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中不同浓度碘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2016-11-15王彦颖
王彦颖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CT增强扫描中不同浓度碘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王彦颖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目的对CT增强扫描中不同浓度碘对比剂所致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从而为临床不同浓度碘对比所致的不良反应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需要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1 328例患者进行分析,按照增强扫描所用的碘的浓度不同分为2组,A组660例采用碘海醇350mg I/mL进行常规扫描,B组668例采用碘克沙醇270 mg I/mL, 观察2组患者在增强扫描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针对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A组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 B组有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本组研究中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及对比剂的外渗现象按照本科室的抢救流程均获得成功救治,无死亡病例,且对比剂外渗现象都得到妥善处理。结论采用碘克沙醇270 mg I/mL作为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的碘海醇350 mg I/mL要低,且在发生不良反应时需要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在不良反应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是提高成功救治率的关键,也是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的必要手段。
CT增强扫描; 对比剂; 不同浓度; 不良反应; 护理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以及医疗器械水平的发展,目前对于CT增强扫描是临床疾病的诊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诊断率显著高于常规的CT检查。其作用原理在于,经CT增强对比剂后在进行CT的扫描,使得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部位的显示率[1]。目前临床所使用的增强剂均为含碘的对比剂,研究[2]发现,含碘对比剂在病理组织中停滞、积蓄而强化,病理组织密度增加,此时更加容易发现病变部位的改变。但据现有的临床研究显示[3],尽管在进行碘剂增强前,需要对碘进行过敏试验,但在使用碘剂增强CT过程中,患者可能因为心里的焦虑或紧张,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极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故如何降低此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所在。本研究就不同浓度的碘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对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关护理,以降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5年1—12月需要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1 328例患者进行分析,按照增强扫描所用的碘的浓度不同分为2组,A组660例采用碘海醇350 mg I/mL进行常规扫描,其中男359例,女301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为(43.9±6.1)岁; B组668例采用碘克沙醇270 mg I/mL, 其中男362例,女306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为(44.0±6.3)岁。2组患者均无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疾病等,其基本资料相似(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组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门子Emotion 6排螺旋CT 进行扫描,且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碘对比剂,根据笔者的经验,均采用快速输注方法,输率为2.5~5.5 mL/s。A组660例采用碘海醇350 mg I/mL进行常规扫描, B组668例采用碘克沙醇270 mg I/mL。2组患者均检查完毕保留静脉通道,在CT室观察一段时间后方可离开[4]。
所有患者离开CT室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嘱咐,多饮水,以有利于对比剂的排泄。若有不适的情况,尤其是CT扫描后24 h内,需要立即就医,切勿自行服药,且详细记录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5]。
1.3不良反应判定
根据现有的不良反应的判定及结合参考文献对CT增强对比剂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轻度不良反应为局部荨麻疹、发热以及呕心、呕吐等;中度不良反应为患者出现广泛性荨麻疹,且部分患者有胸、气喘等症状;重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
1.4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构成比
此组研究的1 328例患者中共出现12例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轻度8例,中度4例,重度0例,见表1。
表1 所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构成比
2.2不同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组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 B组有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护理结局
对本组研究中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及对比剂的外渗现象按照本科室的抢救流程均获得成功救治,无死亡病例,且对比剂外渗现象都得到妥善处理。
3 讨 论
CT增强扫描是目前临床诊断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对疾病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常规的CT和X射线的检查。但增强扫描需要静脉给予水溶性碘对比剂以增加扫描来增加病理组织的可观性[6]。
据文献[7]报道,CT增强扫描的碘剂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上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见的主要有轻度不良反应为局部荨麻疹、发热以及呕心、呕吐等;中度不良反应为患者出现广泛性荨麻疹,且部分患者有胸、气喘等症状;重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甚至出现休克等。CT 增强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经对本院近1年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 1 328例患者中共出现12例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轻度的8例,中度的有4例,无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故如何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是目前CT增强扫描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8]。
首先要对所参加CT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对于过敏者切忌使用;即使是阴性的患者也需要进行过敏史的询问,尤其是有其他过敏性疾病者,过敏体质以及患有皮肤病的患者,需要严格关注[9]。对于高危患者可在注射时加入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文献报道心理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患者可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在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需要做好心理的安慰,告知常见的不良反应,且均为轻度,无需过分关注,以保证患者以良好心态接受检查。其次,在静脉选择上也需要注意,防止碘注射过程中对血管刺激,从而诱发荨麻疹的出现和碘的外渗现象。在穿刺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减少注射部位的感染及红肿现象[10]。在对比剂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据现有的文献报道,不同浓度的碘对比剂所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不同。本组研究结果显示,A组采用碘海醇350 mg I/mL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 B组采用碘克沙醇270 mg I/mL有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5%。临床需要把握碘对比剂的剂量,在剂量确定后,需要把握注射速度,防止快速注射后的不良反应,难以达到急救的目的[11]。若患者出现身体的不适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给予积极救治;另外,在注射完毕后,需要患者在做完CT后在等候室留观半个小时,以防止迟发反应发生[12]。且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注意观察和预防造影剂的迟发反应。不论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严重度如何,患者均需立刻停止注射碘对比剂,且对于中重度患者需要针对不同的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在本组研究中,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及对比剂的外渗现象按照本科室的抢救流程均获得成功救治,无死亡病例,且对比剂外渗现象都得到妥善处理[13]。
综上所述,采用碘克沙醇270 mg I/mL作为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的碘海醇350 mg I/mL要低,且在发生不良反应时需要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在不良反应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是提高成功救治率的关键,也是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的必要手段。
[1]Hunold P, Vogt F M, Schmermund A,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during cadiac CT: effective doses at multi-detector row CT and electronbeam CT[J]. Radiology, 2003, 226(1): 145-152.
[2]Ripsweden J, Brismar T B, Holm J, et al. Impact on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exposure in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100 kVp versus 120 kVp [J]. Acta Radiol, 2010, 51(8): 903-909.
[3]尹兰英. 增强扫描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3): 52-54.
[4]周细平, 李宏. 碘造影剂所致速发型过敏反应[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 13( 1): 21-26.
[5]于龙, 高珅, 周著, 等. CT增强对比剂致不良反应的分析、预防及处理[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10): 935-937.
[6]Husmann L, Valenta I, Gaemperli O, et al. Feasibility of low-dos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first experience with prospective ECG-gating[J]. Eur Heart J, 2008, 29(2): 153-154.
[7]程广, 卢林民, 潘正航. 儿童鼻窦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及适宜扫描参数[J]. 安徽医学, 2013, 34(1): 62-65.
[8]张媛. 不同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运用中不良反应的对比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3): 351-352.
[9]黄小玲, 盘顺平, 王春菊, 等. 两类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9): 35-36.
[10]Hu X H, Ding X F, Wu R Z, et al. Radiation dose of non-enhanced chest CT can be reduced 40% by using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in image space[J]. Clin Radiol, 2011, 66(11): 1023 -1029.
[11]陈松宽, 杨光钊, 茅国群, 等. 碘气吸入双能量CT在家兔肺通气碘图应用中的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9): 1540-1543.
[12]刘世珍, 喻洪芝, 谭燕. CT增强扫描中避免和减少造影剂外渗的临床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E02): 133-133.
[13]房清玉. 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E02): 189-190.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in CT
WANG Yany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 010050)
ObjectiveTo observe nursing of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in CT enhanced scanning,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ognosi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iodine contrast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MethodsA total of 1 32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Group A with 660 cases was given conventional scanning by 350 mg I/mL iohexol, and 668 cases in group B applied 270 mg I/mL iodixanol. And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nursing measures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 o. ResultsThere were 7 cases(1.06%) in group A and 5 cases in group B with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eactions and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 were successful treated, no death case was found and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 had been properly handled. 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270 mg I/mL iodixanol as contrast in CT enhancement scanning compared with 350 mg I/mL iohexol was lower. Skilled medical personnel and quickly handle can improve the successful rescue rate and ensur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examination.
CT enhanced scanning; contrast agen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dverse reaction; nursing
2016-05-15
R 472.9
A
1672-2353(2016)20-136-03DOI: 10.7619/jcmp.2016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