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炒面
2016-11-18钟正和
钟正和
早年的申城夏日,每至夜幕将临之时,街头拐角处的那些个无证排档,便一家家各就各位忙活开来。摊上旺盛炉火喷薄出的各种煎炸香,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食客前来光顾。
因受条件的限制,此类排档上的吃食品种有限,除了各色家常小炒外,最基本,也最受欢迎的当属炒面了。
作为上海人殊为熟稔的一种小吃,炒面虽极平常,极草根,却非随意便能做好。
与汤面、拌面不同,传统的上海炒面不能用细面,须得是那粗壮圆滚如小泥鳅般的棍子面。这种面,不糊不烂,劲道打嘴,并可保证出锅后的每一根面条都互不粘连。
面条在炒之前需先下锅煮。煮时,水宜宽,并添上些盐,开锅煮至八分熟,马上捞起冲凉沥干,以保持其滑爽劲头。而后,再分作大小适宜的一坨坨,摊到竹匾里备用。
炒面的加工过程在一口大扁平锅内完成。那一大砣煮至将熟的面条光是抖开它已非易事,何况还要拿着长长的竹筷和锅铲不停地翻动炒匀,这都需要有足够的腕力。因此,炒面师傅以大块头居多。
炒面,必须要用非常旺的火来炒,而家里的灶火显然不够力。这便使得地道的上海炒面,永远出自那街头夜色下,一份份现场炒就的排档摊上。
后来,随着城管的出现,排档摊日渐稀少,炒面也成了不少“老上海”又一份难觅的味蕾记忆。
去年仲夏某日,笔者与老同学聚会后归家已晚。饥肠辘辘之际,从路口处渐渐弥漫而至的熟悉食香,顷刻间便加快了笔者前行的步伐。啊!正是那久违的炒面香。
走近一瞧,很小的一个摊子,只容得下三方小桌,边上柏油桶做的炉子旁搁着一块木牌,歪歪扭扭地写着四字:上海炒面。再看摊主,虽是一脸的严肃神情,但那个翩然自如的手势,使得整个炒面过程都具备了观赏的性质。
铁锅起火加油,急火数秒间,油温已高,摊主迅即下肉丝煸炒至变色,再加入煮过的面条,摊匀摊薄后,搁以酱油,而后左手筷,右手铲,筷铲配合下,不停将面条从锅中挑起抖散。
油腻腻的锅里,炒面上下翻飞,风吹着炉火直往外冒,时不时窜出来燎燃锅中翻飞的油星,“噌”的一下,窜得老高,真似放礼花般好看。
当面条被炒得透热,油与酱汁滋润到每根面条,摊主又抓上几把菠菜放到锅底,与面条一起合炒至入味,并散发出最后一点点焦香,香喷喷的炒面便端到桌上了。
一份正宗的上海炒面,是颇得本帮菜“浓油赤酱”神韵的。那酱红的面条,根根金亮滑爽,带着铁锅焦香的滚烫。而作为搭配的菠菜的青碧色,亦让整盘面条看上更加炫丽。
急切地挑一筷入口,细嚼下,那面条较之汤面更为扎实滑韧,面上还有一层略焦的脆壳,虽重油却不腻,滋味甘醇。肉丝则嫩滑有嚼头,香气十足,和着红嘴绿鹦哥般的菠菜,既丰富了口感,又使炒面不至于过于干硬,堪称面中上品。
坐在昏暗路灯下的简易板凳上,听着锅铲在寂静午夜中发出的碰击声,咽下最后那根喷香的炒面,饱足过瘾间,这夜色似乎愈发迷人了起来。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