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挺在前就少有“关系户”
2016-11-16文张永生
文张永生
规则挺在前就少有“关系户”
文张永生
遏制形形色色的“找关系”,固然需要当事者敬畏规则,被找的人坚持原则,但从根本上讲是要筑牢制度的“防火墙”,把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高晓建/绘
“走后门”“找关系”,估计大多数人都没好感,但现实中有人一边痛斥“找关系”,一边又在“拼关系”。《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日刊发的报道——《“腐败亚文化”背后的心理困境》,列举了不少类似实例,引人思考。
为何要“找关系”?有人说是当事者“走捷径、图方便”的心态使然,也有人认为是传统人情社会不健康因子的流弊熏染。前者很好理解,“人熟好办事”,“找关系”就是想绕过一些流程甚至突破规则,让原本能办的加快办,不能办的变通办;至于后者也不乏其例,如《资治通鉴·晋纪十二》载东晋早期大臣熊远上疏批评当时选官用人“不求才干,惟事请托”,所谓“请托”,即以私事相托,走门路,通关节。然而,再往深里看,原因又不止这些。
既然是“找关系”,自然有来有往,否则,一个巴掌拍不响。试想,如果被找的人原则性强,为人处事方正秉公,关系再熟恐怕也不顶用;或者被找的人抹不开面子、割不下交情、抗不过缠磨而伸手帮忙,但没掌握一定权力,哪怕关系再硬恐怕也只能干瞪眼;再或者,被找的人既有权也有心,但制度规则完备,规章流程严格,问责追责到位,结果不是不得其门而入,就是怕惹火烧身而作罢。由此而言,正是一些制度偏松、权力的手太长、惩处过轻甚至为零,给“找关系”留下空间,让“找关系”的人得逞,另一些人跟样学样,非但不把“找关系”视为不正常的事,反倒认其是“本事”。《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湖南湘南学院原党委书记肖地楚通过四处“打点”、精心“运作”,让自己的职称从中级直升正高,院内院外挣足了面子。倘若不是组织及时发现他严重违纪违规并拔出萝卜带出泥,他评职称时展露的“本事”不知还要被他吹嘘到什么地步,其在学院教师中造成的恶劣影响估计还会延续。
动辄“找关系”,破坏的是制度规则,污染的是社会风气,损害的是公平公正。遏制形形色色的“找关系”,固然需要当事者敬畏规则,被找的人坚持原则,但从根本上讲是要筑牢制度的“防火墙”,把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规章制度要经常体检,什么地方有漏洞,就应该及时打上“补丁”,让人没空子可钻;对权力事项的审批,什么情况能办,什么情况不能办,都应该明明白白地晒出来,最大限度压缩模棱两可的“中间地带”;对不顾原则、突破规则的行为,更应该“零容忍”,让制度规则的“钢牙”虎虎生威,伸手必被捉、谁碰谁受伤。上文提到东晋初年地方举荐人才时“关系户”太多、真才实学者太少的问题,当时有大臣建议晋元帝司马睿对被举荐者进行考试考核,如果不达标将免去地方长官的职务,结果被举荐者“皆不敢行,其有到者,亦皆託疾,比(近)三年无就试者”,地方官员更是不敢轻易受人请托。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可惜“三分钟热度”,若能持之以恒,或将是另一种情形。
圆不可拽成方,方亦不可扭成圆。当一切只问规则不问关系,合规的无需找人,不合规的找人也没用,“关系户”就一定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