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原则
2016-11-16赖艳符英
赖 艳 符 英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广东 广州 510620)
数学研讨
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原则
赖艳符英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广东 广州 5106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领域创生了“四课合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遵循单元内容统筹安排原则和四大课型各司其职原则。具体来说,感受课遵循主体性、开放性的生活化原则;精学课遵循过程性、发展性的知识结构化原则;练习(拓展)课遵循针对性、层次性的高效化原则;整理课遵循一体化、最优化的知识系统化原则。
小学;数学;课型;设计原则;单元教学
所谓“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注重单元内部的联系,将单元学习目标和单元知识点分布于“感受、精学、练习、整理”四种课型中,并整体进行这四种课型的教与学。[1]四种课型以学定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感受课”的学定“精学课”的教,以“精学课”的学定“拓展(练习)课”的教,以“拓展(练习)课”的学定“整理课”的教,“整理课”与“感受课”首尾呼应,实现教与学螺旋式上升(如图1所示)。
图1 “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四课型运行流程
“四课合一”单元教学的前提是“四课合一”的教学设计。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感受课”的目标是“识记”,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道本单元将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精学课”的目标是“领会”,即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内在联系等,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拓展(练习)课”的目标是“运用”和“分析”,即学生运用知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整理课”的目标是“综合”和“评价”,即学生能重新将知识组合成整体,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学会对客观事实做出推断。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就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单元内容统筹安排原则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单元知识脉络、逻辑关系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体性思考。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四种课型对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用书中单元知识架构图,教师对单元进行整体合理的结构安排(如图2)与内容分配、课时安排(如表1)。四种课型整体输入、整体输出,遵循单元内容统筹安排的设计原则。
图2 单元教学结构整体安排
课时课型主要内容备注1感受课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整体感知。数学书79页、80页、83页、85页2精学课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化的学习。数学书79~81页3精学课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数学书83~85页4练习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练习:生活中求长方形三条边或两条边的长度的题目;不直接告诉长或宽,求周长。数学书87页1和2题,88页5,7和8题5练习题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数学书87页第3题6练习课(拓展)图形的分与合。分:一个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计算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周长以及小长方形的周长。合: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后,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书80页“做一做”第2题,82页第7题,88页第6题、第9题。“合”的教学为下节课精学课做好铺垫7精学课解决问题:周长的应用(16张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片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哪种图形的周长最短。)数学书86页,87页第4题8整理课整理本单元的知识。查漏补缺
二、四大课型各司其职原则
1.感受课的设计遵循主体性、开放性的生活化原则
感受课是指教师依据一个单元的整体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单元内容以阅读、尝试练习、学情报告、小实验等各种形式设定任务,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自主感悟;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各自的感悟并进行小结,在单元的核心知识中选取将要汇报的内容;在班级交流中,全班学生认真倾听、补充和拓展,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内容。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设点布局”——设定本单元的知识重难点,确定本单元各知识点中哪些可以整合,哪些内容应该重点突破。
“感受课”的目标是“识记”,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单元知识点,为其他课型的内容和目标设定提供学情依据,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单元陈述性知识,为精学课进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时间保障。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感受课的设计,要回归单元知识架构图,设计“自学手册”。
“自学手册”包括这个单元的知识架构图上主要的知识点,每名学生根据自身的自学能力填写(可以写书上的句子和生活中的例子),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特别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不仅如此,还设置“选做”的内容,体现设计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的“不同”在此真正显露出来,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展现多元智能。这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探究能力,还能关照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创造力。感受课鼓励学生个性表达自己的收获,生生互动,沟通本单元各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遵循主体性、开放性的生活化原则。
2.精学课的设计遵循过程性、发展性的知识结构化原则
精学课是指教师依据感受课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每个核心知识点的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定以阅读、尝试练习、学情报告、实验报告等各种形式的任务,布置学生自主感知;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对知识点的理解达成共识,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向全班汇报;在班级的交流中,全班学生认真倾听、补充、质疑、辨析,教师适时方法指导,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逐步完成教师设计的分层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适度拓展和延伸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精学课”的目标是“领会”和“分析”,遵循知识结构化的设计原则,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每个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发展性。
“精学课”的以学定教之“学”以“感受课”为基础。如果“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不设置“感受课”,那么,第一学时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教学目标如下: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四边形的特点,能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或图形用1~2种方法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但设置了“感受课”后,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发生了变化:学生们对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周长的概念都有了表象的认识,但对于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模糊。所以,精学课有了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准确描述三种图形的特点;能理解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在比较辨析中,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3.拓展(练习)课设计遵循针对性、层次性的高效化原则
练习课是指教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题组,让学生自主研究,并具体说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课上进行小组讨论,由易到难对每个题目轮流进行交流,其他学生针对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观点;在班级交流中,全班成员认真倾听、补充、辨析,达成共识;再结合出错情况,学生自己出题进行互考互批,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知识;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拓展(练习)课”的目标是“运用”和“分析”,遵循高效化的设计原则,针对本单元知识重难点精选有层次的题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和对比分析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拓展(练习)课”的以学定教之“学”以“精学课”为基础,每节“拓展(练习)课”都是为了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认识,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进行练习课的设计时,教师要对单元中的每道习题各考查哪个知识点进行详尽分析并合理分类与整合,高效化实施。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中的练习课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或宽(练习与拓展);图形的分与合(拓展)。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教材中相应的练习,第三层次的练习题被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的练习题中:会分(80页“做一做”第2题,82页第7题,88页第6题);会合(86页例5)。本堂课进行了整合,根据学生之“学”进行拓展并高效化实施。
4.整理课设计遵循一体化、最优化知识系统化原则
整理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呈现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明确整体单元的知识主脉络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并对每块知识内容带例子分析;课上进行小组讨论,每位成员选取单元中核心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对典型错例做出分析,再汇总确定将要汇报内容;在班级交流中,全班成员认真倾听、补充、辨析,自主归纳方法;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整理和汇报,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提升整理归纳纠错的能力,形成知识的系统化,能综合运用和评价。
“整理课”的目标是“综合”和“评价”,遵循知识系统化的原则。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头脑里充满了具体的例子,对于单元知识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在整理课上学生去粗取精,获取整体性、最优化的知识结构,将其并入数学知识系统。[3]
“整理课”与“感受课”遥相呼应,感受课是整体地输入,整理课是整体地输出,感受课只需要知道是什么,但整理课中还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怎么做。整理课的设计具体做法为:一是将感受课的“自学手册”作为整理课“自学手册”的原始记录,让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之后进行“反刍”,对应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二是以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自主的整理,进行查缺补漏,形成最优化的知识系统。
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前提依然是教师做到充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依照不同课型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才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1] 何建芳.以学定教,践行深度生本:华阳小学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3(4):42-46.
[2]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35.
[3] 李卓.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40.
[责任编辑:陈学涛]
10.16165/j.cnki.22-1096/g4.2016.10.010
2016-06-28
赖艳(1976-),女,江西靖安人,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副主任,广州市首批骨干教师;符英(1988-),女,湖南沅江人,硕士。
G623.5
A
1002-1477(2016)10-0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