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智慧火花
2016-11-18高珍
高珍
摘 要:新课改下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思维,创新,是未来教育的灵魂,国家的昌盛繁荣都需要创新,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升更离不开创新,所以,新课程的教育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要走向创新的地位。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也成为新时代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基础教育学科,更加需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观察实践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被动学习和机械化练习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探究、去交流……在数学活动中,让孩子们的思维尽情放飞,让他们在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愉快教育”就是以引趣为基础,以激情为主旨,寓教学于有趣的情境之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心理特点,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去营造课堂教学情境,激起孩子们课堂学习的热情。导语是数学课堂教学调起学生兴趣的重要部分,开堂就能激起涟漪,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快乐愉悦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本正经、啰里啰唆,就会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无心投入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准备好精彩的导语。例如,执教《环形周长》一课时,教师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计算学校的环形跑道的周长,这样孩子们就会兴趣盎然,从自己动手操作中掌握到方法、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感受到了解知识、探究知识的快乐,所以教师要营造好课堂前奏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新知。
例如,执教《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课后,孩子们就会提出问题:是否可以进行转化?这样便激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孩子们经过思考探究后就会加深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如此一来,不但实现了将孩子们的聚合、发散思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主体,激活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去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充分体现孩子们的主体性和探究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他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就可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发现,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教师用媒体出示1÷2,接着出示一系列与之商相等的式子:l÷2=2÷4=3÷6=10÷20…再把这些算式改写成分数■=■=■=■…指导学生从左往右看:分子与分母有什么不一样?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教师引导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孩子们也在教师的引领下勇于发言,争相表达,最后经过思考得出一致结论:在分数算式中,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且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在这样的教学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分数的性质,而且知道了分数性质的实质。教师让孩子们进一步运用性质,说出实例来检验结论是否正确,不一会儿,一个孩子说道: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出整个的两份,和把同样的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取出整个的4份,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取出了一张纸的一半。如此一来,孩子们便加深了理解,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00千米。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相遇。快车每小时行8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解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抓住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甲、乙两车相遇时,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恰好等于铁路两站之间的路程。解:设慢车每小时行x千米,解题为:80×5+5x=600。
(2)两车相遇时,快车和慢车每小时所走的路程之和乘以相遇时间正好等于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解:设慢车每小时行x千米,解题为:(80+x)×5=600。
(3)根据两车相遇时的铁路长减去慢车所行的路程,就等于快车所行的路程。解:设慢车每小时行x千米,解题为:600-5x=80×5。
……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只局限于用常规方法解题,然而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求学生要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抓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找准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这样既能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又提高孩子们的解题能力,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三、引导探索,乐中生智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采取一定的艺术手法激情引趣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乃教育之根本。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小学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课堂要有活泼的气象,要有游戏成分和某种趣味性。教育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能进行完美的组合,将教师的各种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有机融合,让课堂教学绽放精彩之花。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技巧的入情入境,教学的过程拨动心弦,即使教学结束,也给孩子们一种余音绕梁的感受。例如,执教《统计》一课时,教师出示有关为孩子们做校服的内容并提问:“开学了,学校要为我们做一套新校服,在做新校服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有孩子说:“测量身高。”教师出示学生的身高表格后问:“学校会不会给为你们量身定做这套校服呢?为什么?”孩子们说:“不会,那样太麻烦了。”教师问:“如果你是校领导,你有最好的方案吗?”孩子们说:“把腰围、身高等相差不多的人统一一个型号,这样校服就围绕几个型号制作就行了。”紧接着教师就把孩子们量出的结果分成了几个型号,即大号、中号、小号,既省事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不断进行引导,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温故而知新,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课堂氛围营造起来后,孩子们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也被激发起来,注意力也集中了。下课后,孩子们还有说有笑。这些不但体现了教育艺术,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在欢乐中开发了智力。
四、实践猜想,培养能力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人生有两宝,双手及大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们去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很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开展灵活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首先在实践中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提问的机会,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然后谈谈它们内在的联系。二是多提供操作机会,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拆一拆,不但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创造新的摆法和拆法。例如,教完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把教材图示做成一个长方体,并用胶水粘好。由于教材的纸张太薄,粘贴难度较大,所以制成的长方体不太标准,难以看出棱相等、对应面相等。从孩子们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有孩子用厚实的美术素描纸做出的放大版长方形更大更鲜明,很容易看出长方体的特征。这个孩子用纸板放大的图形在虚线处用缝纫机踩成邮票一样的孔,这样沿一线小孔来折,很快便制作完成。制成的长方体既美观漂亮,又很标准。通过这样一系列动手制作,孩子们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很快地掌握和理解,不仅加速了概念的形成,而且创造了制作的新方法,增强了创新能力。
例如,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熟悉的教学情境——一座展览馆里有许多实物,它们呈现的形状各不相同。教师让孩子们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设计标签,要求算出它们的面积。孩子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很快算出了它们的面积。教师接着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让孩子们想一想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这个实物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长方形,应该怎么计算呢?孩子对于新鲜知识的探求是天生的,思维被激发后,他们主动探索,根据新鲜知识这样猜想: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和宽相乘的积;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宽和高的积;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和高的积;4. 先进行分割,等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后再算出面积……教师对孩子们提出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并且鼓励孩子们大胆思维,被教师表扬后,孩子们主动探索的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为了引导孩子们进行猜想,教师应创设猜想的探索情境,引起孩子们的积极思考,教师也可以提问:“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有什么最佳的方案吗?”这些提问,能够激起孩子们猜想的欲望,激发他们进行思维探索。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孩子们走出烦琐的学习空间,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要不断更新观念,投入新课改的洪流中,拼搏进取。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在教学中对孩子们的见解做出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点燃孩子们的智慧火花,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彩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