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2016-11-15利,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0期
关键词:恶性心脏护理人员

周 利, 张 婷, 刘 思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心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71)



论著

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周利, 张婷, 刘思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心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71)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并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及其管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情况、生存质量以及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抢救初步成功率、抢救完全成功率以及生存质量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窦性心律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及其管理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呼吸、心律等恢复正常,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其生存质量。

恶性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 护理干预

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中恶性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中更加严重的一类疾病[1]。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发病十分突然,病情更加严重,同时其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心脏骤停,预后水平更差[2-3]。因此,临床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相关抢救措施。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护理干预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选取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3例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2例)。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3.22±14.43)岁,原有疾病类型:10例为心力衰竭、9例为心肌疾病、11例为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为心肌梗死,其中6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10例室性心动过速、26例心室颤动。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3.47±14.26)岁,原有疾病类型:11例为心力衰竭、7例为心肌疾病、10例为冠状动脉综合征、13例为心肌梗死,其中5例为严重房室传导阻滞、9例室性心动过速、27例心室颤动。2组患者的年龄、病史、性别、原有疾病以及心律失常类型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 ① 患者均确诊为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 ② 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实情,主动签署同意书; ③ 本组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排除标准: ① 其他严重实质性器官疾病; ② 不能够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③ 恶性肿瘤; ④ 其他因素导致心脏骤停。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其用药、吸氧等相关护理,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压、呼吸、尿量、心率等相关指标,做好常规抢救指准备。

1.2.2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及其管理。① 分析护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定期分析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经验,及时找出护理过程中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如护理方法、抢救熟练程度、心电监护、吸氧等方面,明确并分析护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总结相关护理经验。② 建立护理干预流程:总结分析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护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针对性制定相关护理操作流程,如制定恶性心律失常应急预案、制定抢救药物应急预案以及制定心脏骤停护理应急预案等,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③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式主要包括模拟演练、操作培训等方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心电监护的应用、吸氧的监护、除颤器与呼吸机的使用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等,同时每名患者由专人进行护理。④ 完善护理干预考核制度: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如抢救药物质量标准、恶性心律失常护理以及心脏骤停护理质量标准等,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的抢救及其护理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情况、生存质量以及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抢救情况:抢救成功: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危险因素全部消失,并且24 h内患者的呼吸、舒张压、收缩压、尿量、心率等均保持稳定。患者生存质量情况:主要包括6个领域,即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独立性、物质生活状态、生理功能、环境,共100个问题,每个问题得分依次为5~1分。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所得的分数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成正比。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主要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窦性心律恢复时间。其中正常自主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正常自主循环为舒张压60~89 mmHg, 收缩压90~1 39 mmHg, 尿量大约为1 500 mL; 正常窦性心律为心律规则,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

1.4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2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抢救初步成功率、抢救完全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独立性、生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环境以及总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窦性心律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s)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比较±s) mi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脏活动、传导等发生障碍,导致患者的心脏频率出现异常,进而引起一系列相关临床表现,其与患者的心脏原有疾病、血压持续增高等情况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有心室颤动、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其中以心室颤动为主,同时其与常规心律失常相比,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病况进展更加迅速,若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很容易发生心脏骤停,进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临床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强护理干预通过完善护理干预措施、流程等一系列措施,来使护理干预措施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与抢救能力,使其能够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做好针对性护理,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情况、生存质量以及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优。说明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及其管理等相关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缩短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呼吸等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加强护理干预通过分析护理问题,可以及时找出护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并通过总结分析来及时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通过建立护理干预流程,即护理人员根据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护理经验来针对性制定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相关护理操作流程,使护理人员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得到细化,进而使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和抢救工作能够更加顺利进行;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疾病知识、护理操作等相关系统培训,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呼吸机、除颤器等仪器的使用方式及其注意事项,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使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科理论知识水平,进而帮助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每名患者由专人进行护理,更加有利于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抢救与护理,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水平;通过完善恶性心律失常护理、抢救药物质量标准等相关考核制度,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规范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操作,使护理人员的抢救措施更加精确、规范,保证了整个护理工作的质量,使护理人员相关工作可以顺利进行,降低抢救失败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提高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功能。

综上所述,在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及其管理等相关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自主呼吸、自主循环以及窦性心律的恢复时间,使患者尽可能得到更多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1]李小勤, 童本沁, 杨惠花, 等. 恶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与急救护理[J]. 江苏医药, 2013, 39(23): 2942-2943.

[2]Leclercq T, Parrel S, Mierdl S, et al. Acquired long Q T syndrome and cardiac arrest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Ann Fr Anesth Reanim, 2014, 33(6): 421.

[3]李宏伟, 张艳芹, 陈涛, 等. 前位护理路径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评价[J]. 山西医药杂志, 2014, 43(6): 701-703.

[4]林金金. 恶性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9): 2146-2147.

[5]左婷婷, 叶李莎, 凌华.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J]. 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6(15): 128-129.

[6]Hersi A S, Alhabib K F, AIFaleh H F, et a1.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associated patient outcomes in hospitaliz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in Saudi Arabia: findings from the registry of the Saudi Project for Assess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PACE)[J]. Ann Saudi Med, 2012, 32(4): 372-377.[7]黄海燕. 系统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救治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 2015, 14(1): 47-49.

[8]丁岚, 魏春霞, 余其凤, 等. 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J]. 吉林医学, 2014, 35(32): 7276.

[9]黄雪汝, 王瑜. 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8): 5-8.

[10]Lascano E C, Said M, Vittone L, et al. Role of CaMKⅡ in post acidosis arrhythmias: a simulation study using a human myocyte model[J]. J Mol Cell Cardiol, 2013, 14(60): 172-183.

[11]冯丽钦, 展丽元, 陈东玲, 等.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z1): 19.

[12]唐小妮, 徐凤, 裴鸣.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4): 397-398.

[13]许惠娟, 曾军梅. 连续性细节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16): 2324-2326.

[14]Habibovic M, Pedersen S S, van den Broek Kc, et a1. Anxiety and risk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J]. Psychosom Med, 2013, 75(1): 36-41.

[15]徐琼英. 恶性心律失常致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3): 243-245.

[16]朴丽莎, 黄海燕. 行为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复苏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5, 29(12): 4411-4413.

[17]Visvanathan V. Summaries of nursing care-related systematic reviews from the Cochrane library: mechanical versus manual chest compression for cardiac arrest[J]. J Cardiovasc Nurs, 2011, 26(6): 530-531.

[18]蒋艳. 心肺复苏指南在心跳骤停患者护理配合中的作用[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3(4): 172-174.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arrhythmia-caused cardiac arrest

ZHOU Li, ZHANG Ting, LIU Si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Central South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1)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malignant arrhythmia. MethodsEighty-three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malignant arrhythm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2) and control group (n=41).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plus enhanced nursing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Emergency treatment, quality of life and recovery time of related vital sign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The initial rescue success rate, completely successful rescue rate and total quality of life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Spontaneous breathing recovery time,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ecovery time and sinus rhythm recovery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Enhance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breathing and heart rate, and increase rescue rat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alignant arrhythmia-induced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malignant arrhythmia; cardiac arrest; nursing intervention

2016-05-15

R 473.5

A

1672-2353(2016)20-001-03DOI: 10.7619/jcmp.201620001

猜你喜欢

恶性心脏护理人员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心脏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