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楠:情洒“神舟” 逐梦太空
2016-11-19□余玮
□ 余 玮
张柏楠:情洒“神舟” 逐梦太空
□ 余 玮
沉稳淡定,不善张扬,是许多身边人对张柏楠的印象。这位魁梧有型的东北汉子,尽管言语不多,但一提到“神舟”就来了表达的欲望,且语速较快。每每说到自己,他总是说:“航天的事、飞船的事,一个人哪能成,这得成百上千人合作,真谈不到个人。”这位从神舟一号飞船便开始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学家,信奉搞科研就要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用心做事过程的本身就是最大的享受。
志在苍穹遨学海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有一堵“中国航天英雄手印墙”。这里,就是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的家乡。
小时候,张柏楠喜欢读书,这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在小学时,他偶然在父亲的书柜中翻阅出一本“文革”前出版的《航空知识》,便着了迷,浩瀚无垠的苍穹无疑令他憧憬。自此,他的整个中学时期一直在订阅《航空知识》。
“小时候看见飞机在天上飞,我就感到很神奇,越是神奇就越觉得飞机设计师们太伟大了!”早年,张柏楠在日记中写过自己的理想是设计飞机。全国恢复高考后,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无一例外地都填写了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专业,立志非此专业不学。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时,学校一再挽留他,有两条路任他选,一是留校攻读研究生,二是留校当老师。可是张柏楠更喜欢设计卫星,最终他作出了一次积极的“放弃”,选择来到北京,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不管是读本科还是读研究生,张柏楠总是痴心于他的学业。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爱学的好学生;在同学眼里,他却“痴”得近乎“呆”。对自己当年作出的选择,至今张柏楠还是那么坚定不移:“这条路走对了!”
1987年张柏楠研究生毕业以后,来到总体设计部六室,从事返回式卫星总装设计工作,不久又站到了航天飞船设计的第一线。1998年,神舟一号甫一研发,刚刚36岁的他就担任了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这一重要职务,主要负责结构验证。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张柏楠从“中国飞船之父”戚发轫的手中接过帅印,担任载人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未来空间站的设计总管的重任。戚发轫在评价他时,只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像我,比我懂得多”。张柏楠说,比起航天老前辈们,他只是“人生机遇比较好”;比起一些年轻人,自己只是比他们早些介入了飞船的研制。他还说,等到了老年,再回忆“神舟”,那才是最幸福的事……
肩担“摆渡”之责
神五突破载人飞天、神六实现两人多天、神七突破出舱活动、神八实现无人对接、神九突破载人交会对接……每艘飞船型号的更新,都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巨大跨越。张柏楠说:“小步快跑,这就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展的模式。”突破和跨越的背后,带来的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张柏楠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迎接挑战。
神舟飞船在上升阶段或在轨运行阶段发生危险,怎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张柏楠说,上升阶段,如果运载火箭出故障就要启动逃逸系统,把飞船的返回舱带离运载火箭,然后再把返回舱释放出来,安全着陆;在轨运行阶段,如果飞船发生泄漏问题,我们将通过监测机制和应急手段予以排除。
张柏楠常说,飞船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载人系统有8万多个点、几十万条数据,恰似一个环状链条,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哪一关都至关重要。张柏楠就像战略家一样,需要组织实施好每一个步骤。繁忙的工作也让他深深地体会到:“搞工程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要靠一个团队,团队个个都能干才行。”
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已进入到新的发展模式——应用型阶段。“神舟十一号最大的变化是没有变化。”张柏楠表示,神舟十一号在外观、任务、技术上均与神舟十号相似。为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神舟十一号只在技术状态上略有调整。言及神舟十一号飞船为何只搭载2名航天员,张柏楠说,受生命保障系统能力限制,为延长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只能减少人数,毕竟神舟十一号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开展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从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10天的飞行时间到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30天的飞行时间,时间延长了20天。“20天,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张柏楠说,“驻留时间的延长,可以更多地掌握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生理指标的变化,为未来长期驻留提供一些数据。近期比较热门的方向是太空旅游。将来人类能够在宇宙中自由飞行,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这是载人航天发展的方向。”
逐梦太空架“天梯”
30多年前,在国际空间站筹备期,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为由拒绝了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意愿。一扇门被关闭,总有一扇窗会被推开。从那时起,中国航天人开启了独立建设空间站的历史。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到如今载人航天单机产品全部国产化,张柏楠把这些都归功于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走出的独立自主道路,“神舟飞船会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效率的中国航天品牌”。而这种品牌效应正在得到国际的认可。“欧洲空间局(ESA)目前正在摒弃美国式的偏见和封锁,寻求和中国航天项目上的合作。”张柏楠说,神舟飞船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
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星际穿越》里,突如其来的沙尘让人们生活环境迅速恶化,地球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通过在宇宙设立空间站等方式寻求解决之道。有关情节引发张柏楠的深思,他说,《星际穿越》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那一天来了,人类该怎么办?”他认为,电影中的末世情节可能真的会发生。他说,要在“那一天”前准备好,载人航天对人类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事”。
其实,张柏楠是一个科幻迷。他认为,科学幻想与科技发展水平,包括载人航天有很多联系。电影中,空间站里种植了大量植物,通过构建小型生物圈,完成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和消化排泄物的循环。张柏楠说,这种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条路从技术上讲可行,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未来到底怎么走?张柏楠认为,人类的未来在宇宙,应该积极去探索未知空间,人类要为自己的未来准备不止一套解决方案。
漫漫求索路,追求不停止。一直以来,中国人从未停下对太空探索的脚步,从未放弃过去实现探索太空的梦想。如果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比作一个舞台,那张柏楠无疑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如果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看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那他无疑是一名执着的追梦者。张柏楠坦言:“如果说有什么梦想,我希望将来载人航天可能只是一条新闻,中国的老百姓就像坐飞机一样,搭乘飞船到太空旅行。如果发展到那一天的话,那肯定可以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到航天强国的行列。”张柏楠说,大航海时代,中华民族失去了一次机遇,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没有意识。航天时代,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张柏楠和他所在的团队在中国航天的“天梯”上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