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视阈下甘孜州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2016-11-16陈灿平姜豪

民族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甘孜州熵权法

陈灿平 姜豪

[摘要]旅游业是甘孜州的支柱产业,研究甘孜州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和交通状况四个维度构建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甘孜州2013年的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县域旅游扶贫能力的差异和短板。研究表明:第一,甘孜州县域旅游扶贫能力差异明显,东部县域较好,北部县域一般,南部县域较差;第二,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其影响较大,各县域普遍存在交通短板;第三,各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复杂多样,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甘孜州;旅游扶贫;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5-0071-05

近年来,旅游作为一种扶贫方式日益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不多;研究内容多为旅游扶贫模式[1-4]、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与分析[5-6]、旅游扶贫机制[7-9],对旅游扶贫能力的关注较少。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研究内容多为竞争力形成机制和动力机制[10-11]、竞争力构成和结构[12-13]、竞争力测评和比较[14-15],研究对象多为省域和市域[16-18],对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而关于甘孜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19-20],对甘孜州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几乎没有。旅游业是甘孜州的支柱产业,研究甘孜州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和交通状况四个维度构建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甘孜州2013年的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县域旅游扶贫能力的差异,分别探讨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甘孜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扶贫能力的提高。

一、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下辖1个县级市和17个县,都属于贫困县,“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甘孜州是《康定情歌》的故乡和康巴文化的发源地,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拥有贡嘎雪山、木格措、稻城亚丁、红色记忆的泸定桥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四川省旅游资源的“富矿区”。2012年至今,甘孜州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超过25%,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过40%,旅游产业取得飞速的发展。在国家扶贫的号召下,甘孜州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和旅游扶贫,并积极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但甘孜州18个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县域的旅游扶贫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深入探究甘孜州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县域旅游扶贫能力的差异,发现县域旅游竞争力的短板因素,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并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重要课题。

(一) 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又要有可操作性,本文从甘孜州的实际情况和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出发,选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和交通状况四个维度来构建甘孜州的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步骤是:构建评价维度、选取评价指标、确定研究方法、得出评价值并分析。指标赋权法有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主观赋权法是根据经验主观赋权,其发展成熟,但客观性差;客观赋权法是根据数据信息赋权,其客观性较好。为了凸显客观性,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方法如下:

二、实证研究:以甘孜州为例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公路通车里程、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等指标数据来源于2014年的《甘孜州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

首先对甘孜州各县域2013年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根据指标权重可知,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对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较大,具体指标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和住宿营业额。然后计算出甘孜州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值(表2)。

三、结果分析

(一)旅游产业竞争力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

由表2可知,甘孜州各县域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差异较大。康定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最强,其竞争力评价值是雅江县的将近3倍,而甘孜州12个县的评价值在县域平均值之下。为了便于对比,以县域平均值为分界点,将甘孜州各县域分为3类,即强、较强和较弱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表3)。

根据分类,唯一的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县域是康定,较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县域有泸定、色达、炉霍等5县,其余12县都属于较弱旅游产业竞争力县域,各类型县域的个数大体呈“金字塔形”分布。从空间区位来看,强和较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县域集中分布在甘孜州东部地区,较弱旅游产业竞争力县域集中分布在甘孜州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甘孜州东部4县市除丹巴县外都属于强和较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县域,北部8县只有色达和白玉具有较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而南部6县都属于较弱旅游产业竞争力县域,空间区位差异明显。

(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指标权重来看,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占有较大的权重,把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相关产业发展竞争力、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竞争力和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描述在雷达图上(图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与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竞争力高度相关,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对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贡献较大,尤其是康定和泸定。从贡献率来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平均贡献率达55%,东部地区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2%,而康定和泸定的贡献率分别为77%和60%;南部地区的平均贡献率为56%,而得荣、巴塘和稻城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贡献率较低的是北部地区,但也超过51%。因此,提高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应重点关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就甘孜州东部地区来看,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较大,经济环境竞争力除康定和九龙外都偏低,交通状况竞争力总体较低。虽然东部地区的经济和交通水平排在甘孜州前列,但东部4县市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低于全州平均水平,除康定外3县的交通支出占比也处在较低水平;经济方面,泸定、九龙和丹巴的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九龙仅为15%,但九龙的人均GDP超过康定,达到甘孜州最高的42761元,是全州人均GDP的2.4倍。值得注意的是,九龙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竞争力较低,尤其是餐饮业方面;而丹巴的相关产业发展竞争力偏低,其住宿业营业额达620万元,仅为全州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些都是甘孜州东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就甘孜州北部地区来看,旅游产业发展对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贡献较大,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状况竞争力除色达和白玉外都较低。相关产业方面,北部8县的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总体不高,尤其色达、石渠和炉霍等县的住宿业营业额不足100万元,远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的1200万元,而道孚、德格和新龙等县的餐饮营业额不足1500万元,仅为全州平均水平的30%左右;交通方面,除色达和白玉外6县的交通支出占比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都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经济方面,甘孜、新龙、石渠和色达的经济环境竞争力偏低,其人均GDP尚未达到全州人均GDP,最低的石渠仅为7303元,不足全州的二分之一。总之,北部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复杂多样,相关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和交通状况都是其主要的短板因素。

就甘孜州南部地区来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贡献较大,经济环境竞争力总体不高,交通状况竞争力较低。旅游产业方面,南部6县的国内旅游收入和人次都较低,不到甘孜州平均水平;相关产业方面,稻城、得荣和雅江等县的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较低,远低于甘孜州平均水平;经济方面,理塘、雅江和稻城的人均GDP低于甘孜州人均GDP,巴塘、乡城和雅江的第三产业占比较低,其中巴塘的比重最低,仅为28%;交通方面,理塘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较和稻城的交通支出占比都低于平均水平。总的来看,南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开发难度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大,各县应根据自身的短板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策略,补齐短板,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研究可知,甘孜州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其影响较大,而各地区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复杂多样,这就使得各县域应分析自身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有针对地提出发展策略,促进自身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扶贫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甘孜州各县域应加大旅游扶贫的研究和宣传,促进配套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交通状况。

第二,东部县域应有针对地提高城区道路面积和交通运输支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丹巴县应借助区位优势,积极联系周边县域,推进住宿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建设较高的县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九龙县应加大旅游宣传和景点建设,吸引国内外游客。

第三,北部县域应开发自身潜力,加强经济建设,提高人均GDP,并促进以餐饮和住宿为主的服务业的发展;甘孜、新龙和德格应加大交通投入。

第四,南部县域应重视自身宣传和旅游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吸引力;巴塘、乡城等县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稻城、雅江和理塘等县应重视住宿业和餐饮业的发展,改善经济环境和交通状况。

总之,甘孜州应以扶贫为契机,创新扶贫开发方式,重视旅游扶贫并完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县域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锡茹. 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 经济问题探索, 2003,(5):109-111.

[2]李国平. 基于政策实践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探析[J]. 旅游学刊, 2004, 19(5):56-60.

[3]李佳, 成升魁, 马金刚,等. 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J]. 资源科学, 2009, 31(11):1818-1824.

[4]李瑞, 黄慧玲, 刘竞. 山岳旅游景区旅游扶贫模式探析——基于对伏牛山重渡沟景区田野调查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1):94-98.

[5]张伟, 张建春, 魏鸿雁. 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05, 20(5):43-49.

[6]杨建春, 肖小虹. 贵州旅游扶贫效应动态分析[J]. 商业研究, 2011,(7):212-216.

[7]侯志强, 赵黎明, 郑向敏. 基于PPT旅游战略的旅游扶贫机制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6):16-20.

[8]王永莉. 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 经济体制改革, 2007,(4):92-96.

[9]赵世钊, 吕宛青.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的协同学分析——以贵州省郎德苗寨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15,(1):152-155.

[10]曹艳英, 李凤霞. 基于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形成发展机制研究[J]. 软科学, 2010, 24(2):83-88.

[11]刘名俭, 唐静. 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机制研究[J]. 经济管理, 2010,(12):104-110.

[12]盛见.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J]. 旅游学刊, 2007, 22(8):29-34.

[13]曹艳英, 胡宇娜. 基于自组织理论和波特竞争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与测评体系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68-73.

[14]侯祥鹏. 我国区际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06,(23):101-103.

[15]王兆峰.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经济管理, 2009,(8):33-38.

[16]翁钢民, 鲁超.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西北五省为例[J]. 软科学, 2009, 23(6):57-61.

[17]斯琴.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内蒙古旅游产业分析的实证[J]. 中国统计, 2013,(7):47-49.

[18]焦爱丽, 李诚固. 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J]. 经济纵横, 2015,(4).

[19]王兴贵, 税伟, 兰英. 基于波特钻石理论的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以甘孜州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2, 24(3):85-91.

[20]刘旺.甘孜州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7(1):89-92.

收稿日期:2016-08-20

责任编辑:王珏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甘孜州熵权法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大学周边健身房满意度调查报告
基于熵权法的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规律模型及其应用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