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网络舆论观”的历史探源及内涵透析

2016-11-15郝雨刘凯

新闻爱好者 2016年9期
关键词:探源

郝雨+刘凯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新网络舆论观”。从宣传,到舆论引导,再到“新网络舆论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新闻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而由于民间舆论在网络平台的崛起,受各种因素影响,民间舆论场中的意见会存在偏差,甚至存在网络“暴民”现象,这不仅需要主流舆论予以正面引导,还需要透视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最终实现官民舆论场的互通互融。

【关键词】新网络舆论观;探源;内涵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愿。”①这次讲话反映出了网络民间舆论力量的壮大,彰显了总书记对网络民间舆论的高度重视,甚至有学者将这次讲话作为习近平“新网络舆论观”确立的里程碑。那么,究竟如何定义“新网络舆论观”这一概念?它与习总书记以往的舆论观相比究竟“新”在何处?有怎样的时代内涵?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在网络平台中的互动机制又是怎样的?本文试做一些学术性的研究和解读。

一、习近平“新网络舆论观”的诞生

在习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中,“网络舆论”一词不止一次出现。但习总书记“网络舆论观”的形成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非一成不变。而从这个过程来看,习总书记的“网络舆论观”在步步深化,这里首先按照几个阶段,分析一下习近平“网络舆论观”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侧重宣传,强调宣传的纠偏功能。如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②2014年2月27日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③2015年12月25日,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总书记谈及:“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④这些讲话都看到了网络在促进民间舆论勃兴方面的突出地位,认为新闻宣传需要结合新媒体手段,更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变革,读者只是政府宣传信息的接收者,而非意见的表达者,宣传主要是为了对既有民间意见进行纠偏。

第二阶段,习近平舆论观的诞生,侧重舆论引导。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⑤这次讲话是一个关键性节点,实现了习近平新闻宣传思想到舆论观的重大发展,“舆论”从此被赋予了足够的地位。虽说这一舆论观的重点仍为舆论引导,但民意即民间舆论终于被置于前台,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

第三阶段,“新网络舆论观”的确立阶段,网络民间舆论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将网络在引导舆论、反映民意方面的作用提到了历史性高度。相较于“2·19”讲话中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次讲话中提及的“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更是充分强调了民间舆论在网络平台的勃兴。

二、网络民间舆论场的崛起:习近平“新网络舆论观”的时代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90%。无论主动抑或被动,不能否认的是,人们无时无刻不被互联网所包围着。“三微一端”的普遍化,使得网络越来越成为公众现实生存的虚拟空间。互联网这一新媒介不仅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更是以“时间消灭空间”⑥之势赋予了公民发表各种意见的权利。

过去,中国社会被认为是由“几块石头”加“一盘散沙”所构成的。由各种精英结成的巩固联盟与分散的社会大众,在争取个人利益的能力方面存在巨大鸿沟。如今,高度发达的互联网让这个比喻不免有些失色。在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大众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了相互连接的纽带——互联网。由互联网所营造的公共空间,成了公众意见发声的重要窗口。这一平台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也提供给每一个人平等的发表意见的权利。这也是公众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

另外,在互联网兴起之前,维系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主要通道就是大众媒体。但大众媒体更多的是官方喉舌,信息流也只是单向地由公共权力领域流向私人领域。相比之下,私人领域的声音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不足以对公权领域构成挑战。但时至今日,凭借移动互联网的力量,民间舆论日益壮大,已经成为与官方舆论相抗衡的一股力量。两种力量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共同推进着公共舆论的进展。甚至有一种声音认为,互联网在中国可以被视作所谓的“公共领域”。单从定义上看,互联网可以被视作介于国家和私人或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个中间领域:它不仅与公共权力相对立,而且是针对公共权力的舆论和批判空间。不论这一论断是否能站稳脚跟,可以肯定的是,自媒体已然成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互通互动的重要平台,在某些情况下,官方意识形态也必须对民间舆论有所回应,进行适时的自我调整。基于这一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网络舆论观”形成并步步深化,可谓与时俱进。

三、两个舆论场在网络平台的互融互通:习近平“新网络舆论观”的内涵

对于“舆论场”的概念,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曾指出:“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国内,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1998年1月8日新华社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两大舆论场”这一概念。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现在,“两个舆论场”更多被表述为“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⑦。也有三个舆论场的提法,指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和民众舆论场。纵观当下中国新媒体技术发展应用现状和转型时期的现实背景,本部分着眼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互融互通。这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舆论观的思想内涵,即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有机融合。

(一)两个舆论场的关系:互融互通

习近平在“4·19”讲话中讲道:“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⑧

习总书记所提到的“同心圆”,从舆论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实现网上网下、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有机融合。由于互联网的勃兴已经使得网上舆论与现实舆论高度重合,那么,民间舆论与官方舆论如何做到有机融合?从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出发,就是要实现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最高重叠度,实现官民两个舆论场最大程度的重叠。

官方要主动把握民间舆情的命脉,积极利用新媒体构建真实透明的信息空间,力争使官方舆论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和现实世界相一致。自由和开放的新媒体平台,使得公众的参与表达权有了极大改善。只有保证公民享有高度的表达参与权,才能实现官民的平等互动而非对峙。而官方若想在关键时刻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就得注重在平日里实现官民互动的日常化和常规化,而非“临时抱佛脚”。唯有实现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画出一个圆满的同心圆。

(二)对待错误意见:宽容+引导

习近平在阐述“新网络舆论观”时指出,对待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总而言之,就是要对多元化意见有一定的包容度和理解,并且要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用正面引导化解偏差性的舆论。

从李普曼的“刻板印象”认知理论出发,我们会对存有偏差认知的舆论有更为理性的认知。人生在世,不可能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广泛的人和事,但借助刻板印象,人们可以“一眼认出我们定义好的文化,并按照这种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1]。虽然这种及时迅速的定位节省了公众的时间和精力,却使其丧失了更全面的评判某一信息、某一事物的权利,如若官方舆论没有及时主动地引导舆论,厘清事实,则很容易导致错误意见的诞生。对待这种错误意见,我们不能过分苛求,而应摆正观念,力求用正面引导的方式来实现错误观念向正面舆论的转化。面对信息,如何选择吸收和理解,是公众的自由权利,也受民众个体能力限制。但同时,全方位地传播信息、策略性地正面引导舆论则是官方应尽的义务,用后者弥补前者的不足是舆论引导的必要环节,也是重要手段。

(三)对待网络“暴民”:惩治理治

习近平在论述“新网络舆论观”时,对网络生态恶化现象的危险性也予以警示。网络暴民,其实是“群体极化”的后果。凯斯·桑斯坦曾对“群体极化”的概念做过界定:“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⑨

极化意见的诞生需要一定的环境,而自媒体平台则担当起了这一角色。抛却自媒体平台的性质不谈,从个体信息接收与意见表达这一角度进行思考也有利于我们对网络暴民现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信息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在接触信息时,受众更乐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态度和立场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冲突或对立的内容有一种本能的回避。而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有相似的逻辑。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恰好符合自己的主观想法,就会积极参与讨论,这类观点就会越发扩散开来;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认可或理会,即使自己深表赞同,通常也会选择沉默应对。

以上分析为科学理性治理网络“暴民”问题提供了理论参照。对于确实存在并且具有重要危险性的网络“暴民”,不仅要惩治,更要理治。一方面,管理机构应加大对网络“暴民”的打击治理,对于主观刻意制造负面舆论且导致社会危害和现实伤害的相关对象,应及时予以惩处。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还需要思考网络“暴民”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目前,中国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相关利益格局也在日益调整,人们的价值观也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加上网络传播的低门槛性,这些社会冲突很容易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使网络暴民有可乘之机。但网络自媒体也不完全只有负面影响,如果以冲突为出发点,试图透过冲突摸清社会矛盾之所在,加大舆论监督和引导力度,健康的舆论环境指日可待。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网络舆论观”的形成经过了几个重要阶段,从起初侧重宣传观、强调宣传的纠偏功能,发展为侧重舆论引导,再发展到最后舆论观的正式确立。但从现实来看,促使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由于网络民间舆论的发展壮大。在当代中国,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承载民间舆论的重要载体,民间舆论也因自媒体的勃兴而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成为与主流舆论相抗衡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这一点,其“新网络舆论观”体现了对错误的宽容,重在对其正面引导;对待网络“暴民”,“新网络舆论观”绝不姑息,但在强调“惩治”的同时,也侧重理治,最终旨在通过优化官民舆论场互动,来真正实现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总而言之,习近平的“新网络舆论观”不仅为新时代下官民舆论场的互动指明了方向,还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开出了良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注 释:

①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4/21/c_1118696272.ht

m,2016-06-29.

②《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02/25/content_1656513.htm,2016-06-29.

③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7/c_11953

8788.htm,2016-06-29.

④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0/c_12873

0682.htm,2016-06-29.

⑤《求是》: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6-03/15/c_1118334

236.htm,2016-06-29.

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1/15/c_135

011634.htm,2016-06-29.

⑦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1/29/c_1242

94966.htm,2016-06-29.

⑧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

1175.htm,2016-06-29.

⑨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47.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6:23.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探源
我校重大科研成果在《Nature》发表:“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电离与离子反应高考探源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希腊国名汉译探源
对一则经典史料的探源与质疑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研教结合——以辛亥革命结局表述探源为例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草马”探源
寻根探源访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