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思维:从“碎片”到“系统”的通道——数字化时代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016-11-14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天贞
■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于天贞
连通思维:从“碎片”到“系统”的通道——数字化时代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于天贞
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一波高于一波,各行各业都在搞微课,知识大爆炸,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网络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注意力分散、“好像学到了很多,但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学会”。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很严峻的课题: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应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
一、什么是连通思维
传统社会,知识由教师和官方垄断,知识获取不易;当下,数字化时代,只要你能连接网络,知识遍地都是。知识获取途径的改变,意味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我们的思维也要跟着改变。
关联主义的倡导者George Siemens认为,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对学习的需求,必须拓展和创新原有的学习理论。所谓学习,就是形成网络,就是在相关的节点间建立有效的连接,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由此,我们认为连通思维就是在获取知识碎片的基础上以知识节点为中心建立知识路径的过程。具体而言,碎片化知识是连通思维的基础,知识节点是人脑与外源建立连接的媒介,路径是碎片化知识与知识节点建立联系的关键,构建知识网络是连通思维的结果。
连通思维会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学术用语,碎片化知识、知识节点、路径(连接)等。我们以图1为例来解释这些关键词。
图1 :连通思维
碎片化知识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微信、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接收到的非常多的不完整、不深刻、散落的信息。图1中三级目录(乃至四级五级目录)的信息可称之为碎片化知识。
知识节点是人脑与外界信息建立连接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我们可以连接更多的碎片化知识,并把这些碎片化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图1中的二级目录可称之为知识节点。
路径是通过知识节点寻找信息源(碎片化知识)的过程,也指将碎片化知识与知识节点建立联系的过程。图1中的虚线可称之为路径。
(注:由于连通思维的很多学术用语比较深奥难懂,上述内容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进行阐释,不是十分严谨。)
二、为什么要连通思维
(一)时代背景: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
这是一个拥有众多名号的年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学习时代、学习型社会、碎片化时代,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处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时代,知识大爆炸,传统的思维方式已不能应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学习者亟需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帮助其从容应对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自我更新的严峻挑战。
(二)知识碎片化速度不断加剧。
1.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学习时间的碎片化,造成接收知识的碎片化。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生活的间隙获取信息,如吃饭、等车、排队、入厕时用手机上浏览网页等等,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接收知识的碎片化。
2.网络媒体推送的信息呈现“小、短、碎”的特点。据调查显示,超过10页(手机页面)的信息点击量明显降低,人们喜欢阅读“小而精”的图文信息,很多网络自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这一需求,在上下班期间推送大量的短文。信息源“小、短、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信息的碎片化。
3.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传媒的兴起,使得学习者接收信息的便捷性大大提升。智能手机的普及,通畅的4G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与分享网络知识,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到处充斥着各种信息,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碎片化知识的传播。
(三)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危害。
即时接收信息,能够开拓我们的眼界,拓展我们的知识体系,但是长期接受碎片信息也存在一定的危害。
1.“好像学到了很多,但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学会”,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由于知识之间的联系被中断,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在需要被调用时而无法提取。
2.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认知方面容易产生片面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将弱化你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3.碎片化信息的即时性和海量性,增加大脑的认知负荷和选择难度。在海量信息面前,很多人无所适从,导致被动接受、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来不及对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重构,进而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等不良表现。
三、如何连通思维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为避免碎片化知识带来的危害,合理利用接收到的信息,我们必须要学会连通思维,主动寻求、整合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连通思维的模式与步骤。
1.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找信息”。首先从接受信息的态度上进行转变,主动寻找与自己兴趣爱好或者职业相关的信息。主动寻找信息,有以下三点好处:第一,精准定位,能够筛选掉很多无关的信息;第二,切合自身需求,满足自身需要;第三,便于保存寻找信息的路径,下次能够很快找到该信息。关于如何主动寻找信息,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第一,使用各种订阅,订阅或关注相关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博客;第二,收藏相关主题的专业论坛或网站;第三,善用搜索引擎,找准关键词;第四,阅读学术期刊,了解研究前沿。
图2 寻找信息的路径
2.从“储存知识”转变为“寻找路径”。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知道更多”的能力比“目前知道多少”更为重要;“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转变“人脑是知识的容器”的观念,把思维方式转变为“人脑是路径连接的集合,是知识创新的场所”。“知道更多”的能力和“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指的是信息搜集能力(寻找路径),这是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维护和保存信息路径,在此提供一点小技巧:充分利用浏览器、微信和QQ的收藏功能,将看到的有用信息及时收藏。
3.建立知识节点,以知识节点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建立节点体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职业类别,选定中心主题作为一级节点,然后根据一级节点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进行发散思维,建立节点体系。笔者是一位微课爱好者,以微课为主题建立了一个三级节点体系,如下:
图3 微课主题三级节点体系
4.将碎片化信息纳入知识节点,建立碎片化信息与节点之间的联系。散落的信息碎片,缺少与其它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的大脑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越会被挤压到记忆的底部,逐渐被我们遗忘。所以,我们要把碎片化的信息与知识节点联系起来,形式知识网。如下图4,以微课制作素材为例,将碎片化信息分门别类纳入到对应的知识节点。
图4 微课制作素材“信息-节点”路径图
5.打通知识节点,建构知识体系。知识都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若要灵活运用已搜集到的信息,还需打通知识节点,建立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重构碎片化信息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如下图5,以微课为主题而建构的知识体系。
图5 微课知识体系
(二)知识的连通。
1.跨学科的思维。世界本来就是综合的,只是由于人类认知的低下,才将知识分门别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单靠一门学科知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春运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地理、经济学、社会学等,要综合考虑才能解决或者缓解。所以我们在阅读信息时,也要逐步养成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习惯,推倒学科知识之间的围墙,将割裂的学科知识还原到知识网络体系之中。
2.跨学科的资源。纵观国内微课资源,大多数还是基于课程大纲的单学科微视频,每节微课只讲述单个学科的某一知识点,长此以往,只会培养出以应试为导向的单一思维能力的学生。所以笔者倡导在课程设计环节融入连通思维的考量,开发基于学生兴趣的、以项目设计或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跨学科课程,在信息源头提高知识的融合度与关联性,以跨学科的资源促进跨学科的思维,培养连通思维能力。
(三)思维的可视化。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从思考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记忆,也就是个人数据库。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将思路可视化,整理混乱的思维,运用到学习中,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激发联想与创意,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通过以上图1、2、3、4、5,想必你已经有了直观感受。
四、结语
连通思维是数字化时代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注重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记忆;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而非知识的堆积;注重知识网络的重构,而非散落信息的过眼云烟;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而非单一学科知识的割裂;注重知识的实际效用,而非为学而学。连通思维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遇到问题从问“度娘”开始……然后就开始各种“连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