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离岛渔村的空间转向与社会变迁——以舟山葫芦岛村为例

2016-11-15王建友刘骙

关键词:大岛葫芦岛离岛

王建友 刘骙

(浙江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浙江舟山316022)

论离岛渔村的空间转向与社会变迁——以舟山葫芦岛村为例

王建友刘骙

(浙江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浙江舟山316022)

以离岛渔村——舟山普陀葫芦岛村为例,刻画了该离岛小岛渔村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社会变迁,利用空间转向作为该岛社会变迁的切入点,观察葫芦岛村社会变迁下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公共服务、组织等方面的空间转向,揭示离岛小岛渔村由繁荣到垂死的过程、原因及未来展望。

离岛渔村;空间转向;重构;影响

空间转向主要是指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空间具有社会性。[1]在很多人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空间”这个变量不无关联。显然,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都会受到其出生或成长的地理位置、物候环境等空间因素的影响。就这一层面来说,“空间”理应成为一种解释社会的路径和理论。[2]离岛是指远离主体的孤岛。在台湾地区的《离岛建设条例》中是指“本条例所称之离岛;系指与台湾本岛隔离属我国管辖之岛屿”。在韩国、日本等国及香港地区,离岛也是所指和本岛、半岛所隔离的岛屿,有时单指一个岛或者一个岛屿。在我国沿海地区有大量的离岛渔村,这些离岛渔村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了和其他渔村不一样的空间转向。这种转向反映了离岛与本岛、半岛的疏离与连接。从社会空间上看,该转向又具有离岛空间的特殊性,而研究离岛渔村的空间转向对于丰富我国沿海地区的社会变迁研究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

一、葫芦岛村的地理空间位置

葫芦岛村旁临普陀山东面,与莲花洋隔海相望,总面积0.98平方公里,没有平地。岛上先民多自清嘉庆年间从台州、宁波、镇海、舟山本岛等地迁入的渔民,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系纯渔区。原为一乡一村,后成立葫芦社区,形成一村一社区一经济合作社模式。辖区现有在册总户数702户,户籍人口约1900人。该村行政区划变迁具体见图1。

图1 葫芦岛村行政区划变迁图

二、“小岛迁大岛建”宏观空间转向政策

(一)“小岛迁大岛建”政策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小岛迁,大岛建”的发展战略,政策项目实施对象为列入规划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潜力有限、整村整户迁往城镇和周边经济大岛的悬水小岛渔(农)民。

按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移民原则,人口迁移与国防建设相兼顾原则,人口迁移规模与财政补助能力相适应原则,采取政府引导与小岛居民自愿迁移结合、整体迁移与家庭散迁结合、小岛人口迁移与渔农民转产转业结合、小岛人口迁移与大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小岛人口迁移与小岛开发利用相结合等方法。

(二)“小岛迁大岛建”方式

“小岛迁大岛建”的主要方式是:一是家庭自主零星迁移。在“小岛迁、大岛建”战略实施过程中,舟山约占90%以上的小岛居民是通过这种方式迁入大岛的。二是整体迁移。集中力量加强大岛建设,积极开展整岛、整村、整岙迁移等工作,扩大基础设施共享度,改善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小岛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有10多个小岛通过上述方式实施整岛迁移,如定海区的峙中山,普陀区的小双山,岱山县的黄泽山等岛屿。三是利用岛屿、港口开发的契机,政府统一组织开发性移民,如对马迹山、外钓山、梁横、薄刀嘴等小岛实施了整岛迁移。

(三)“小岛迁大岛建”配套政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关于舟山市各县(区)小岛迁大岛建工程项目的批复》,2011年出台《浙江省小岛迁大岛建工程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将小岛迁大岛建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和浙江省下山移民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相结合。

舟山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三大岛开发”,加快“三大岛”发展的通知》(舟委办[2003]73号)档,在大岛集中安排建设保障性安置住房、建立小岛居民迁移专项补助资金、强化迁移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开发利用小岛资源补偿原居民等办法。同时,市、县(区)两级建立小岛居民迁移专项资金,对迁移居民予以政策扶持。凡规划迁移的小岛居民,在大岛购房落户的,免收或减免城市建设附加费或其它配套费用,并提供一定的迁移资金补助。

(四)“小岛迁大岛建”政策整体实施效果

“小岛迁大岛建”政策对合理集聚海岛生产要素,促进主要大岛开发,提高海岛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十多年来舟山市相继进行了部分乡镇机构的“撤、扩、并”,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机构改革步伐、节约基本建设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如乡镇撤并机构精简,政府财政开支负担大大减轻;学校撤扩,提高了教育质量,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共亨;基础项目建设趋于集中,重复建设项目大大减少;群众迁移促进了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得以扩大。“小岛迁、大岛建”较好地破解了部分渔农村要素离散、岛屿分散、基础设施共享性差等难题。

三、葫芦岛村的微观空间转向

基于当时村民在是否纳入“小岛迁大岛建”项目时没有形成共识,加上当时渔业生产的效益尚好,因此普陀区政府并没有把葫芦岛村纳入“小岛迁大岛建”范围之内,没有要求村民迁移,这样葫芦岛村村民不能享有“小岛迁大岛建”优惠政策,只能自发的零星迁移。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国家自上而下的对渔农村进行渗透和整合,而以“小岛迁大岛建”为公共政策工具的小岛移民政策则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外部力量的巨大作用,即小岛移民的规划性迁移。[3]在沿海地区渔业资源衰竭与“小岛迁大岛建”政策规划性的双重影响下,葫芦岛村的微观空间转向就不可逆转的上演了。

(一)渔民子女的就学转向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海洋渔业资源被广泛挖掘,在1984-1996年间,伴随着渔业的兴旺发达,葫芦岛村村道完善,人口密集,共有渔船156只,户籍人口2960人,外来人口1400人,有OK厅和舞厅,撤并之前是舟山市近海渔业较为发达的乡,岛上渔民生活富裕,素有“小上海”之称。

在东港大规模围海造地扩展城区吸纳外来人口时,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船老大为了改善子女就学的条件,开始陆续向东港买房迁出户口(当时的政策是只有买房才可以迁户口,否则需要向学校交3000元/学期借读费),且当时(1988-1999年间)渔民买房还无法按揭,只能付全额现金,所以只有少部分渔民能够买房迁出户口。

在船老大示范效应影响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外求学,政府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于2003年撤掉葫芦岛小学,合并到东港小学。

(二)渔业生产的空间转向

渔业资源的衰退、大渔轮生产方式的引进及渔获产品销售方式的改变,导致渔业生产力向沈家门中心渔港转移。90年代,葫芦岛渔业兴旺时曾经有水产加工厂8家,后因资源衰退相继关闭,昔日人来船往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在渔民生产活动漂移性影响下,大渔轮生产方式变化特别是钢制渔船(马力大,需要特定码头)普及,渔业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一艘120马力的渔船至少需要12名船员,否则无法开动。加上渔业资源是漂移的,当船长移民沈家门,其他船员基于“业源”也陆续到沈家门东港买房、租房,这使葫芦岛村渔民逐渐向沈家门移民。同时,渔获产品销售方式也由分散生产、分散销售到分散生产、集中销售、水产品集中批发,水产品产供销管道进一步向中心渔港集中。

(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空间转向

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退场。2001年,葫芦乡撤并到东港街道,2005年葫芦岛村变成葫芦社区。随着居民大量迁出,岛上政府、医院、信用社、粮店等相关行政、服务单位相继撤迁。

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撤迁的连带效应。岛上没有了学校,适龄儿童全部到沈家门小学就读,年轻的父母们只能陪读,渔民拢洋(渔船回港)也就很少直接回葫芦岛,青壮劳动力几乎全部迁移到了沈家门城区。岛上仅一名社区医生留守值班,只能解决岛上居民的小病小灾问题;菜场停业,废弃学校只好改建为托老所。单是学校和医院的停办,就迫使岛上居民不得不外迁,航班也随之由原来的一天一班改成两天一班了,现在是一星期4班,进出岛更不方便。

四、葫芦岛村民新的空间转向

目前葫芦岛村有1696人左右在沈家门的荷外、东港、校场、外荷口、鲁家峙、平阳浦分散居住,主要集中居住于荷外区域。

(一)葫芦社区机构的新空间转向

2002年葫芦社区在舟山市普陀区东港街道异地设立。社区区办公地点开始是租房子,直到2013年,普陀区政府提供了一套位于东港街道永兴村的民房为办公地点。社区目前有正式工作人员8名,其中包括大学生村官2名、保障员3名。葫芦岛村党支部有68个党员,包括老年人支部和东港支部,此外葫芦岛村党支部、村委、经济合作社等机构也在社区办公,是三套班子一套人马。

新社区为村民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一般是社区干部打电话联系村民,包括:移民办信息,政策咨询,各种村民证明,矛盾调解,困难救助,渔业培训,安全培训,妇女就业培训。

(二)迁移村民的就业与交往的空间转向

就业空间重构。在过去传统渔村里,多数劳动力从事渔业及其关联产业,一般家庭妇女不就业。现在葫芦岛的迁移村民在就业方面有了如下变化:第一,男性劳动力由过去的纯海洋捕捞业转型为各行各业。目前,全村有1137名劳动力,从事渔业生产只有500人,其中:20岁以下2人,20-30岁5人,30-50岁10人,其余是50岁以上,可见传统渔业已经老龄化。第二,在1137名劳动力中,就业人员767名,其中一线操作工占58.6%,专业技术人员占36.4%,管理人员占5%。初中及以下学历为478名,高中及以上学历为203名,人均劳动收入3.5万元。在就业人员中仍有超过60%人员在打零工,没有固定工作单位,这部分人随时会面临失业。第三,女性劳动力就业充分,但是报酬低。在就业的女性劳动力中极大部分是从事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但现如今服务产业不景气,工作辛苦且报酬低,随时面临失业危险,失业人员就业意向随之降低。

村民交往空间的异地连接。船长(船老大)、轮机长(老轨)、普通渔民、村民一般以荷外为信息交流地聚集。他们基于业缘和经济条件持续保留原来的社会联系,如船老大们一起吃喝交流信息、感情,如打工者们之间保持联系,只是基于经济条件的社会分化而持续在新场域重新连接,即所谓保持某个“圈子”,通过保持圈子,交流各种信息,寻求归属感。

(三)迁移村民的居住空间转向

村民曾经拥有较好的住房,到现在已经废弃。小葫芦岛是当时乡政府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岛上的居民当时也比较富裕,大多数居民投入数万元,分别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岛上建起了2至3层小楼。1987~1991年的5年中,有70%的户重建新式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5平方米。

迁移村民居住以租房为主,买房为辅。根据葫芦岛社区内部调查,葫芦社区742户中有400户靠租房生活,近200户买房居住。在渔业收入比较高时,渔民没有在沈家门城区买房,现在只能租房。这些已在沈家门等地购买房子的村民,多数是借款购置二手房,生活负担较重。上世纪90年代沈家门的房价只有每平方米800到1000元,如今的房价是每平方米6000到7000元不等,但对这些长期以渔业为生的另外400户居民来说,天价的房子几乎成了幻想。

村民的租房房况差、成本高,呈郊区化、分散化趋势。第一,村民大多租住的是车库、车棚和旧城区至今未改造的相当破旧的居民私房,设施老旧、卫生条件差。第二,房租费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租房户增多,租房费平均每户每月达450元左右,加上卫生费、有线电视费等其他费用,葫芦岛村村民全年付出的房租费达200万元。第三,租房郊区化、分散化。随着城区房租的提升,村民不得不向房租更便宜的郊区转移。同时租房户流动性强,居住分散且居无定所,也导致了社区管理上的难度。

(四)社区基础教育的空间转向

葫芦社区742户中,有100余名学生定点到东港小学,部分群众在定点学校附近租不到房子,考虑到子女的安全问题,只有到较远地方租房;如要求在其他学校就近入学的,因不符合政策规定不能就读,只能花借读费读书。借读学生未能享受到与其他岛屿同样的每年生活补助2000元及适当减免借读费的政策,甚至出现个别经济困难家庭适龄子女辍学的现象。

五、葫芦岛留守村的社会重构与社会变迁

由于村民的大量迁出,到目前为止留守葫芦岛的常住人口为205人,95%以上系老年人,且基本上为60周岁以上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和前辈相比,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留守村民生活、生产的转变

第一,一部分老年村民无奈留守。在城区租房的葫芦岛村民自己都居无定所,所以根本没有能力带上老人,为了给子女减轻压力,留守老人也只能默默地选择在岛上生活。而已购房的村民,也因为大部分所购房子面积较小,老人也只能留在岛上。第二,留守老年村民只能自给自足的生产。由于交通不便,岛上连日常蔬菜供应都成问题,所以一部分相对年轻一点的老年村民开始自己种蔬菜,自己下海捕捞小海鲜。

老年村民无社保,生活质量低。留守老年村民生活仅靠政府“以奖代补”每月120元及子女给予的少数赡养费生活,而他们每月生活费用至少要450元,因此老人村民生活入不敷出、举步维艰。同时,老年村民缺乏医疗保障。在老年人疾病随着年龄不断增加的现实面前,村里没有医院,仅一名社区医生留守值班,只能解决村民的小病问题,加上老年人医药费较高,甚至超过生活费,这也导致岛上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

(二)村公共基础设施继续维持投入但费效比低

因为劳动力全部外出,岛上基础设施缺少修护,老化、毁坏严重;又因为岛上有老人和个别特困户居住,必要的基础设施不能缺少。所以近几年来,葫芦岛村并不因为岛上人烟稀少而减少基础设施改造和维护的支出。如2007年电网改造投入村级资金18万元,广播电视改造投入资金15万元;2008年,除了托老所扩建投入资金38万元外,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办公楼装修也投入资金28.3万元,为了给留在岛上的居民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当年还投资8万元用于改建两个生态公共厕所;2009年,岛上投入资金160万元用于整理160亩荒草地,为居民新增两套健身器材;2010年更是投入61.3万元用于沙塘建设,投入63万元用于生活污水治理、村道混凝土新浇、码头维修,投入5万元用于修复因地质灾害影响的村道,投入2.5万元用于四处危房维修,投入5万元用于山林绿化。

这些基础设施投入变成了沉没成本,费效比低。就是“小岛迁”工程不实施,就是居民不外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的资金也不过如此。这些资金的投入,从人文上说、从社会效益上说都是必需的,而且现实中只要没有实施整体迁移,这些基础设施的增添、维护都是必需的,也都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费效比低。

(三)老人养老方式的重构

渔村和一般农村一样,老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养老。但是葫芦岛村的情况是老人主要依靠自己,部分依靠托老所。葫芦社区2004年筹集资金率先在岛上办起了托老所,颐养年高病弱的孤寡老人,为全市的渔农村集体养老开启了典范,至今葫芦岛上的托老所还是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村级养老机构。低廉的近乎象征意义的收费、优质的服务,更有街道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令岛上老人争着想入住托老所。但由于东港街道经费有限,劳动力外出后村级经济更是捉襟见肘,托老所根本无法满足岛上老人的入住需求。虽然2008年东港街道和葫芦社区多方筹资50多万元扩建了托老所和老年活动中心,但也只能容纳51位部分70周岁以上老人入住。

六、关于离岛渔村变迁的简短结论

在国家发展的特定阶段下,作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场域——离岛渔村呈现出令人深思的变迁过程。从自然-环境-人复杂链接的动态变化看,此类渔村的社会变迁处在如下演进逻辑的支配之下。

(一)离岛渔村的空间衰败的逻辑:渔业-渔民-渔村正负反馈链

离岛渔村的生产、生活空间及社会连接高度依赖渔业,是自然资源依赖型乡村。离岛渔村一般交通不便,除了渔业资源几乎没有其他资源,如葫芦岛缺乏淡水,居民吃水主要靠雨水收集,缺乏平地,没有滩涂。

在整个渔村生命周期中,渔村的兴亡和渔业兴亡休戚与共。一旦离岛渔村依赖的渔业资源发生不可逆转的趋势,渔业—渔民—渔村内生的运转逻辑就会发生全局性变化,即“渔兴村兴、渔亡村亡”。

(二)学校是渔村生存的重要空间,撤并学校撤走了渔村的灵魂

学校是渔农村的灵魂,只要有学校存在就有生机和未来。学校是渔村主要的文教设施,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学校来投资教育,同时学校与所在社区之间亦能展开良性的文化、信息互动。在“小岛迁大岛建”公共政策的实施中,将离岛渔村小学撤并,导致地方政府与渔村、渔村与学校之间直接连接断裂,社区文化教育与传承被中断。撤并学校无疑对离岛渔村的空间衰败具有催化剂的作用。

(三)“小岛迁大岛建”政策加速了离岛渔村的衰败

一方面,“小岛迁大岛建”政策对于改善渔农村生活条件的意义与作用显而易见,另一方面,实施“小岛迁大岛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在捕捞业发展繁荣时,提前对离岛渔村进行政策规划,村民可能就不会将所有收入投入到本村的建房活动中,从而减少空间转向的成本,有效利用资源。同时,有些岛相对较大,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在“小岛迁”的实施过程中,因为学校和医院的停办而导致青壮劳动力加速出岛,岛上只剩下一些老年人,老龄化突出,加速了离岛渔村的衰败。

(四)离岛渔村的空间衰败是整个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结果

工业化、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的空间再塑造。从表面上看,离岛渔村的衰落源于“小岛迁”政策,其实离岛资源衰退是主因。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工作机会的集聚,在工业和城市的双重引力作用下,人、财、物和产业加速向城镇集中,离岛渔村人才、资金会越来越被城镇裹挟,那些交通不便、公共服务不完备渔村必然走向衰败。

(五)新产业吸引下年轻人的回归是离岛渔村再生的可能性

像葫芦岛这种近期无开发计划的离岛,一旦实现整体异地安置,那么小岛无疑成了“死岛”。如何让年轻人回归是离岛再生的关键。有年轻人存在,离岛渔村就不会真正衰败,但是如何吸引住、留得住年轻人,用什么样的产业让年轻人留得住,过上体面的生活,是离岛渔村再生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葫芦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岸线等自然资源。既是作业船停泊之地,又能作为旅游风景区,加上葫芦岛土地是社区集体所有,可以整体进行民宿休闲旅游规划,在综合考虑民宿旅游的外部成本、保留渔村的风貌、风情及收益前提下,能否创新出产品、服务及体验相结合的新产业,这是葫芦岛再生的重要途径。

[1]强乃社.空间转向及其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1(3):14-20.

[2]郝日虹.中国社会学的“空间转向”值得期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15.

[3]王建友,周一新.对小岛移民政策的分析与思考—以舟山“小岛迁,大岛建”政策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5):37-42.

On Spatial Turn and Social Change in Offshore Island Fishing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Huludao Village in Zhoushan

WANG Jianyou LIU Kui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Taking for example the offshore island fishing village,Huludao Village,Putuo District,Zhoushan,this paper gives a description of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is outlying island fishing villag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Utilizing its spatial turn as the entry point to make a study of the island's social changes,we observe its spatial turn in such aspects as production,livelihood,social communication,public services and organizations,and so on so forth,under the social changes,uncovering the process and the causes of the small offshore island fishing village from prosperity to the declining as well as the future expectations.

outlying island fishing village;spatial turn;reconstruction;influence

F304.6

A

1008-8318(2016)04-0042-06

2016-04-27

王建友(1970-),男,山东莒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三渔”问题;刘骙(1984-),男,浙江海洋大学2015级

猜你喜欢

大岛葫芦岛离岛
其它
你激励爱豆的样子, 像极了你的妈妈
关于发布《海南离岛免税店销售离岛免税商品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海南离岛免税店销售离岛免税商品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的解读
市长失踪的秘密
陈潭秋:第一个提到葫芦岛港的中共领导人
我们最好的时光
葫芦岛海边补网人
陈潭秋:第一个提到葫芦岛港的中共领导人
正面撞上大岛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