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助力课堂学习的新思路

2016-11-16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校课堂教师

洪 松 舟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教学新论

手机助力课堂学习的新思路

洪 松 舟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学校手机使用禁令过于笼统、教师担忧影响教学、学生热衷携带手机成为普遍现象。造成学生手机使用“禁而不止”的原因,在于学校一禁了之思维与学生向往自由的博弈、枯燥无趣的课堂讲授与鲜活多姿的手机的抗争、手机强大的交互功能与空白的助学功能之间的落差。教师们应该主动迎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重新认识手机对于移动学习的价值,夯实手机使用礼仪与安全教育,开发课堂使用手机的教学活动。

学生;手机;课堂教学;学习助手

手机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日常使用工具,以其精致小巧的外形和拥有通讯、摄像、拍照、聊天、视频、游戏、上网等丰富功能赢得了青少年学生的青睐。然而,家长和教师们以成人的视角,认为学生使用手机会对学业和身心发展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手机等移动设备似乎被强制赋予了中断课堂教学的功能,因此教师纷纷制定规则以限制学生手机活动,导致手机被游离于移动学习之外。但是,学生在教室里私下使用手机的情形依然随处可见,这种“只堵不疏”的懒政思想并不奏效,更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让手机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本文基于当前学生课堂上手机使用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手机助力课堂学习的新思路。

一、学校禁用手机规则与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

课堂使用手机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使用手机功能的活动。目前国内外的多数研究都认为要禁止中小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行为,但对于这种禁令之下学生的规则执行情况、如何迎合数字时代引导学生课堂正确使用手机等问题研究较少。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的手持设备之一,未被实践应用并发挥推进个性化学习的潜能。

本文选择了浙江杭州的五所学校(小学2所、高中2所、初中1所)为研究对象,每校选择三个年段1个班级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进行了简单的抽样调查。共发放自编《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问卷》760份,回收有效问卷716 份,男生335名(占总数的46.8%)、女生381名(占总数的53.2%),652人拥有手机,拥有率为91.1%,且多为智能手机。除了问卷调查,还与13位教师、11名学生进行访谈交流,以便从多个角度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课堂手机使用的情况。

1.学校制定校规严格限制手机使用:规则笼统、执行乏力

调查显示,有86.9%的学生认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限制手机在校园内的使用;有97.5%的学生认为,学校制定了严格制度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见表1)。如某校《校园手机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或游戏机进校园,如发现则当场收缴,在学期结束后当面交还家长;若有特殊情况需要携带手机,学生需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并由家长签名同意……67.9%的学生认为,学校制定的手机禁用规则很不合理,不适应移动信息时代。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学校的手机使用规则存在问题:一是规则不具可执行性,对于学校制定的禁止课堂使用手机的条例适用情境,46.4%的学生认为不详细、非常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引导学生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手机、什么情况下能够使用手机的行为没有指导价值。即使学校想要全面禁止使用,也没有跟进相应的措施,如使用手机信号检测设备等。二是规则过于简单粗暴,禁止所有学生使用存在“一刀切”,为了保证学生联系家长的需要而开设的公用电话,不能满足上千名学生的需要,学生希望设置“手机厅”等专用的场所,让学生在该区域内合法使用手机联系家人或发送短信。

尽管有许多学校提出了禁止校园使用手机的要求,但在具体执行中并不完全有效。例如,有学生就认为,在午休、自由活动等自由支配时间段应该允许使用手机,只要不影响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拿出手机查阅信息或与家人联系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教师也不会强行没收。可见,非学习活动时间内的手机使用,已然打破了学校的禁令,但并未让学生和教师觉得已经触犯了学校的规定。

表1 学生对学校制定手机禁用规则的看法 %

2.教师对学生使用手机观点不一:禁占主导、少有支持

对学生在校园里使用手机,教师们意见不一,多数持反对态度;而对课堂使用手机则一致持禁用观点。

通过对13位教师的访谈,绝大多数赞同校园至少是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的做法,他们认同手机会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沉溺手机游戏购物、浏览不健康网站等负面作用。除非学生有特殊情况,如身体不适、家有急事等原因,否则,学生不应该在教室里使用手机。一位高一教师说:“我不赞成学生使用手机。学校曾多次开会强调禁止学生带手机。一旦带手机进校园,有些自制力差的孩子管不住自己,难免上课玩手机,课间休息的时候用手机上网、玩游戏,这对学生的视力、学习注意力、听课效率等有不良影响;还有学生直接用手机查作业的答案,他们都不用思考了。”而仅有2位教师认为“与其禁止,不如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3.学生手机拥有率高且热衷带手机:偷偷使用、无关学习

调查发现,有40.5%的学生认为同学们会把手机带到学校里来使用;有70%以上的学生在上课时有过偷偷使用手机的行为(见表2)。这说明,即使学校有禁用令,学生依然热衷于带手机,并有时会忍不住使用。而且超过30%的学生认为使用行为与上课学习无关,如聊天、发短信、资讯浏览、购物游戏。许多学生还表示:由于学习压力增大、知识难度加深、教师讲课枯燥,手机变成了一些难以上跟学习节奏同学释放压力的工具,有些甚至是以使用手机表达自己自暴自弃的行为。

而对于手机使用的认知,至少57.5%的学生认为,手机对学习帮助不大,因为教师目前还没开发出借助手机短信或通话等功能辅助课内外学科学习的活动策略或案例。而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到,有一位外语教师利用手机的微信软件,让学生在家里进行英语单词与文章的阅读、听写等活动,这样手机可以帮助学生的课外预习与复习,发挥了手机对学生的促学功能,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欢迎。

表2 学生对课堂使用手机的看法 %

二、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禁而不止现象频出的原因

1.学校一禁了之的官僚思维与学生向往自由的博弈

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持纯净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多数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部分学校有条件地允许(教学区禁用或与家长签订协议)。这种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限制管理看似无可厚非,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其原因不外乎两类:一是便于学校统一管理学生,节省管理成本,让需要进行对外联系的学生使用校园公共电话,能够解决“学生随意使用手机”“上课不专心听讲”“手机档次相互攀比”“利用手机在考试时相互发短信作弊”等一系列弊端。二是害怕不良信息毒害学生,一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往往会被各种不良手机信息所迷惑,如中奖、交友骗局等等,甚至会收到各种带色笑话、黄段子等,让人看了脸红心跳,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手机用多了,会产生手机依赖症,无法正常学习,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下意识地看一看手机是否开着;铃声设置是否正确;脾气也会变得暴躁起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1]

学校这种一禁了之的简单高效做法,当然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问题,然而,这种“只许自己玩弄、不许学生使用”的成人意志,却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行政官僚思维。学校这种霸权式管理恰恰会激起处于性格叛逆期、好奇心强的学生的“反抗”,他们偏偏想在校园或者课堂里偷偷使用手机以博弈学校管理的枷锁,寻求自己的行为自由。

2.枯燥无趣的教师课堂讲授与鲜活多姿的手机的抗争

学生是否会在课堂使用手机,最关键的应该是教师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些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语言乏味、内容枯燥的教学方式必然会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索然无趣、不想学习。而当下我们中小学课堂恰恰是这种“单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听得懂要听、听不懂也要听,在不断呼唤育人模式转换和教学方式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们依然固执地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负重前行,由此造成界线分明的画面:教师在上面讲得唾沫星乱飞,学生在下面低着头偷着玩手机、看网页、发短信、讲私话。相比课堂知识学习的无趣无味,手机上图文并茂的信息、即时更新的资源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特别是那些学有困难、产生厌学情绪、与教师关系不佳的学生。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网络社会研究中心专家波尔弗里(John Palfrey)所言,“90后”甚至再年轻些的这代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那些希望学校向孩子灌输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和家长注定要失败。一些孩子之所以不愿专心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与数字体验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而乏味,网络决定了他们的知识和兴趣。[2]

3.手机强大的交互功能与空白的助学功能之间的落差

日益智能化的手机就像是一个微电脑,可以让使用者自行安装软件等应用程序,以此不断扩展手机功能,可以查资料、听音乐、传语音、发邮件等,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更新。可以说,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手机拥有了与电脑类似的强大交互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用语音、图片、信息等方式收集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及时指导。然而,教师们以“有害信息侵入”“课堂秩序失控”“同学相互攀比”“发送短信考试作弊”“沉迷手机荒废学业”等诸多借口,禁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达到“因噎废食”的程度。教师们不愿去主动适应移动网络时代、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手机助学功能。而有86.9%的学生希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或采取信息技术策略,使手机成为课堂学习的工具,将课程与现实生活应用相联系,让学生有更积极的学习体验。而对于课堂使用手机可能遇到的短信、电话等骚扰因素,学生们认为可以通过屏蔽软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开关机等方式解决。

三、从手机禁用转向学生课堂学习助手的策略思考

“不准带手机进校园”已然成为中小学的正常现象,但禁而不止现象的频现,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其合理性。以一纸禁令,希冀根治使用手机所产生的一系列弊端,显然失之简单。“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应该更加智慧地引导学生进行手机移动学习,哪怕是在课堂教学上,也可以有方法让手机助力学生的学习活动。

1.重新认识手机对移动学习的价值

目前的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接近普通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和高质量显示效果,在移动性、便携性以及人机交互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更具移动学习的应用前景。[3]而学生绝大多数都拥有智能手机,且他们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较高,让他们基于手机进行移动学习,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可以及时协调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学习者创造灵活的认知情境,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我们认为,手机对于学生而言,蕴藏着巨大的辅助学习潜能,有待教师深刻挖掘其价值。

一是有效使用手机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如何使用手机(有些学生比老师还用得好),不需要花时间教学生使用新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手机移动学习技术引入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无处不在,既可将教师课上的内容实时地传送出去,也可将教材、课程、讨论等内容移植到手机上,它将为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变化,当然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影响。[2]此外,将手机与学习联结意味着许多基于技术的活动可以发生在课堂之外,如用手机收集家庭作业的图片、录像、听力记录并上传,从而腾出课堂时间关注学习内容。

二是有效使用手机可以促进学生交流。学生们非常乐意随时随地携带手机,将其集成到学习活动中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学习习惯及时查阅目前急需的素材,或与他们项目学习小组成员发短信交流,随时随地进行分享。

三是使用手机是21世纪学生需要准备的工作技能。使用手机编辑信息的能力、拍摄照片和视频并连接到互联网的能力,肯定会成为许多未来工作的必备技能。如果学校能够构建一个如何使用手机来组织、收集数据、上传云端的模型,学生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手机是为未来职业发展的一种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个玩具。[4]

四是能够对学生进行移动时代的礼仪和安全教育。通过学生手机习惯培养,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公众场所、与他人对话、聚会吃饭等活动中使用手机是否礼貌;面对黄色、诈骗短信应该如何应对;在互联网上发布未经许可的移动媒体文件是否合法等内容。

2.制订清晰的课堂手机使用规则

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自主性,对于手机不能只靠“堵”,而要在建立规则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此,学校对于手机使用的规则要从“严格禁止”转向“合理限制”,通过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规章让学生有限度地使用手机。

一是明确手机使用的时间。除非教师允许使用或必须使用,学校和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学习活动时间禁用、体育活动时间禁用、午餐时间适当使用手机。[5]二是明确手机使用地点。除非教师要求学生使用手机参与教学,否则应在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在操场等运动场所禁用手机;在宿舍、饭堂等生活区域可适当使用手机;在校园专辟的手机专用区域可使用手机,如在学校大廊道里增加“手机厅”,以便学生打电话或检索材料。三是明确手机放置地点。为解决学生随时可能拿出手机玩的问题,学校可以在教室或者校园内设置手机的专放空间,比如统一放在教室进门口、课桌左上角等地方,试图减少学生在桌子里和口袋里使用手机的机会。四是明确滥用手机惩罚规则。尽管有手机财产权的争议,但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还是需要出台惩戒条例,若违规使用手机,初犯者进行批评教育、再犯者上缴手机、屡犯者诫勉谈话通知家长并实施义工制。以清晰的“手机使用规则”,代替笼统的“禁止使用”,更能提升学生对规章的认可度和执行力。

3.夯实手机使用礼仪与安全教育

很显然,面对成人对手机危害学生的恐慌,教师有必要利用班队课等时间对学生实施手机使用的礼仪教育和安全教育,夯实课堂使用手机的基础素养。在礼仪教育方面,要通过案例讨论、学生辩论等方式,使学生明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是对授课教师的不尊重、对学校规章的践踏;在电影院等公众场所打电话等行为是影响他人的不文明行为;在教学中不按教师指令随意使用手机的行为是对自我的不负责任,是自律意识的淡漠。在安全教育方面,可通过视频案例、角色表演等方式,杜绝学生利用手机考试作弊、浏览色情内容、发送骚扰短信等非法行为的发生,了解收到诈骗和威胁信息时的有效处理方式。通过这些礼仪教育和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自律和自卫意识,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内化“教室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应该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不是在课内发短信”的观点。

4.开发课堂使用手机的学习策略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手机的拍照、短信和语音等基本功能,开发一些教学环节,给予学生开关手机的指令,带领学生进行令人兴奋的学习活动。

一是利用手机短信开展课堂头脑风暴。教师就某一教学问题或观点让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式讨论,学生可以直接发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将手机与电脑联结即时呈现学生的思维观点,学生们看到其他观点或反馈时可以进行修正、补充与对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学习“美国内战”时,教师将问题“美国内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呈现在白板上,学生们可以发短信阐述他们的观点,并就奴隶制、州和联邦制、国家财务问题、林肯当选等内容开展头脑风暴,因为答案是匿名的,学生很乐于给出他们诚实的观点。

二是利用手机软件进行口语录音或测验。诸如微信等手机软件能让学生把声音放到网上作为音频文件,这样学生便可以实现口头作业的上传与评价。例如,英语老师建立一个微信群,通过微信语音,发送信息给全班学生告诉他们是否准备好了口头测验。当学生进入微信群听到老师的指令并说出自己的答案发送出去后,他的测试就作为语音文件上传到教师的手机端。而教师直接从微信语音给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由于电子存储的便利性,学生便有了一个所有活动和进步的运行记录。[4]

三是利用手机拍摄小组活动微视频。在课堂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创建一个短视频,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例如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判断瓶内气体属性并拍摄一个5~8 min微视频展示研究过程与结论。学生们可以设计实验方法、拍摄实验过程、陈述实验结果,制成学习报告微视频后进行课堂展示,既可以呈现学习效果,还可以共同研讨实验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实现立体化的教学和教师的过程指导。

四是利用手机二维码扫码进行知识拓展学习。手机二维码技术使得学生只要用摄像功能的手机扫描后,就能收到丰富的参考信息,它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高中“植物科学”主题探究时,教师在每一种植物上贴上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扫码获取网页、图文、拓展文献等信息,对感兴趣的物种开展主题探究。以“喜树”为例,学生可以借助手机,研究该植物的种群、生长习性、生态系统、生殖与栽培、组织培养、喜树抗肿瘤的机理、细胞与癌变等内容,并就物种保护、环境保护、经济价值与利用等条目设计出保护与开发方案,形成成果报告。

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的浪潮中,中小学不应该故步自封,应该以开放、变革、智慧的心态去迎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教育挑战。像接受平板电脑教学一样,尝试用手机助推中小学移动学习,无疑更具经济性和便利性,它值得我们教师开发和设计出更多的手机助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安全、健康、合法地使用手机。即使教师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数字技术培训,他们也能基于手机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并且接受“手机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实。

[1] 钱慎宇.学生使用手机现象的省思[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29-30.

[2] 曹超.利用 Podcasting 技术构建英语听说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9):99-103.

[3] 程志,金义富.基于手机的增强现实及其移动学习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2):66-70.

[4] KOLB,LIZ.Adventures with Cell Phones[J].Educational Leadership,2011(5):39-42.

[5] ANITA S CHARLES.Cell pones:rule-setting,rule-breaking,and relationships in classrooms[J].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2011(5):39-42.

[责任编辑:陈学涛]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0.008

2016-04-01

洪松舟(1983-),男,浙江舟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

G424.2

A

1002-1477(2016)10-0027-05

猜你喜欢

学校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