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抢救分析
2016-11-15余露
余 露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心血管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7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抢救分析
余露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心血管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7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阿斯综合征急救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AMI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采用四早原则进行抢救,即早心电监护、早识别、早行电除颤和胸外心脏按压,早建立静脉通道和抗心律失常以营养心肌药物,观察治疗后效果情况。结果治疗后存活11例,死亡3例,存活率78.57%,治疗12 h后在AST、CK、CKMB、α-HBDH上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而LDH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12 h后在HR、QTd上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QTc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比率分别为0、7.14%、21.43%、71.43%,治疗12 h后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比率分别为57.14%、21.43%、0、0,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AMI合并阿斯综合征早期急救并加强护理是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率关键。
急性心肌梗死; 阿斯综合征;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救下降或中断,造成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急性缺血或坏死。而阿斯综合征是由于心脏病变造成心排血量骤减或突然中断而发生的急性脑缺血综合征,临床上心脏骤停5~10 s会出现晕厥, 15 s以上则会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等[1]。早期识别AMI合并阿斯综合征是抢救成功关键所在。本研究通过对AMI合并阿斯综合征的病情观察和临床护理,以提高存活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AMI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为(57.8±2.7)岁。梗死部位:中前间壁梗死2例,下壁梗死2例,广泛梗死2例,局限性梗死3例,高侧壁梗死1例,下壁并后壁梗死4例。AMI诊断标准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2],且有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如胸痛、胸闷;且有心肌缺血临床心电图,且心肌酶学改变。阿斯综合征诊断标准则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等确诊,排除血管抑制性昏迷、癫痫、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确诊。纳入患者均同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排除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对确诊患者立即平卧于硬板床上,吸氧,并监测生命体征,立即抽取静脉血,包括心肌酶和肌钙肌红蛋白等指标,应用抗凝药物。同时立即进行四早措施进行抢救。① 立即取下患者身上所有金属物品,将电极片放置在右锁骨上凹、左锁骨上凹、左腋中线第六肋间,将导线自颈后穿过,避免除颤时触及。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并开启心电监护声音和心率报警极限,便于护士能及时听到监测信息。对各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早二联律、短阵室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及时报告医生并守在患者边上[3-4]。② 及时识别阿斯综合征先兆,该疾病发生时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下降等。先兆症状为突然双眼上翻,说话声音中止,几秒钟后四肢抽搐,心电监护显示为室速或室颤。③ 及时急性除颤和胸外心脏按压。若此时除颤仪器已经打开则立即进行除颤,采用非同步电除颤,采用单波相360 J, 室速则采用同步电除颤,除颤后立即胸外心脏按压2 min,若除颤仪未打开则一个及时打开,另外一个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电极放置位置一个是心前区左锁骨中心至腋前线第5肋间隙,另外一个则放置在右肩胛下角区[5-6]。④ 早建立静脉通道和抗心律失常以营养心肌药物,根据心电监护监测类型和临床表现选择紧急处理,初步实现心肺复苏,使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间羟胺、洛贝林、呋塞米、地塞米松、异丙肾上腺素、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安置临床起搏器等抢救措施,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静脉溶栓或介入治疗。⑤ 在护理上从药物护理、健康教育宣传结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生活饮食护理等综合进行护理。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应对疾病信心,主动配合护理治疗,加强病房管理,营造安静氛围,嘱卧床休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等食物,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7-8]。
1.3疗效观察指标
结合相关文献[9]进行效果判断,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心肌酶活性,指标包括乳酸盐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观察抢救前和抢救后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观察护理前后在心电图变化情况,指标包括心率(HR)、QT间期校正(QTc)、QT离散度(QTd), 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 h后指标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心肌酶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12 h后在AST、CK、CKMB、α-HBDH上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而LDH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心肌酶相关指标比较±s) U/L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12 h后在HR、QTd上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QTc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前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比率分别为0、7.14%、21.43%、71.43%,治疗12 h后心功能分级Ⅰ、Ⅱ、Ⅲ、Ⅳ级比率分别为57.14%、21.43%、0、0,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 治疗12 h后有3例因抢救无效死亡,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n(%)]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 论
阿斯综合征可由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引起,而AMI则在发病3 h内容易出现阿斯综合征,这是因为冠状动脉血栓闭塞,心肌缺血变性,心肌细胞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外流,造成心电位处于不稳定状态下诱发心室颤动[10-11]。
对AMI合并阿斯综合征要及时识别各种阿斯综合征先兆,预见性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心律失常,要将心电监护上每一项内容进行有效记录,并积极思考和准确判断[12-13]。研究[14-15]称,心电监护并不能代替心电图,因AMI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正常心电图,故对此类患者要及时进行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18导联心电图以观察ST段改变[16-18]。
目前研究已经证实, AMI致死原因主要是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等,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6 h内,原因多数是心室颤动[19-20]。结合目前多数文献内容,该种疾病抢救黄金时间是10 min, 最佳抢救时间为最初3~5 min, 每推迟1 min其生存是以10%速度下降[21-22]。本次抢救成功率为78.57%, 较报道存活率高很多,分析原因可能和早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除颤、综合措施护理有关。心脏按压能直接作用于心脏压力而产生血流,从而促使心脏和大脑重新获得氧供,而除颤则能通过高能量碘脉作用于心脏,促使全部心肌细胞瞬间除极,造成心脏电活动暂时停止,然后有最高自律性起搏点发出冲动,再次主导心脏节律[23]。另外,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当心跳、呼吸恢复正常后及时进行溶栓是必要的,其能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从根本上阻止心室静止,室性期前受损等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24]。
护理也是成功至关重要一部分,加强药物护理能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加强健康宣教和心律护理则能减轻患者紧张等不良情绪,避免加重病情,而加强饮食指导则一方面能促进疾病康复,另外一方面能减轻缺血缺氧症状,因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若饮食不恰当食物容易造成便秘等情况,从而升高血压,容易诱发AMI产生。
结果显示,早期进行抢救和护理后患者在心肌酶指标AST、CK、CKMB、α-HBDH、LDH上明显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很大,故其可作为临床上有效抢救重要指标之一[25], 故要及时检测,以评估病情变化情况。在HR、QTd上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QTc显著升高,加上在心功能上明显得到提高,这说明加强病情患者,及时治疗并加强护理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需要强调的是, AMI合并阿斯综合征要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有效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是重中之重[26],能有效防止猝死率。同时减少反应时间,以最快速度进行有效心肺复苏和判断病情,建立有效通气和早期应用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是提高存活率关键。
[1]万珍兰, 高丽华. 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频发阿斯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4): 155-157.
[2]邢瑞娟. 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阿斯综合征的急救护理[C]. 2012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2012, 3(11): 715-716.
[3]肖丽. 护理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2): 1-3.
[4]邱峰, 史云桃, 蒋廷波.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9): 109-111.
[5]杨宏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8): 1327-1328.
[6]张先林, 王岳松, 章萍,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12): 1875-1876.
[7]许新华. 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护理中的干预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6): 185-186.
[8]宋广玉. PDCA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和心绞痛发作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6): 129-130.
[9]翟继卫, 凌莉萍, 陈亚琼, 等.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心源性休克1例的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0, 12(32): 6-8.
[10]孙立琴, 林文风.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抢救护理[C]. 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论文集, 2014, 5(1): 942-942.
[11]乔龙.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行急诊复苏术抢救效果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9): 1833-1834.
[12]潘竞贤, 张文, 杜军, 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阿斯综合征急诊复苏成功23例[J].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 20(4): 309-310, 312.
[13]陈科奇, 廖碧红.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患者急诊复苏术抢救效果及相关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5(21): 6195-6196.
[14]孙立琴, 林文风, 圣文娟, 等.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抢救护理[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11): 1115-1116.
[15]杜军, 林少宾, 赵文静, 等.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阿斯综合征急诊复苏成功15例[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2(3): 180-182.
[16]蔡丹磊.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阿斯综合征行急诊复苏术的临床分析[C].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3(3): 532-532.
[17]陈芳, 王素娥. 1例锁骨下静脉导管拔除致阿斯综合征发作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z1): 156-157.
[18]牟柳花. 8例阿斯综合征发作患者的抢救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3): 134-135.
[19]李春颖, 李宪, 幸春梅, 等. 药物中毒致阿-斯综合征2例抢救与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0(5): 158-158, 160.
[20]张娟. 1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阿斯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 2013, 16(12): 160-161.
[21]王凤英, 程月娣. 1例先天性心脏病突发阿斯综合征的急救护理[C]. 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论文集, 2013: 179-179.
[22]王晴晴. 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发作的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4): 2093.
[23]杨学青. 1例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病人的抢救与护理[J]. 护理研究, 2013, 27(23): 2555-2556.
[24]冯珊珊.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护理预防措施及效果[J]. 西部中医药, 2015, 20(8): 164-165, 166.
[25]戴维思, 王琳. 1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拔除临时起搏器并发心包填塞的抢救和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6(18): 187-189.
[26]夏沪露, 张燕. IABP联合临时起搏器安装术抢救爆发性心肌炎1例急救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5(7): 101-102.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dams-Stoke syndrome and condition observation
YU Lu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Central South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rescue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complicated with Adams-Stoke syndrome. Methods A total of 14 AMI patients combined with Adams-Stoke syndrome was applied four principles early rescue which was early ECG monitoring, early identification, early defibrillation row and chest compressions and early establishment of intravenous access and nutrition cardiac antiarrhythmic drug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re were 11 cases survived, and 3 cases died,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78.57%. After 12 h treatment, AST, CK, CKMB and α-HBD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before, while LDH was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0.05);After 12 h treatment, HR and QTd before treatment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QTc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reatment befo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treatment (P<0.05);The ratio of cardiac function grade for Ⅰ, Ⅱ, Ⅲ and Ⅳ before treatment were 0, 7.14%, 21.43%, 71.43%, and were 57.14%, 21.43%, 0, and 0 after 12h of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Early rescue and nursing for AMI patients can reduce mortality, and improv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ams-Stoke syndrome; nursing
2016-05-15
R 473.5
A
1672-2353(2016)20-007-04DOI: 10.7619/jcmp.2016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