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血清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临床观察
2016-11-16王娟
王娟
【摘要】目的 分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血清胆红素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探究其对冠心病疾病机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1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2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固醇水平与血清胆红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血清总胆红素皆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固醇水平为负相关。结论 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可用于判断与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参考数据及依据。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清胆红素;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8.0.01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由此引发的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人体脂质代谢功能失常,脂质不断滞留而堆积白色血块而导致动脉发生硬性病变[2]。医学上普遍认为该疾病发病与脂蛋白代谢功能混乱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而作为临床上诊断冠心病重要指标的血清胆红素一直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其可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也有学者认为其可能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探究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关系,本文将比较冠心病患者与体检健康者的相关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1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2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4例,女7例;年龄40~88岁,平均年龄(56.48±4.6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10±0.11)年。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9~88岁,平均年龄(56.01±4.11)岁。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受检者均采用检测仪器对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固醇水平进行观察。本次研究所用检测仪器及试剂为贝克曼DXG800与其配套试剂。在清晨两组受检者空腹状态下,通过静脉的方式抽取血3 mL,然后使用改良重氮盐法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最后分析并比较两组受检者的相关数据,并找出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固醇水平两者关系。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负相关。
3 讨 论
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冠状内皮质功能混乱,而引发官腔内充斥着血小板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心肌缺氧及缺血等现象。经由血红蛋白分解代谢形成的血清胆红素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有效消除机体自由基,抑制低浓度蛋白的氧化作用,从而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的几率。然而一旦机体血清胆红素下降,人体低密度脂蛋白固醇就会成负相关上升[3],在氧化作用下其毒性就会引起血管内细胞损坏,继而引起脂质成矿堵塞血管,因而容易患上冠心病。相关研究中也有提及到,人体血清胆红素浓度在单因素、多因素的状态下和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均呈现负相关,因而认定低浓度血清胆红素为诱发该疾病的危险因素。贾辉在其研究中做出总结:低浓度胆红素的影响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在医学上应予以高度重视。此外,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固醇与血清胆红素负相关的关系也表明血清胆红素的氧化作用会影响到机体血脂代谢,两者同时作用会提高冠心病发病的几率。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与体检健康的志愿者相比,冠心病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较低,低密度脂蛋白固醇较高(P<0.05),低密度脂蛋白固醇与血清总胆红素呈负相关。因而,在医学上应将两者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标,并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高 兴,李文章.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08):1579.
[2] 徐 莉,许珊珊,李洲锋.冠心病血清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2):61.
[3] 陈亚平.冠心病血清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临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4):1955.
本文编辑:孙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