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赋权:“自我赋权”下公民舆论的形成

2016-11-15程汉华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信息

程汉华

摘 要 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占有和获取是关系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新媒体的兴起,微博、微信平台的广泛使用,使民众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提升了社会参与的主动性意识,促使了传统权力系统的分散和结构。新时期,公民舆论从民众自我赋权便开始逐步形成,并最终影响社会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受到新媒体平台信息真伪不明和民众自身水平局限性的影响,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将走向不同的轨迹。

关键词 新媒体赋权;自我赋权;公民舆论;信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001-02

新媒体一经兴起,便形成裂变发展之势,拥有了一大批用户和粉丝。在这个平台上,公民的意见表达更为顺畅,与传统媒体中传者的角色有了密切的互动,事件真相的探寻也由新媒体用户和传统媒体共同完成。在公民意见表达的过程中,相同意见聚集便会形成共同社群,社群意见的壮大就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公共意见——公民舆论。新媒体赋权中的自我赋权给民众创造了表达的条件,由此而形成公民舆论的过程也值得我们探讨。

1 新媒体赋权下的自我赋权

1.1 新媒体赋权

赋权理论来源于西方,是一个跨越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性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学家开始将赋权理论引入社会学范畴,用以研究社会学现象,比如妇女地位以及贫困人民的权利保障。

通常看来,媒体赋权就是以媒体参与式的传播为形式,以公民赋权为核心,以社会的行动力为目标。新媒体赋权的整个过程中,通常被认为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自我赋权;二是群体赋权;三是组织赋权。在这三个环节中,自我赋权发生在整个赋权过程的开端。自我赋权中,并不是社会或媒体组织主动赋予个体某种权力,而是提供了一种平台,是用户通过自己的参与性过程获取信息,从而为自己“增权赋能”的一个主动参与式过程。

1.2 自我赋权条件下的公民舆论

在当今时代下,信息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高于通俗意义上社会资本财富的价值。而拥有信息量的多寡,也将影响个人和群体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从“信息爆炸”以来,处在不同经济收入和知识阶层的人们,对于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少和获得信息量的众寡也有着不同的差距。

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畅通,浏览信息的门槛也降到了很低,这就为更多处在弱势的群体和个体提供了一个“增权赋能”的场所。新媒体时代,受众在自我赋权的过程,会形成一个一般性的参与过程,从事件的发生到公民的意见的表达,再到公民舆论的形成以及最后的社会决策,都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了一个循环式的传播状态。

2 话语权的掌握与舆论的形成——以“长沙修地铁移栽樟树”事件中的公民舆论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已经习惯利用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新媒体赋权对于公民在话语权的争取和表达上体现得尤为

明显。

2.1 事件经过以及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意见

汇聚

1)事件发生。2015年8月,长沙市地铁4号线修建进度进行到了岳麓区麓山路段,由于需要动土筑基,修建规划书中拟对生长在麓山路两旁的192棵长沙市市树香樟树在施工期间进行剪枝移栽,当施工队开始对规划段的树开始搭架修剪准备移走时,遭到了长沙市民的强烈反对。当日湖南省级媒体以及长沙市地方媒体开始陆续接到市民举报电话,事件争议也逐渐在网上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

2)公民发声。经过网络快速发酵,移栽香樟树事件在网上就开始备受关注。湖南师范大学校友黄赛潮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一点Apoint”于8月22日公开发表《师大的树》一文,在一天时间内就突破了十万的阅读量。8月24日其再次发表图文《为每一棵树发声》。8月25日,湖南大学校友、前媒体人刘长在网上发表文章《就麓山路砍树事件,致长沙市长公开信》,被多个媒体公众号转发。

3)媒体介入。从报道时间来看,“人民网-湖南频道”平台较早对移栽事件进行报道,于8月25日20时35分发表了报道《长沙市麓山路香樟树遭砍伐、移栽 市民呼吁留住一片绿荫》,随后21时44分,澎湃新闻发表了《长沙修地铁移栽樟树引争议,官方:两所大学要求分开建站所致》的报道文章。8月26日上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澎湃新闻的报道进行了原文转载,事件影响迅速扩散到全国。

4)政府等相关组织发声。经过媒体的介入,短短几天时间内公众的意见便迅速汇聚,形成了一种的“保卫战”浪潮。8月25日晚,长沙市副市长黎春秋连夜考察了岳麓区麓山南路的香樟树移栽现场,并在当地管理局召开了紧急会议,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并回应了社会舆论。第二日,施工现场出现了类似解释移栽树木原因以及施工具体情况的标示展板。

2.2 “人微不再言轻”: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意见分析

2.2.1 个人及小群体组织的意见分析

关于此次移栽树木合法合理性的争议,首先发端于公民个人的意见表达,进而是微信平台用户的加入,再到微博等平台的自媒体发声。

总结公民舆论大致分为四点:1)修建地铁而破坏古树不合法和不合理;2)政府没有在破土动工之前召开听证会或者相关意见会议,未将相关规划向市民转达;3)所谓对树木进行的“保护性”移栽是否是政府任意而为的托词;4)对于这种不知情的砍伐移栽表示坚决发对,并坚持保护古树的意见。

2.2.2 专业媒体平台的意见分析

通过对专业媒体平台的意见分析,媒体的着重点大致分为三种观点。

1)描述性的:移栽樟树是两所大学要求分开建站导致;移栽是“保护性”的,并非乱砍滥伐。

2)呼吁性的:呼吁“刀下留树”;赞同市民“护树”行动。

3)歌颂性的:领导深夜办公;官民良性互动。

2.2.3 自我赋权与公民舆论——“人微不再言轻”

此次事件中争议的最大热点就是政府一方强调移栽的合理性和无奈性,而民众一方强调的是“不以绿荫换便捷”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赋权的自我赋权过程体现得尤为明显。民众抓住了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性,集中发表自己意见。新媒体赋权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增权赋能”的平台,公众通过获取信息、主动参与、发表意见、舆论聚集等过程,影响了政府的实施方案,也从另一方面突出了政府在于民众交流沟通方面的短板所在。此次事件的结果经过媒体的调查,发现自媒体在没有通过采访核实的情况下,歪曲事实,把技术性移栽炒作为砍树,引起了负面情绪。

3 局限性分析

首先,新媒体传播中信息的真伪性难以及时辨别,影响赋权效果。以上文事件为例:在施工后的事件发酵中,民众普遍质疑此次移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根据管理部门出具的许可证和回应来看,第一,确属保护性移栽,第二,由于施工条件必须实行明挖动土,无奈须转移古树。从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理论来看,舆论没有相信移栽的合法、合理之处。

其次,民众专业水平的差异和不足,赋权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易受到情绪左右。舆论迅速汇聚,黄赛潮发表《师大的树》一文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这样的方式也影响很多的专业媒体的报道方式,如“@南方周末”的微博:“长沙:守护香樟树的这五日”,标题一开始便从感情出发,“守护”一词极大地冲击了民众的情感。

4 结束语

新媒介赋权过程中,民众在网络空间可以更方便的发表内容,自媒体和公民新闻的发展也使得网民自我意识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信息进行真伪的辨别和理性思考,是民众和媒体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浩.微博话语赋权对政府公共政策输入过程的影响[G]//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省第四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273-281.

[2]金佳.网络舆情的团结生产[G]//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省第四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304-311.

[3]师曾志,金锦萍.新媒介赋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陈浩,吴世文.新媒体事件中网络社群的自我赋权——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08(12).

[5]王慧玲.浅议新媒体赋权效果——以“草根”文化现象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