“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交感,万物乃生。如若天地不交则“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阴阳不交,万物乃死。“天地交,泰。”说的是易经的泰卦,泰卦的结构是上卦是地,下卦是天。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交感,上下相通,天地相交,万物繁盛。《周易·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17]。”反之,就成为否卦,上乾下坤,阳性趋上,阴性趋下,阴阳是离决的,反应出走向即为天地不交。所以《周易·彖传》曰:“上下不交而天地无邦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内阴而外阳。”对人体生命状态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泰卦来认识,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如泰卦一样,阳气基于肾,源源不断的向上向外输送,“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相对的,阴气内收,与阳气相感。相同的,否卦体现的是阳气浮胜与外,而阴气格拒于内的状态,而疾病发生发展的轻重,正是人体阴阳交感的状态偏离超过常态的不同程度所决定的[18]。笔者在临床上常常会见到不寐的患者,患者表现出手足心热,舌边尖红,盗汗,夜寐不安,多梦,下肢逆冷,切其脉寸强尺弱。诊为心肾不交的问题。“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此时,相火不守其位,反越于外,故患者烦热难安,治则可用交泰丸降其相火,而引火归原。

4归根复命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9]。”求“一”之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到归根上来,落到复命上来,“人能常清净,天地悉将归。”《道德经》上说:“反者,道之动。”“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能少私寡欲,人体的自愈机制就会开启,阳气会从耗散的状态回到收藏蓄积的状态,这个过程易经称之为“一阳来复”。

近年来,癌症高发,“阳化气,阴成形。”倪海厦医师认为,如人体的阳气太弱,运气血的能力不够,阴寒凝聚而成为“阴实”便成了癌症。从中医的角度治疗癌症,应恢复人体阳气的运行能力。实际上,从“一”的角度治疗癌症,就是从此入手的,即使机体达到“一阳复生”的状态。患者阴寒凝滞而为“脏结”,治疗时扶阳药物与攻下药物同用,如将附子麻黄和大黄芒硝同用。人体的阳气充足,则阴实自然得散。“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知常达变,以《内经》为指导,守“一”而抓住主症,灵活用药,随证处方,必定可药到病除,随手而愈。

参考文献

[1](战国)佚名.黄帝内经[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37.

[2]杨国荣. 中庸释义[J]. 诸子学刊, 2012,(02):101-124.

[3]田代华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

[4]张介宾著,李继明整理.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5]张仲景述,钱超尘、郝万山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

[6]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7]赵波.玄之又玄《道德经》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58.

[8]曾宪涛,邝心颖,孙燕,等. 什么是循证医学[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01):1-5.

[9]田代华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

[10]郝万山.郝万山说健康:顺应自然和生命规律的养生智慧[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24-27.

[11]张萍,李蒂.“火与元气不两立”考辨[C].//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吉林:吉林省军区65815部队,2008:939-940.

[12]王清任著,穆俊霞、张文平校注.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2-35.

[13]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

[14]张介宾.类经[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3:284.

[15]刘力红.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84.

[16]李亚旭. 从诸子通贯到天人合一-钱穆人文思想的再认识[J]. 河南社会科学,2012,(08):84-87.

[17]曾凡朝注释.周易[M].武汉:崇文书局,2015:65-70.

[18]唐农. 论“生命以火立极”及其原理上的两个必然推衍[J]. 广西中医药, 2014,(08):1-5.

[19] 赵波.玄之又玄《道德经》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27.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归根交感平衡
鹧鸪天·落叶
不等叶落就归根
爱国情
有氧运动增强骨骼肌α2-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交感缩血管反应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SD大鼠骨骼肌交感缩血管反应和功能性抗交感的影响:NO和α1—AR的作用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睡眠过程中交感和副交感拮抗活动的初步分析*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