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异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6-11-16张妍

关键词:异化价值观科技

张妍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政治广角

科技异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张妍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科技异化作为伴随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愈演愈烈,范围也愈来愈广,逐渐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科技异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大学生思想开放前卫,科技文化知识丰富,在高科技的影响下很容易被异化成为科技的奴隶,从而产生科技依赖、人际关系异化、抑制创新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针对科技异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建议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科技异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媒介素养;网络道德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出现,科技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科技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人际关系淡漠、拜金主义、科技依赖等科技异化现象也愈演愈烈,科技对人性的控制和压抑使人类认为科技正在成为一种影响甚至制约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科技异化现象逐渐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alienatio和alienare,具有“让渡、转让、疏远、分离、精神错乱”之意。最初,“异化”一词被用在西方的宗教中,指亚当与夏娃因违禁行为而从上帝的神性中异化出去,后扩展为人因其原罪而与上帝相疏远和分离,是“化为异物”的意思。而科技异化是“按照人的愿望形成的技术的体系,一旦存在,也就开始具有自主性,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开始违背人的意志,变成反对人的力量。这就是技术的异化。”[1]

(一)科技异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愈演愈烈

科技异化是从18世纪开始,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出现并日益加剧的。18世纪在科技发展史上是重要的转折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普遍结合,极大地刺激了科学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的发展并没有更多地增加工人的利益,却造成对工人的压迫与奴役,这时科技异化现象初现端倪。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科技对现实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技异化现象也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奴役和剥削了工人,对其生活环境的破坏也与日俱增,而且科技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带来了科技军事化的隐患,德国科技的强大为其在20世纪初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技异化现象突出,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1.科技异化程度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它的破坏性效果方面。以核武器为例,日本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瞬间将这个城市化为废墟,而且也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2.科技异化现象更为复杂。首先,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进而造成科技异化出现多向性和非线性的复杂关系;其次,科学技术中包含的人为因素与社会因素加剧了科技异化的复杂性。

(二)科技异化的范围愈来愈广

18、19世纪,科技异化现象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工人的重要手段,不仅损害了工人的利益,而且为获得人身“自由”的工人套上了新的枷锁。此外,科技异化现象也渗透到人的思想和道德方面。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提出,科学和艺术养成了人们懒惰、虚荣和奢侈的习惯,使社会风气中流行着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标准,并使人们违背本性地刻意模仿标准,失去了人的真实而纯朴的特性,“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2]到了20世纪,科技异化的范围不断拓展,集中表现在科技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异化。1.科技对自然的异化。当前,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干预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加深,出现了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气候异常、核恐怖等现象。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技异化和消费异化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2.科技对社会的异化。随着科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科技建构新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以机器为载体对社会发挥统治作用,当前则主要表现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对人的控制。爱因斯坦曾说过:“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3]3.科技对人的异化。包括人的全面物化,科技已渗透到消费等领域并创造了虚假的需求,使人成了这些物质需要和物质财富的奴隶。此外,科技异化导致人道德的滑坡,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高科技生物技术使人类的生物伦理一再受到冲击,等等。

(三)科技异化是伴随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科技异化的产生源于科学技术的二重性特征,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来看,任何科学技术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受到必然性的支配。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并造福人类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副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4]这是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所使然,是科技异化产生的客观依据。从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来看,一方面,由于人的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技术的预测、选择和设计时无法考虑到全部因素,也无力预测到可能导致的一切后果。以抗生素为例,这种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显现了许多副作用,而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另一方面,人的价值观等所导致的科技异化是科技异化产生的主观依据。如科技“中立论”和乐观主义科技观会对科技的发展采取超然或过于乐观的态度,忽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技产生异化。可以说,“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技术异化的必然性和不可消除性,技术的社会属性则决定着技术异化的人为性及可控性。”[5]

二、科技异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今的“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产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与新兴媒体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开放,喜欢标新立异,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但是他们心理承受力差,价值观尚未成型,在高科技的影响下很容易被异化成为科技的奴隶。

(一)科技依赖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科技依赖是科技时代人的异化的典型表现。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依赖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新的社会问题,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手机依赖属于过度利用现代技术导致的行为成瘾,是指由于过度滥用手机而出现的手机使用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严重时甚至出现手脚发麻、头晕、心悸和肠胃功能失调等生理反应,又称为“手机综合症”“手机中毒症候”“手机焦虑症”等[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大学生群体更是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亿,较2014年底增加6 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85.8%提升至90.1%。在中国网民学历结构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占11.2%。

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造成“低头族”现象频繁出现,手机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据《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蓝皮书显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平均达到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还很严重。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某一事物容易对该事物感受性降低。过度使用手机会使大学生深陷于这丰富多彩的虚拟空间,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感受性下降,思维意识混乱,自我意识弱化,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过度使用手机还会使大学生产生高度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症状及更强的孤独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人际关系异化造成大学生信任危机

从大学生手机使用用途来看,网络社交时间最长,说明大学生主要通过手机进行情感交流,QQ空间、微博、微信、E-mail等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这种便捷的交往手段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同时也为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提供了缓解与补充。然而,科技发展带来的这些虚拟的交往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的确是交往上的虚假繁荣,人际交往越来越依赖于间接的和抽象的符号系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愈益减少。大学生沉浸在科技所营造出的虚拟空间中,沉湎于自己所创造的符号世界里,长此以往,会导致人际交往能力降低和人际关系疏远,甚至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交往恐惧症。他们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没有耐心去倾听、理解身边的人,因此人际交往能力渐渐弱化。尤其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旦遇到挫折而产生失落感时,个别学生会选择拒绝融入集体生活而通过网络来寻求心理安慰,这样会加剧自身的自我封闭,有的甚至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而且,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网络交往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使交往双方缺乏信任感,这种信任危机有可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导致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最终使人丧失了自主性,成为一个“既无力对自己负责又无力对他人负责的异化了的e代人”[7]。

(三)抑制创新,学术不端行为频现

数字技术使人们传输和处理信息更加高效,然而,人们在接触信息时常常不进行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人脑批判创造功能的削弱。虽然当今大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自我意识与过去大学生相比已经明显提高,但是在面对泛媒介化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时,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被信息异化。而且新媒体在每天耗费人们大量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将人们逐渐培养成一群习惯信息接收、转发,乐于围观、评论,却懒于认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机器人”。大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中只需进行机械的输入,就会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长此以往,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导致整体思维能力下降。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大学生只需简单地复制、粘贴、重组,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失去了学习上的创新性,而且侵犯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形成了不良的学术氛围。另外,大学生喜欢快餐文化,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减少。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大学生表示:喜欢接受富有娱乐性的、通俗的、轻松的、易得的“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深刻的、经典的、需要费心思索的内容表示反感。

(四)价值观扭曲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特点,使得大学生可以获取大量信息,接触到多元的价值观念。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对各种信息的分辨和抵御能力还很有限,而且一些虚假信息往往描述得绘声绘色,易引起接收者强烈的心理反应和情感共鸣。因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感受新事物的同时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诱惑和蒙蔽,甚至可能造成大学生思想偏激,对生活、学习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扭曲心理。另外,当今社会存在一种“后喻文化”,这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于1970年在她的著作《文化与承诺》中提出的,她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和后喻文化时代”。所谓的“后喻文化”,就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一些方面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这种文化倾向进一步挑战了传统的高校师生关系,也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科技异化现象对大学生的这四个方面影响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如果大学生产生了科技依赖现象,就很容易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缺乏对人际交往的信任,进而造成了人际关系异化;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科技依赖,会长时间深陷手机带来的海量信息中,造成人脑批判创造功能的削弱,进而抑制其创新能力;而且,由于大学生的科技依赖,且大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和抵御能力还很有限,这就容易弱化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进而造成价值观扭曲。另外,如果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出现了障碍与问题,产生了人际关系异化,就更倾向于深陷科技虚拟空间中难以自拔,也就形成了科技依赖;如果大学生因为创新能力得到抑制而难以写出学术论文,则会更倾向于寻求网络上的帮助,进行学术剽窃与抄袭,进而加剧其科技依赖程度;如果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崇尚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那么购买一个高档智能手机并在“微媒体”上炫富则是其追求的目标,就容易陷入科技依赖。再有,如果大学生人际关系异化,很可能导致其价值观扭曲;反之,如果大学生价值观出现扭曲,也势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异化。虽然说这些关系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必然,但却让人无法忽视这些关系之间的恶性循环。

三、应对大学生科技异化问题的对策

马克思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是人还没有异化的阶段;二是人的异化和异化发展的阶段;三是扬弃即人的复归阶段。这一划分符合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可以说,应对科技异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却是曲折的。鉴于科技异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需要采取涵盖多个层面的全面式教育加以解决。

(一)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研究发现:决定未来取得卓越成就的首要因素不是“天才”,而是“动机”和“奋斗目标”。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具有崇高的精神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培养志存高远的人才,这对于当前因科技异化而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大学生中形成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而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落地”,教育者需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要挖掘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不能强行灌输;要饶有兴致地讲故事,不能僵化刻板地讲道理;要双向互动,加强大学生的参与度,不能简单说教。此外,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使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需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应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等,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学生实践中去。

(二)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第一,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时代,需要克服科技崇拜,倡导人文精神,突破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的悖论和怪圈。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正是那种顽强的求真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穷的创造精神,才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本,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取得学生足够的信任,才能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并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第三,确立个性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个性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这一教育方式的实施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构建开放式教学系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强化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意识。二是教师发挥促进、引导和协调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兴趣爱好,并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时,教师应重新组织和调整学科内容体系,创新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在民主开放的气氛中传授知识和价值理念。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

大学生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他们的媒介素养及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和形象。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第一,重视媒介知识普及,强化媒介功能意识。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媒介知识,知道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认识媒介信息与社会现实的差异,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力,引导大学生对媒体文本进行正确解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科学技术观,可以提升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陈昌曙指出,技术批判思想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既是社会日益技术化的发展要求,也是为了应对各种技术异化风险的挑战。因此,高校应提高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观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在此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技术批判能力,提高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对信息的选择、理解与评价能力,从而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增加大学生在新时代的适应性。第三,正确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微媒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切实通过“微媒体”进行网络课堂教学,这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开设学校、学院官方微博、专家教授微博以及知名校友微博等,用积极、健康的信息占领“微时代”的阵地,达到信息发布、文化传播、权威发声的目的。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网络道德教育是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观。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是引导大学生道德践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定为当时的德育目标,用儒家的“慎独”思想要求人们在独处的时候也应该谨言慎行,严格要求自己,等等。第二,深化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是科技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开设科技伦理相关课程,营造重视科技伦理的良好氛围,宣传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勇于献身、无私奉献、拼搏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高科技伦理意识和素质。第三,应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远离“网瘾”。“低头族”、人际交往异化等科技异化现象仍旧是大学校园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真正能起到教育作用的就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而隐性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微媒体传递主流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沟通平台,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与互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1]贾星客,李极光,刘汉杰.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

[2]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1.

[3]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8.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5]王立新,陈凡.论技术异化的二重性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14.

[6]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26-27.

[7]徐世甫.虚拟生存的哲学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3(2):25-29.

The Influence of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Yan
(Collegeof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6;Liaoning Academy ofSocialSciences,Shenyang Liaoning110031)

The alienatio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asa socialand historicalphenomenon accompanied by human development,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human beings.The influence of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urgently,because college students are open-minded and have higher levels of technologicaland cultural knowledge,and they are easy to become the slav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temptation ofhigh technology.College studentswillhave problems,such as dependence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alien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the inhibition of innovation and the distortion of values,and these four aspects of problems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acted.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core values education which will ensure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ofcolleg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to strengthen thehumanistic spiriteducationwhichwill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with a positive and healthy outlook on life;to strengthen themedia literacy educationwhichwill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critique;and to strengthen the networkmoraleducation which willenable collegestudents tohaveasound personality.

alienatio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humanistic spirit;media literacy;networkmoral

G641

A

1674-5450(2016)04-0031-05

2016-05-0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项目(2015M581359)

张妍,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科技哲学博士,辽宁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科技哲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赵颖 责任校对:杨抱朴】

猜你喜欢

异化价值观科技
我的价值观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科技在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