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酸杆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联合常规三联方案治疗难治性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2016-11-15侯俊
侯 俊
(湖北省安陆市人民医院 内科, 湖北 安陆, 432600)
酪酸杆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联合常规三联方案治疗难治性HP阳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侯俊
(湖北省安陆市人民医院 内科, 湖北 安陆, 432600)
胃溃疡; HP阳性; 三联疗法; 双歧杆菌; 酪酸杆菌
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常见致病因素。近年来有研究[1]表示,HP感染与肝胆胰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同样有关联。目前对HP阳性胃溃疡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联用的三联疗法,以抗生素为基础,主要依赖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旋杆菌。随着抗生素的广谱应用,其耐药性及药物不良反应有所提升,导致三联疗法获益率下降[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76例难治性HP阳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经胃黏膜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证实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经标准三联疗法治疗8周后,胃镜检查提示溃疡缩小低于50%或溃疡大小无变化及扩大。未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无本组用药禁忌证,患者均知情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及妊娠、哺乳期妇女。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3~77岁,平均(46.6±7.4)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6±0.4)年;上腹部疼痛34例,反酸27例,烧心26例,腹胀22例。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4~78岁,平均(46.7±7.5)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2.7±0.5)年;上腹部疼痛33例,反酸28例,烧心25例,腹胀2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三联疗法治疗,口服雷贝拉唑10 mg/次,2次/d; 口服阿莫西林1.0 g/次,2次/d; 口服克拉霉素0.5 g/次,2次/d,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均于每日早晚餐后服用,雷贝拉唑于早晚餐前服用,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杆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联合治疗。口服酪酸杆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胶囊, 1.5 g/次,3次/d, 于早、中、晚餐后服用,与抗生素服用时间间隔2 h, 共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① 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患者胃肠道症状进行评分,包括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腹胀4个症状,每项1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评分越严重,据此评估患者症状缓解情况。② 治疗2周后观察2组干预效果。③ 统计2组HP根除率。④ 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疗效评价:显效:治疗后,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下降超过80%,体征趋向正常;有效:胃肠道症状积分下降60%~79%,临床体征明显好转;好转:胃肠道症状积分下降30%~59%,体征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或有加重。以显效率+有效率+好转率统计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中显效13例,有效14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中显效7例,有效9例,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3.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89.5%(35/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27/38)(P<0.05)。治疗前,2组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腹胀等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中恶心、呕吐2例,食欲减退1例,头晕乏力1例,腹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8%;对照组中恶心、呕吐3例,食欲减退2例,头晕乏力1例,腹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P>0.05)。
表1 2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中国为HP高感染国家,感染率高达42%~80%[3]。HP感染不仅能诱发胃炎、上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道溃疡,也是胃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根除HP感染是预防HP相关性消化道疾病的关键[4-5]。
目前临床上对HP感染患者的治疗多采用标准三联方案,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有所增加[6]。较多报道[7]显示,常规三联疗法治疗有效率及HP根除率均以下降至80%以下,无法达到理想的HP根除效果。也有临床研究[8]对20个城市大规模HP耐药患者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抗生素耐药率均有所上升。当前也有较大一部分学者对HP根除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统计,主要与HP菌株自身因素、宿主因素及缓解因素相关[9]。HP基因型与抗生素治疗密切关联,同时其根除率与HP定植密度与部位均有关联。此外,HP根除的有效性与宿主免疫状态、基因型、疾病类型、肠胃酸碱值、依从性等因素紧密联系。HP感染与患者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有联系,其存在人群聚集性特点,一般经济条件差、卫生条件差且文化程度较低区域的HP感染发生率较高[10]。
理想的HP根除方案首先必须满足HP根除率在90%左右,价格低廉,可促进患者溃疡愈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同时患者可接受度高,依从性好,疗程短。目前尚无任何方案可满足上述要求[11]。一般健康正常人胃肠道内寄居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优杆菌、乳酸杆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均为肠道菌群的构成部分,是肠道优势菌群,在胃肠道功能正常条件下,上述微生物菌群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及平衡[12]。而人体免疫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过路菌增殖,导致HP感染概率上升。因此,对难治性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治疗同样需重视菌群的调节。有研究[13]表示,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方案,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可改善胃溃疡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免疫抵抗能力,优化HP根除率。双歧杆菌为人体肠道优势菌群,对人体肠道病原菌、腐败菌均有其抑制作用,口服后在肠胃内定植,起到防治病毒功效。酪酸杆菌则可较好抑制常导致病菌生长,于人体肠道内建立生物性保护屏障,且免受胆汁、胃酸等因素影响,口服后可快速进入人体肠道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增殖,同时产生醋酸、乳酸、酪酸等短链脂肪酸,降低肠胃pH值,抑制致病菌增殖[14-1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酪酸杆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联合标准三联方案治疗,对照组则仅采用三联疗法。结果证实,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HP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但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肯定了酪酸杆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联合标准三联方案在难治性HP阳性胃溃疡患者中的根治效果,证实了其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1]夏金城. 奥美拉唑与西米替丁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疗效对比[J].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15): 2117-2118.
[2]赵熠, 魏运姣. 加味乌贝散联合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70例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4): 284-285.
[3]廖文, 斯锞. 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3): 325-327.
[4]任建刚, 贾道全. 铝碳酸镁联合兰索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3(9): 767-769.[5]侯凤霞, 李坤, 张晓丽, 等. 加味左金丸联合三联疗法对胃溃疡患者的疗效及三叶因子与表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5): 298-301.
[6]竺大义. 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临床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19): 2657-2658.
[7]陈世耀, 高虹, 李锋, 等. 三联方案联合温胃舒或养胃舒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胃溃疡疗效评价[J]. 中华消化杂志, 2011, 31(2): 126-129.
[8]戴圣伟, 李诗国. 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复发性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35水平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16): 2479-2481, 2482.
[9]陈波. 85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发胃溃疡治疗效果观察[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1): 45-45.
[10]张伟, 李晋平, 杜滨, 等. 不同方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34): 4379-4380.
[11]薛红. 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药业, 2012, 21(19): 3-4.
[12]罗雪香, 徐玉红, 何剑琴, 等. 莫西沙星与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对比[J]. 中国药业, 2015, 17(16): 64-64, 65.
[13]陈平, 江明万, 于双, 等. 标准四联疗法及序贯疗法治疗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疗效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13(4): 402-405.
[14]项亚军, 裘儿杰. 两种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效果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14): 2206-2207, 2208.
[15]吴勇惠, 方明亮, 张武林, 等. 常规西药三联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4, 22(2): 102-103.
2016-06-03
R 573
A
1672-2353(2016)19-139-02DOI: 10.7619/jcmp.20161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