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 体验数学学习的甘甜
2016-11-15黄培良
黄培良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高效而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在“顺应天性,适以相成”的理念指导下,以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为例,就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现代课堂教学观的核心是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小学数学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渗透人文精神,重视知识与心灵的对话,关注体验、探究、智慧的生命成长过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高效而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探究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学校秉承“顺应天性,适以相成”的办学理念,在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方面做出了深刻的探索。
一、科学建组立制,优化合作氛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最重要的一环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优化小组合作氛围。数学课堂在这方面的要求尤其严格。一般,我们可将班上的学生根据性别、学习成绩、个人表现等方面,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岗位,了解岗位,胜任岗位,互相之间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组成员的合作欲望,使得每次的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另外,由学生自行制定、自行实施的“组规”,更能让学生品尝到“民主自治”的乐趣,这样,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就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唯我独行”或“无所事事”。良好小组合作氛围的建立,为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往快乐数学探究之旅的道路。
二、培养合作习惯,提升学习品质
合作学习,精髓在于“合作”。但如果没有个人优良的学习品质作基础,合作就是一纸空文。而思考、倾听等优秀品质的长期培养,更有助于合作习惯的养成。
1.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例如:教学《认识“平均分”》例2,14个气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这道题目是在学生刚学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牵着学生鼻子走,结果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但如果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经过充分的自主思考后,创新的火花频频闪耀,每个人都积累了参与小组讨论的勇气,在小组讨论时积极踊跃,表达充分。此时,小组合作才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2. 学会倾听,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更是其他活动的基础。小学生有个普遍的特点——自制力差,管不住自己,既不会倾听别人,又不懂得欣赏别人。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听问训练、听记训练、听后复述训练等等,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可以写一个式子,让同一个小组的学生接龙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除法算式。
师:16÷4 生1:24÷6 生2:36÷9 生3:8÷2……
师:18÷3 生1:30÷5 生2:42÷7 生3:120÷20……
小组内的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同伴的答题,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能使学生静下心,耐心听,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数学课堂上所特有的学生之间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不断涌现,这样的数学课堂充满了张力,充满了探究的乐趣。
3. 实践操作,是合作学习的灵魂
小组合作学习中操作活动是很重要的环节,它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合作动手搭“积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并让学生观察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地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问题一个学生虽然可以准备,但是不全面,只有学生合作在一起,人人动手,相互协作,共同展示,资源共享,才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认识。这种学习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负有责任,改变了学生合作时无所事事的现象,同时也督促一些不自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来。
三、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实效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合作学习切入的最佳时机。
1. 学生犯难时,进行合作
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质疑问难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表现为迷惑,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学习“四年一闰”的新授知识时,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紧皱眉头,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大家共同的需求,于是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共同探讨,研究的氛围特别浓厚。最终,凭借大家的齐心协力,学生们自行解决了问题。
2. 突破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数学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对学生来说是个不一样的体验过程,学生通过合作,亲历了整个思维发展的过程。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一重点,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前教师发给每组学生的一套学具拿出来,让各小组通过动手测量各种硬币的周长、直径和数据的分析发现,同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的合作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突破了重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3. 经过深思后,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转化以前学过的图形,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进行深思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
四、适时展开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另外,完善的评价机制,及时的评价鼓励,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调控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还要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要多开展评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最团结小组”、“明星小组”等活动。由此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止就结束,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频率较高的表扬,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叶澜教授说“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主动地、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必须努力倡导有效的小组合作,注重数学学习方法与过程的积累,使学生在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让自己自由徜徉在数学海洋中,尽情体验知识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