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探索
2016-11-14宋薇
宋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49-01
每个单元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何用好这些教材,为课改服务,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呢?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在此大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就应运而生了。
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本单元包括《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木兰从军》等课文。设计主题是“亲情、母爱”,通过课文中人物的故事,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父母的感激和报答之情。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要像孟郊、沉香和花木兰一样,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小养成尊重、孝敬父母的好品德。
在课前预习环节,我先提要求:
1.通读四篇文章,有不会的字拼拼音,有不懂的词语画下来查字词典解决。
2.给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
3.放声朗读四篇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4.想一想,每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三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最喜欢哪个人,为什么喜欢?
5.搜集三个人物的故事。
这些要求旨在让学生具体去感受本单元的主题,自己发现的,比老师教的印象更深,对学生学会学习更有帮助。对完成有困难的同学,检查时加以提示和指导。
接下来是分部教学,让学生对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加以体验,弄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了。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为学生以后写作文悄悄打下基础。
在教学《沉香救母二》《木兰从军》这两篇课文时,我发现课文中描写沉香学成之后,奔向华山去救母亲的过程写得特别详细,把他在路途中经历的一切艰难险阻全部写得清清楚楚。而在木兰的故事中,木兰入伍去前线的过程却写得很简略,只概括为一句话:“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一个单元中,一课详细一课简略,这种安排不就恰到好处了吗?这完全是留给教师的自创空间嘛。以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为依据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领略文意,补充内容,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于是学完课文后,我又带领学生回顾了本单元的内容,让他们畅谈三个人物的共同特点,和自己喜欢的人物。再说说自己打算以后对父母要怎样。引导他们回到单元整合层面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全局性把握,把主题潜移默化地根植于自己心中。
最后进行了“走近英雄”的拓展训练,先交流沉香、木兰两位英雄的动人故事,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木兰从军》中,木兰入伍去前线的过程,仿照沉香奔向华山的过程,把它补充得详细些,并在课后动笔写下来。
学生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中继承,在模仿中创新。虽然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求有点高了,但这是个新鲜的玩意儿,学生兴致勃勃,欣然接受了挑战。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学生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经过碰撞之后,有了比较理想的成果。最终通过口头叙述、补充,生成了下面一段话:
木兰准备妥当后,披上母亲给他做的战袍,骑上父亲给他买的战马,就和同伴们一起出发了。一路上,他们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渡过了多少条河流,饿了就从包里拿出干粮啃几口,渴了就喝点水壶里的凉水,只有到月上东山时才停下来宿营休息,补充水和干粮。一整天坐在马背上赶路,颠簸得腰酸背痛,屁股都磨起了泡,疼得不想再坐下去了。多么想停下来休息几天呀﹗可前线战事吃紧,边关的将士们急切地盼着援军早早到来呀。去晚了,恐怕国家就保不住了。所以他们一路马不停蹄,终于赶到了前线。
在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下,学生兴趣高涨,似乎欲罢不能,我又说:“既然这么难的内容你们都补充出来了,那么,让你们来概括沉香去华山救母的经过,就是小菜一碟啦。”(模仿《木兰从军》中,木兰去前线那句话的写法,把《沉香救母》中沉香去华山救母亲的过程概括一下,让它变得简洁精炼。)
同学们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中,不一会儿,结果出来了:沉香翻高山,跨深涧,吃野果,喝山泉,脚磨(血)泡,身划(血)痕,孝感天,获神斧,击对手,劈华山,救母亲。
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不可小瞧他们,让他们跳起来摘苹果也许对他们更有利。这种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但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