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渊源

2016-11-18刘路

今日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层面核心技能

追求有品质的课程教学,离不开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追问和聚焦。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那么,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又如何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与教学中?这些问题,都有待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在实践中深化探索。

对核心素养的追求一直是世界教育改革追求的潮流之一。如今,“核心素养”也成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继“三维目标”之后的又一关键词,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不可或缺的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深化

“三维目标”是第八轮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目标是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提炼出来的,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核心素养则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最关键、不可或缺的在知识、技能、品格等要素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素质与适应力。[1]核心素养是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综合素养,它不同于知识与技能,也不同于品格与人格,而是所有这些成分有机融合的综合体,它的结构成分包括知识、技能与品格等要素,但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素有机作用发挥出1+1﹥2的综合力。

从这个层面上说,核心素养更加表现为一种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需要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起于知识,但不终于知识;借助于能力,但不止于能力;形成品格,但不限于品格,它的形成是知识、技能、品格等要素不断积累、不断融合的过程,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它更加抽象、更加深层,可以从整体上感受出来。

二、三维目标的局限是核心素养被提出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受到应试大环境与就业压力等大背景的影响,纵观我国中小学的课堂,很多教学仍属于任务式教学,即灌输式教学,其主要弊端之一是造成了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浅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认知方面,很多的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符号层面。从知识的有效灌输到知识的高效灌输,学生学会的往往是符号层面的知识片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和意义生成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阻碍。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是相对有效的,即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教学目标初步完成,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还应该突破知识的符号层面,挖掘知识的逻辑层面,并走向知识的意义层面。[2]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二,在情感方面,很多的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接受层面。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估、组织价值观,以及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其中接受与反应是较低层次的情感结果,接受又可分为积极接受与消极接受两个部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着眼点依旧放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对情感目标关注得较少。情感目标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价值观念体系。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将处于浅层化的状态。

其三,在过程方面,很多的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模仿层面。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在过程目标层面都比较重视,然而在过程目标的达成度上,更多的课堂教学追求与强调的依然是知觉、模仿、机械性练习等浅层目标,即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经验,并通过练习获得这种经验。这种为了模仿而模仿,为了练习而练习的技能获得方式是缺少学习生机的,反而会产生练习的疲劳效应,使练习仅仅停留在机械性操作等层面,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高阶技能的发展,而且也会阻碍学生深层核心素养的形成。

这些“三维目标”浅层化的状况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核心素养被着重提出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核心素养为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认为:“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深化教学,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向。”笔者以为,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突破 “三维目标”实施中浅层化的现状。

其一,从符号走向思维,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注重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就为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的思维启迪工作,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例、逻辑与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方式,以及富有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深度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教学中想学、乐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认知方面的核心素养与高级认知技能,即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二,从接受走向信念,让学生发展积极情感体验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两大素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的重要性,要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形成学习意识、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评估调控学习进程,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因此,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教授学生学会向引导学生会学转变,变学生的消极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其次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采取不同的方式做好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素养。再次,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适应、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即让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信念,并最终在情感层面让学生成为富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人。

其三,从模仿走向习惯,让学生发展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实践创新”也是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这首先需要教师将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化,即让浅层的技能目标深层化。根据布卢姆对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技能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可以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六个层次。课堂教学在技能层面之所以低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能教学目标的浅层化,即技能教学目标往往仅仅停留在模仿层面上。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的目标,则需要走向技能层面的深层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习惯化的操作技能。习惯化的操作技能是一种理解性操作、理解性练习,是融入了学生认知加工和情感投入的操作,相对于机械化操作,更富有“人情味”,更接近人的素养。其次教师要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惯化的操作技能。练习与操作是形成习惯化技能的良好途径,而实践活动则是学生练习与操作的有效载体,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练习与操作,不断地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习惯化技能的水平。[4]最后,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技能练习与操作的总结与反思。反思是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不正确的操作模式进行反思,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为下一次操作吸取教训;对不连贯的操作模式进行反思,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避免下一次操作重犯类似的错误;而对正确的、连贯的操作进行总结,则可以为技能层面核心素养的培育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3-20.

[2]刘路.符号之后是什么——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15(2):52-54.

[3]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11-14.

[4]刘路.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结构模型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6:28-29.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层面核心技能
高级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画唇技能轻松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