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兵工精神

2016-11-18

现代国企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兵工

1931年10月,中央军委兵工厂在江西兴国官田创建,就此展开了人民兵器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人民兵工是人民军工的摇篮,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保卫祖国的安宁、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为巩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91年9月15日,为纪念人民兵工创建6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欣然题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这十六字的人民兵工精神,这是人民兵工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兵工之魂”,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反映,是几代中国兵工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革命战争时代、和平建设时代和改革开放时代千千万万兵工人信念信仰、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也是鼓舞一代代兵工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丰功伟绩的精神原动力。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人民兵工的发展史,是一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史。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没有技术,自己探索;没有设备,自己制造;没有外援,自己动手。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志气和骨气,人民兵工发展到今天,从简单的地雷、土枪、手榴弹,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型主战坦克、精确制导导弹和远程压制的火箭炮群;从单一的陆军武器,到适应陆、海、空、天立体攻防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从手工作坊,到国家级重型装备、特种化工、光电信息等重要产业基地;从早期的仿制仿研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制造技术——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再受制于人,实现了我军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构建了独立自主的武器装备体系。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今天,无论是苏联专家撤走,还是敌对势力封锁,无论是对苏联技术援助的消化吸收,还是今天的自主研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是兵工人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始终是人民兵工最为自豪的精神亮彩。

人民兵工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忠实践行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兵工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厂房、没有原料,朱德总司令曾感慨地说:“所有家当还没有王麻子剪刀铺的齐全”。但人民兵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被誉为人民兵工的源头和国防工业的摇篮的中央军委兵工厂,即官田兵工厂,在党的领导下,加上工人师傅们的革命热情,从1931年4月成立到1933年上半年,共计修配步枪4万余支,迫击炮1百多门、山炮2门、机关枪2000多挺,翻造子弹40余万发,制造地雷5000多个、手榴弹60000余枚,鼎盛时达到300多人,为装备红军狠狠打击敌人做出了贡献。

吴运铎、刘贵福等一批老兵工人,没有技术资料、没有工具设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获得了成功:

——1938年,冀中根据地。修械所技术人员首先仿制捷克式7.9毫米步枪,又名“二七式步枪”,是根据地兵工厂生产的第一支步枪;

——1939年,陕甘宁边区茶坊兵工厂刘贵福与孙云龙等用冷挤压法拉出膛线、用深孔钻杆加工枪管,制造出了第一支“无名式”马步枪,该枪在延安举办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五一”工业展览会上展出。毛泽东主席拿起这支枪,拉拉枪栓,瞄瞄准,高兴地对军工局陕北工业局局长李强说:“我们自己也能造枪了!这个枪使用方便、造得好!很漂亮啊!要创造条件多生产,支援前线。”在展会的闭幕会评奖时,“无名式”马步枪获甲等产品奖。

——1940年8月1日,八路军军工部黎城水窑一所刘贵福,改进了“无名式”马步枪,设计制造出了“八一式”7.9mm马步枪,并大批量生产,成为太行地区八路军的制式化武器。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同志见到这枪后,爱不释手,背上它不肯放下,笑着说:我当兵时要能背这种枪,不吃饭也高兴。八一式马步枪射击准确,枪管上的瞄准星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最突出的是枪上可自动展开又能固定的三棱刺刀。刺刀的凹槽可使血液外流,刺杀后容易拔出,该刺刀不用时反贴在枪管上,肉搏时按动键钮一甩就可迅速打开并自行固定,这在白刃战斗中至关重要。

——1944年,新四军淮南根据地。为制造迫击炮,吴运铎设计了专用冲头,用铁锤硬往钢料里打,三小时几百锤,挤压出了来复线;

——1944年,山东根据地。技术人员用从敌占区买到的“卫生球”、肥田粉等作原料,试制成硝基萘混合炸药;

——1945年,晋绥根据地。利用从敌占区买来的水银,配以自己用白酒蒸馏的酒精,生产出雷汞。

到抗战后期,人民兵工基本实现了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重大转变。据不完全统计,8年抗战中,人民兵工生产手榴弹近450万枚,地雷20万个,子弹780万发,长短枪1.1万支,枪榴筒、掷弹筒6300具,各种口径迫击炮900余门,为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党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1948年,刘少奇同志在兵工工作会议上赞扬:你们的工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1949年,周恩来同志指出:我们依靠工人,在山上建设了兵工厂,几千万个手榴弹、几百万发迫击炮弹、几十万发山野炮弹便这样生产出来,到去年下半年,我们的手榴弹、迫击炮弹、山野炮弹和炸药的生产数字已经超过国民党反动派。

艰苦奋斗 发奋图强

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英雄顽强斗争的精神。事实上,艰苦奋斗与自力更生、无私奉献是相伴而生的。无论是“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还是三代总师祝榆生,无论是被毛主席称为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的陕甘宁边区的特等劳动英雄赵占魁,还是获毛泽东主席“热心创造”的亲笔题词的化学家钱志道,无论是革命战争时代土法上马的“三大创造”,还是坚决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再次创业”,以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全国唯一以解放军领导人姓名命名的工厂“刘伯承工厂”,无不面对若干艰难险阻,无不浸透着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奋发向上、辛勤创业的状态。在革命战争时代艰苦卓绝的背景下,没有艰苦奋斗,没有大胆尝试,就没有兵工厂。“艰苦奋斗”是当时兵工人的精神慰藉和行为写照;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着共和国缔造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涉险滩闯难关,履行着特殊使命,更多地已成为兵工人的自主选择,不断为“艰苦奋斗”的精神注入时代之光。

【土法上马的“三大创造”】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兵工在毫无工业基础的极端恶劣条件下兴办兵工厂,实践摸索是唯一的出路。这种摸索,伴随着不怕困难的勇气、屡败屡战的顽强和辛勤劳作的汗水。

——1939年,冀中根据地。为制造无烟药用的硫酸,在没有铅室、没有不锈钢材的情况下,兵工人员用陶瓷缸经过特殊处理后摞起来作为反应塔,再用陶瓷管串联起来,制造出了合格的硫酸。人们称作“缸塔法”;继而用土法制造出了硝酸、甘油,进而制造出了硝化棉、硝化甘油以及无烟火药等。

——1941年前,人民兵工不能生产炮弹,因为当时只能生产白口生铁,又脆又硬,不能切削加工。八路军军工部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冶金专家陆达,在山西武乡县柳沟铁厂与工人师傅合作,将美国式的黑心韧化处理技术与当地的土法焖火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火焰反射炉,将银元切成小块放在炉窑不同部位,按照银元熔化火焰颜色判断炉温,从而生产出了可加工的铸铁,结束了人民兵工不能生产炮弹的历史。这种生产铸铁的方法被称为“窑炉焖火法”。

——1942年,晋察冀根据地。为提高制作枪弹弹壳铜材的强度,技术人员提出用纯铜和锌合成的锌黄铜方案。没有锌原料,他们就在乡间收集来含锌量较高的旧制钱,对熔玻璃的坩埚加上一个带弯脖子的盖子进行改造后,把制钱放入坩埚加热,制钱熔解汽化凝结就成了纯锌。这种方法被称为——“坩埚炼铜锌”。

这三项出现在战争年代的“土法制造”工艺,被史册列为“三大创造”,成为兵器制造史上在条件极其艰苦简陋时期科技引领的典范之作。

【“把一切献给党”——中国的“保尔”吴运铎】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的兵工人吴运铎,曾经有一本自传体小说,在上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发行达500余万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那就是《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1917年生于江西萍乡,在读完小学四年级之后做童工,抗战爆发后,吴运铎辗转到皖南根据地,1938年9月参加了新四军,在革命队伍中,自修了机械制造专业理论,先后在新四军二师军械制造厂和新四军兵工厂担任技术员、副厂长和厂长。当时条件十分困难,一无资料,二无材料,为了供应前方的军需,他毅然挑起了重担。

没有厂房,用寺庙作厂房。在寺庙中,吴运铎将大殿当生产车间,配殿当修枪厂,用简陋的设备研制出杀伤力很强的枪榴弹和发射架。

没有设备,自制设备。为制造军工机床,他就组织大家用废铁堆里找到的几节切断了的钢轨,中间钻洞安装上模型,然后把铁轨钉在案上,算是代用的“冲床”了。利用废钢铁,加工成各种简易的机床,装备了军工厂,突破了难题。

没有原料,自制原料和寻找替代品。为研制子弹,在敌人重重封锁下,火药原料找不到,吴运铎不断去找代用品:将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没有酒精,就用老烧酒蒸馏后代替。因为火柴头爆炸力太强,他就把锅灶上的锅烟子掺在一起,配成合用的火药。后来红头火柴用量大,根据地也供应不上了,就从药店里买雄黄和洋硝混合配制。制造弹头的材料更加缺乏,他就试着把铅熔化了注入模型,做子弹头。但铅经不住高热,步枪有炸毁的危险,他改用铜元,放在弹头钢模里压成空筒,做成子弹头,里面灌上铅,试验获得了成功。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吴运铎参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检修土枪实弹射击时,土造枪管突然爆炸,炸伤了他的左手。此后,他多次闯过鬼门关。一次,发动机的摇柄意外落下,砸伤了他的左脚。因伤口感染,发烧40多度。医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挖去他踝骨处腐烂的肌肉,留下了一个月牙形的洞。吴运铎仍拄着双拐,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第二次负伤时,他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地,就在床上设计武器的草图,导致伤口迸裂,鲜血直流,但他浑然不觉,医生不得不没收了他的钢笔和小本子。还有一次,在修复前方急需的炮弹时,雷管意外爆炸,吴运铎被炸得抛向沙滩!在这身负重伤、命悬一线时,吴运铎惦记的还是没试验完的地雷,惦记着前方的战士缺少武器。疗养室里,他让人买来了化学药品和仪器,办起了炸药实验室。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他多次负伤,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指头被炸掉,左腿膝盖曾被炸开,经过20余次手术,全身负伤100多处,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吴运铎这样说。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开拓进取,自主创新

开拓进取,就是敢于闯入新的领域,敢为人先,努力上进,力图有所作为的创新精神。不甘落后,尊重科学,锲而不舍,勇于超越,赢得主动,是人民兵工跻身世界军事力量舞台的资本,是人民兵工精神又一深邃内涵,是人民兵工实现强军报国理想的自信之基,自强之本。对科学的崇信,对创新的渴求,是人民兵工从无到有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兵工大量生产地雷,八路军由此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地雷战;建国初期,沈阳兵器工业五三厂“党政工团拧成一股绳,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的经验”在全国工业企业推广,被授予“模范工厂”的光荣称号。1958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辆国产中型坦克诞生;同年,人民兵工创造了“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用十几台小设备加工出了上百吨重的庞然大物——我国第一台2SLK-1100型双列卧式6缸“红旗牌”氮氢混合气体压缩机。在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中,兵器工业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倪志福群钻”发明人倪志福、郭绍江工作法创造者郭绍江、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就是其中的代表。1970年,中国兵工研制成功了世界唯一的56式85毫米加农炮榴弹的焊接钢药筒。改革开放以后,创新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今天,兵工人“人人都可创新,事事都可创新”。2009年7月13日,兵器工业集团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的3万6千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完成热调试,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华经验”——企业管理的创新】

“三华”是庆华工具厂、建华机械厂和华安机械厂三个兵工厂的简称,这三个兵工厂创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后来被写入了“鞍钢宪法”,名扬海内外,对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

兵器三华厂在废除了苏联的“一长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后,为了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工人群众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总结出了“三华经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这也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1960年3月27日毛主席批示,将“两参一改三结合”作为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原则之一,纳入了著名的《鞍钢宪法》。从此“两参一改三结合”成了“鞍钢宪法”的核心内容,并传向了全世界,而“三华经验”却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又把“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纳入了毛泽东思想。

【钻头大王倪志福】

倪志福,1953年技校毕业后,进入了北京永定机械厂(现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北京北方车辆制造厂)当钳工,年仅20岁。时值抗美援朝时期,工厂接受了一批紧急支前任务,他负责给高锰钢的减速器外壳钻孔。高锰钢是一种具有防弹能力的高强度钢种,硬度很高,极难加工,半天才打一个孔,不但效率很低,而且钻头磨损极快。一向爱好钻研的倪志福,脑海里盘旋着这个问题,仔细观察磨损最严重的钻头钻心部分的外缘转角处,觉得这里有可能就是钻头最薄弱的环节。他大胆打破了上百年来麻花钻头刀口平直的常规,于1953年8月创造性地将钻头磨成了三尖七刃的形状。奇迹发生了,钻孔又快又耐磨。经过无数次试验对比,其轴向力降低了35-47%,扭矩降低了10%-30%,功效提高了2-3倍,寿命延长了3倍,具备高速耐磨、轻巧省力、排屑方便、寿命长、质量好、效率高的优点。

经工厂和北京工业学院的技术鉴定,该钻头被命名为“56型倪钻”,很快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1958年被收进了苏联的《钻工手册》,随后又传入日本、美国。以后倪志福又与技术员周淑英等共同发明了七种钻型。谦虚谨慎的倪志福,1965年6月在《机械工业》杂志上郑重发表声明,“倪钻”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建议更名为“群钻”,一字之差,展示出倪志福同志博大的胸怀。

爱国敬业,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勇于牺牲个人的生命、利益,放弃自己的个人爱好、兴趣,急国家民族之所急,需国家民族之所需,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民兵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奉献史:数千名兵工战士倒在了长征路上,官田兵工厂厂长吴汉杰率领的108名兵工战士,只有7人到达陕北。抗战时期也有无数兵工战士牺牲在浴血奋战的疆场。兵工行业与枪炮弹药打交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无论战时与平时,科研生产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又有不少兵工人受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调整国防工业的战略布局,为了建设大小三线,兵工战士最听党的话,打起背包就出发,几十万兵工人义无反顾,远离大中城市,奔赴深山老林、穷乡僻壤,筑路架桥,开山凿洞,克服无数困难,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建成的三线工厂,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文化不发达,科技信息不灵通,不但工厂经营困难,而且生活条件也差,就医难、就业难、上学难,兵工人含辛茹苦,克服困难,为三线建设默默地奉献,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

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防工业由临战状态向和平时期转变,国内军品需求大幅度下降,兵器工业经营状况随之急转直下,成为与煤炭、纺织行业并列的全行业亏损的特困行业。企业兼并破产、职工下岗分流,工资低微,养老金、医药费拖欠太多,职工生活艰难。不少人买断工龄,念念不舍地离开了他们所钟爱的兵工事业。留下的兵工人挺直腰板,秉持兵工报国的理念,执着地坚守兵工岗位,与共和国一起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勇攀高峰的独臂总设计师祝榆生】

祝榆生,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严以修身、自学成才的大师,是自立自强的残疾军人,是模范的军事教育家,是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典范。他主持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99式主战坦克。

1984年,年已66岁的离休老人挑起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重担。当时,我国装备的是第一代坦克,与世界装备相差两代。我国的二代坦克尚在研制中。如何使三代坦克拉近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他客观分析,与设计团队及使用部门一起研究制订了“高综合、系统取胜”的研制方针,也就是在有限的工业基础上,通过高综合、优化匹配系统功能等手段,来达到坦克总体性能最优,坚持火力为先、三者兼顾的设计原则。他有句口头禅:“打个平手有什么用?必须打败才成。”这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使三代坦克最终以其低矮的外形、紧凑的总体布置、优良的机动性能、强大的火力、全天候火控系统、精确打击以及先进的综合防护性能,跻身于世界先进坦克行列。三代坦克于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引起了世界军事界的极大关注。国外媒体称赞道:“其作战能力可以与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媲美!”

祝榆生淡泊名利。三代坦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他拒绝申报院士,谢绝了集团给特聘科技带头人每月4000元的补贴,谢绝了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奖金20万元。 临终前还交上了一笔不菲的党费。

祝榆生艰苦朴素,常常以面包、方便面果腹。他长期安居在60年代建的陋室里,一次又一次放弃了调房的机会。作为总设计师,他的办公室在简易楼里,用具十分陈旧,连空调都舍不得安装。他说“我已经很满足了,跟我一块参加革命的人很多都没有活到今天。”

猜你喜欢

兵工
豫西集团银河动力公司举办“人民兵工精神专题教育”知识竞赛活动
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红色基因筑牢军工之魂
走近“红色金南”金湖人民兵工精神馆
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红色基因 弘扬新时代人民兵工精神实践研究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兵器事业高质量发展
审美
民国时期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模式探索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