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分析
2016-11-14杨小锋
杨小锋
(商洛学院教务处,陕西商洛726000)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分析
杨小锋
(商洛学院教务处,陕西商洛726000)
通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需求分析,结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点,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共享能力及信息化教学压力等方面,分析了当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压力转化机制等提升策略,以此为高校推进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
信息化;教学压力;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多媒体教学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体、直观和生动,同时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从而更好的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然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化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不好的一面,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在《大学教师为何换上“PPT依赖症”》一文中,公布了一位高校学生给其的一封信,引人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句话“我们真想把学校多媒体教室砸了”;同年的9月25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题为《过分依赖PPT,课堂教学丢灵魂》,文章作者从黑板变白板、换汤不换药、学生昏昏欲睡、海量笔记演变成“猫鼠游戏”和“一刀切式考核”让PPT教学失去灵魂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教师过分依赖PPT产生的教学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多媒体覆盖率30.2%(2009年调查数据)以上的高校却特别明显,也是常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亲身经历的,可见,这些均表明了多媒体技术成为学生厌烦的对象,更不用谈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如何,因此,对该现象产生的归因分析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条件保障。
一、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需求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
作为信息化教育发展高速的高等学校队伍中的一员,以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1],无一例外,也已开始实施“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2]于教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校际之间协同育人[3],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一组能力[4],不局限于课堂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信息化教学知识内容的传授能力,而且要具备促进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策略的学生实现信息化学习的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拿来主义”的资源利用意识,而且应具备“共享主义”的资源开发制作能力;不仅要求有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授课的能力,而且应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能力,而且应具备信息化情境的创设能力,可见,对于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来说,如何利用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有效实现人才的培养从知识型、智能型和学术型向知识和应用结合型转变,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自身需求,《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5]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划分为“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发展”等五个部分,更进一步论证了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信息时代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促进学生真正学习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毋庸置疑,信息化教学成绩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肯定,然而,辉煌成绩的背后也不乏困惑的声音,作者以“信息化教学”和“有效性”进行主题,通过中国学术文献总库进行精确搜索,共有260篇从2006年起“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讨论成为研究的热点,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其中讨论最多的以“多媒体技术”居多,这也是多媒体技术是教师日常教学运用最多的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的原因,可以说,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等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使得整个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使教师的角色由“中心”变为“双主”,“表演者”变为“帮助者”,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由“满堂灌式”转变成了“主动探究式”,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和质量均得到了提高,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信息化教学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信息化教学质量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的“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不同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水平、技术偏好、审美习惯、教学风格、所处环境的差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资源的占有和选择不一样,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受教师自身影响很大[6]。这种技术也恰恰是教师应自身具备的,可见,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促进学生真正学习的需求。
二、现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或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软肋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工程[7],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的目标、条件、方法、评价等环节的系统规划,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到每堂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作为教学活动之一的微课教学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如:从2015年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比重占到了45分,特别对教学方法提出明确要求“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合理,正确选择使用各种富媒体,教学辅助效果好”和“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图片、动画、视频、HTML网页等多种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并要求参赛教师上传教学设计,然而,这与84.63%(佛山教育局的胡轶生于2014年对527名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教师老师调查)的教师有相同的认同,但教师实际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8]。作者以“高校信息化教学比赛(大赛)”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全国各省市都在通过信息化教学比赛平台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从比赛方案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正确运用信息化教学新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已成为教师比赛的核心内容。可见,不管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指南,对于教学要素多于传统教学活动来说,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已成为“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的最佳整合途径,可是,从辩证的角度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视度也表现了日常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短板问题,即信息化教学设计仍不够科学、合理和完整。
(二)信息化教学压力或成制约信息化教学深入的隐形制约因素
200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有94.6%的高校教师感到有工作压力,其中更有35.6%的高校教师表示压力很大[9],2012年5月24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以“‘压力山大’教师如何不被压垮”的文章提出教师日常要面临“批改大量作业;备课、写教案、做课件;出试卷、改试卷、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10]”等多项事宜,工作压力较大。随着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已成为决定教育信息化能否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参与者,集中了学术界更多的目光,作者通过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仅以“高校信息化教学及问题”为题进行全文检索,剔除无效篇,从2002年起,共有341篇文献围绕“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及管理”等论述了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通过对文献内容分析发现,“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有待转变、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不高”等问题成为信息化教学存在问题的首条问题,且文献达到102篇,占到总篇数的29.9%,可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低”等问题是依然真实存在的;从哲学辩证角度,作者以“信息化与焦虑、信息化教学焦虑及相关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等”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检索,剔除无效文献,文献篇数为15篇,从2005年起,“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11]、高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焦虑及应对策略[12]、教师的计算机焦虑及其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影响[13]”也已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范畴,这也说明了:教师信息化焦虑已成为困扰信息化教学效果提升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焦虑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浙江大学的宋晓晓认为“工作压力是外在工作情节与个人期待产生的认知差距,是一个过程[14]”,泰山学院王春玲认为“高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焦虑是指由于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对高校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的情境性心理压力[12]”可见,焦虑是面对压力时产生的典型心理现象[15],即教师信息化焦虑是教师面对信息化环境产生的压力时的心理现象,然而,随着以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这种压力在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是隐形存在的,是不通过外在行为表现的,这种压力的持续累计会导致教师的焦虑,所以,应更多注重和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压力,这种压力包括教师面临信息化教学设计压力和信息化教学技术压力,也是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否开展和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力或成信息化教学持久的基本保障
网络教学资源针对教师来说主要有网络多媒体课件、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和视频课程资源库、课件资源库、试题库、媒体素材库、网络课程库和数字图书馆,优质的网络多媒体课件资源网、资源库和视频课程资源种类和数量在网络资源中占有很大比例,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大学公开课程视频网等,截止2016年2月,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爱课程”网新增注册用户近1.4万人、平台在授课程44门,新增素材2331条,已有64所高校与“爱课程”网合作建设MOOC,各类高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发布“慕课”560门次,83所高校使用“爱课程”网在线课程中心云平台服务,全国选课总人次已逾853万[16]。通过对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http://resource.jingpinke.com/)访问与统计,截止2016年3月28日,平台已累计发布资源921725件(条),如图1所示,其中以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数量为最多,加之各高校均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如校本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网和微课资源网等,网络资源可谓是数量多、种类丰富和针对性强,然而,“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的声音在丰富网络资源环境中时常响起,“教师在丰富的资源海洋中却仍受着资源‘饥渴’”的现象频频出现,作者以“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为主题进行走访发现,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主要是适合于教师教学的信息化资源(适合本校校情、学情的)过少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不高,可见,要求教师开发和制作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信息化资源成为解决资源匮乏问题的办法之一;无独有偶,教育技术AECT94’(2005’)定义和《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明确提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和评价的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见,要保证资源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教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作为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系统要具备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教师不仅要扮演资源的“拿来主义者”角色,更多的扮演着资源“设计者、开发者和共享者”的角色,才能有效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源源不断,作者将此该角色所具备的能力称为“资源共享能力”成为教师西北师范大学王卫军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概括为: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17],作为一组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力也应成为该能力中的一种,因此,教师信息化资源共享能力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保障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图1 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平台发布资源情况
(四)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感或成信息化教学效果提高的条件保障
“中老年教师过分的摒弃多媒体教学,青年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是当代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阶段现象,也是信息化教学快速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更新的外在表现,摈弃青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依赖性不论,作者通过对所在省份的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走访发现:中老年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观念(思想)上是接受的,但是心理上是惧怕的,效果上是持怀疑态度的,从而导致了中老年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产生“摈弃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老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自信度较低,即中老年教师对自己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自信度较低或自信缺失;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喆对广东省三所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进行了调查发现:在信息技术素养效能感上,其教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龄1~5年的教师和5年以上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评价效能感的教龄差异都体现在教龄1~5年、6~15年和15年以上三者之间;教龄1~5和6~15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施效能感都明显高于教龄15年以上的教师[18]。而教学效能感的强烈与否影响着信息化教学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也是中老年教师能否继续接受和利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条件保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其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并进一步阐述了其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和影响活动时的情绪。无独有偶,中老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低主要表现在:老中年教师首次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失败后,不仅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果产生质疑,更多的是将失败原因归结为自己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掌握、不熟练、不适应等,甚至一次失败成为他们继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的永久壁垒;实际中,不难发现,“中老年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更多的探究了中老年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的外在表现,忽略了对其内在心理自信的探讨,过多的将信息素养不高归结于教师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更多的要求从国家、学校层面更新教师观念和加大教师培训,一味的追求技术培训,但是,这种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国家、学校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更多的依靠教师自身,应先树立中老年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信心,然后不断的帮助其巩固和深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方法或技巧等。可见,作为教学主要因素的教师信息化教学,重新认识和注重中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感是信息化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保障。
三、提升策略
(一)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压力有效转化机制
近年来,大部分学校逐渐通过建立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如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探究性、协作性或合作式教学,在评职、评优及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如近年来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以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设备使用为主题的培训等)、搭建信息化展示平台(如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及区域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等)来督促及帮助教师快速转变角色及融入到信息化教学中,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工作量大、投入多,但也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在令人兴奋之余,信息化教学压力却是信息化教学开展过程中不容忽视且真实的隐形存在,如上所述,这种压力已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产生了影响;作为更多高校,立足以人为本,逐步在探索本校教师工作压力转化机制(如大部分高校通过出台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均提出了“以人为本,营造教师成长成才的和谐氛围”的建设理念和要求),以此来调节和转化教师工作压力,所以,作为工作压力的一种,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压力转化机制也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之一,作者参考了工作压力调节相关研究文献后,提出应构建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以老青互帮互带为原则及以分类培养为师资队伍建设方法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化机制,其中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主要是指既要提升教师的有形技术能力(如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又要提升教师的无形技术能力(主要是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老青互帮户带为原则是指中老年教师将其拥有的优秀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给青年教师,辅助其练好教学基本功,而青年教师则应将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教与老中年教师,为其教学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这种互帮带不仅克服了中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的尴尬,又做到了教学工作的“互赢”,让中老年教师真正的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分类培养,作为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工作,在对教师的培养上,也应坚持分类培养,如学校应采取信息技术水平层次分类培训,按信息技术水平相对高、低进行阶段培训,按基础、中级及高级等层次进行培训,按有形技术与无形技术进行分类培训,从而有效发挥中老青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作用,让其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及价值。除此之外,相应的激励政策、科学的评价政策也是该机制能否有效的支撑。
(二)搭建教师交互交流和资源共享为一体的互助学习平台
随着学校对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与提升的重视,教师发展中心已成为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的主阵地,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伴随信息化教育的深入,更多的高校将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界定为:以提升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和教学状态监测体系,积极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质量评价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推广及运用,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作者通过浏览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网站发现,“教学资源”“教师咨询”或“教学论坛”是每个网站导航栏的主要栏目,可见,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交流平台搭建已备受更多的学校关注,进一步说明两者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中的地位。然而,不难发现,在教学资源栏目中,各类比赛视频、精品课程网站、在线学习平台等成为主要内容;在教师咨询或交流论坛中,信息的数量是屈指可数的,更多的论坛或咨询平台成为服务于部门工作的平台,功能较为单一,而辅助教师间的交流平台少之甚少,各高校都建立了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题论坛,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不可或缺的线上管理平台,同样,作为教学主要因素的教师,其教学经验、思想、方法和建议等的交流不仅可促进知识的交流,同时能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会促进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高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赵亚军),因此,建立一个为教师交流服务的平台成为辅助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必须;在“浩瀚海洋”似的教学资源环境中,如何让教学资源本土化、校情化成为资源能否被充分利用的条件,其实,这种本土化或校情化的做法主要有各学校建立自己学校的教学课件网(主要提供的是本校教师的教学课件,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微课资源网和微课教学资源网(主要为本校教师摄制的视频课、课件及教学设计等),逐步构建起能够体现本校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资源共享平台,这种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不仅成为教师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也是教学技能相长的平台,更是信息化教学能否开展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持久的条件。
(三)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机制
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1976;Berman,1977)认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可见,培养或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条件之一,国内各学者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如赣南师范学院刘小珍提出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有助于其调节自我,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19],泰山学院的杨芃从微观的角度提出实施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学监控能力,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20],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王晓红提出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反馈系统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以此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21],这些策略的提出为各高校培养和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对于系统性的双边教学活动而言,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提升应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和系统的工作,除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外,更多的应建立基于学校的长效提升机制,该机制应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组织、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制度方面,应更多建立吸收教师意见的制度,如教师队伍职业规划等,让教师在职业上得到认可,成为学校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份子;组织与管理方面,应更多营造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教师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评价方面,应建立公平的、激励性的、完善的和分层次的评价体系,如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利用评价,老教师可以稍微降低标准、新教师提高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老教师要高目标、新教师低目标,让不同年龄段教师在教学初期能感受到成功。
总之,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校本资源,对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角色进行不断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从而使人才的培养从知识型、智能型和学术型向知识和应用结合型转变,对于作为信息化教学主体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工作势必也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伴随其发展的保障机制是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牛金成.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质属性[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15):109-112.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 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3]张大良.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13.
[4]张有录.信息化教学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5]马宁,陈庚,刘俊生,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12):3-9.
[6]荣标.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及其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7):40-45.
[7]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4.
[8]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9]冒容,贺晓星,穆荣华,等.高校教师精神压力问题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7(7):31-36.
[10]杜悦.“压力山大”教师如何不被压垮[N].中国教育报,2012-05-24.
[11]刘成新,邹建梅.教师信息化焦虑问题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5):42-46.
[12]王春玲.高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焦虑及应对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65-68.
[13]益杰,王昌海,董奇.教师的计算机焦虑及其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6(6):23-26.
[14]宗晓晓.高校教师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5]金一波,陈光旭.社会支持对高校教师压力与焦虑的调节[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12-15.
[16]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6年2月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EB/OL].http://www.edu.cn/xxh/focus/rd_xin_wen/201603/ t20160316_1376533.shtml.
[17]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18]刘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基于广东省三所高校的调查[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综合),2015(6):52-57.
[19]刘小珍.论自主学习与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1):31-32.
[20]杨芃.高校音乐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4):100-102.
[21]王晓红.试论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提高策略[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6-39.
(责任编辑:刘小燕)
A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YANG Xiao-feng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cap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problems are analyz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capability of contemporary teachers by informational teachingdesign ability,information-sharing capability and information-based capability,and strategies of transfer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stress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proofs for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bas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teaching stress;teaching ability
G431
A
1674-0033(2016)03-0056-06
10.13440/j.slxy.1674-0033.2016.03.011
2016-03-05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SGH13398);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BZ62)
杨小锋,男,陕西宝鸡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