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机制建设助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2016-11-14涞水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金龙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研训轮岗教师队伍

■ 涞水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金龙

以机制建设助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 涞水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金龙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认为,应从机制建设入手,破除固有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素质整体,努力打造基层教育的“人才航母”。

建立补充长效机制:三个学段同步,找准源头引“活水”

教育是人类传播文明和知识、培养年青一代的根本途径。因此是否能够真正成功办教育,其首要条件是必须要有一支素质硬、责任强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随着师范毕业生不包分配的政策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师补充力度存在差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补充困难重重,出现了教师断层、年龄老化、专任教师短缺、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把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作为加快发展的源头并形成新的常态,进而盘活现有优秀师资资源,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活水之源。

县域教师补充,要坚持着眼长远、兼顾整体的导向,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职中)三个学段同步实施优秀人才的引进。义务教育阶段,抓好用好特岗教师计划,在科学合理安排学科和岗位结构的基础上,申请名额向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等紧缺学科倾斜,招聘岗位向农村边远学校倾斜。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强化专业、弱化学历”的原则,降低幼儿教师招录门槛,拓宽幼儿师资补充渠道,特别是优化招考结构,适当扩大男教师的招录比例。同时,通过“培、转、聘”等形式为新建幼儿园补充幼儿教师。高中(职中)教育阶段,面向全国重点综合性高校和重点师范院校,直选符合学校需求的技能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和紧缺教师。

通过这些举措,以量变激发质变,弥补机制单一、个性化不足的缺陷,能有效满足教育发展特色化、个性化对人才的需求。

创新交流轮岗机制:三个层面共进,“保峰填谷”求共赢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优扶差“保峰填谷”非常必要。在学校建设基本完成、校校之间的硬件水平大致相当的今天,为何推行就近入学阻力依然很大,择校热度不减?其主因在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还存在差距,而其中最大的差距仍是师资。大力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消除差距,补齐短板,优化师资,共享资源,进而实现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把握方向,大力度实施。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常态化。首先要进一步落实全员支教制度,每年按比例从城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选派教师到农村及边远学校支教;同时实施定期交流制度,对校长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职任教规定年限,到期必须交流;再次加大交流比例,特别是提高骨干教师交流比例;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制定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优惠政策,拉开教师生活补贴差距,提升农村教师的满足感。

瞄准薄弱,全方位推进。把教师流动作为提升薄弱校师资力量的关键,探索流动层次、流动范围、流动类型和流动方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共赢”。要重点推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乡镇中心校与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要打破学校界限,实施走教制度。实行“顶岗”交流,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薄弱校支教的同时,选派薄弱学校教师到县城学校进行“顶岗”交流。要加快轮岗步伐,选择与城区距离接近的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在同学科互换教师,为期不少于3年。

立足实际,多角度出新。教师交流轮岗,不能搞“一刀切”,要依据地域特点、经济发展、人员状况等要素,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力求科学合理。比如涞水县,山区、丘陵、平原分明,地势狭长,东南到西北长百余公里,西北部深山区农村教师多年来分配难,留住更难。我们推陈出新,结合教师补充,依据地貌特征,确定了“三个平台”逐级流动模式(新教师先到山区任教,再经丘陵、平原顺序流动,且在每个平台任教必须达到三年以上;对工作业绩突出,山区工作5年以上的,可以打破原有模式,直接到平原任教),突破了交流轮岗的人事制度障碍,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机制引领作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制定长远规划,构建交流轮岗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和物质保障体系。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督导,积极总结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切实增进广大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交流制度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完善素质提升机制:三个环节衔接,“汲取营养”快提升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要教会学生更多知识,自己必须知识渊博。加强知识积累,提升专业素质,做好培训是关键。要紧紧抓住注重培训实效这个根本,实施“广覆盖、分层次、多形式、成系列”的培训形式,构建“县校联动、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地生根”,打造一道立体的专业教师队伍保障体系。

做实校本培训,夯实基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自我造血功能的提高。要把基层学校作为基础,推广“草根式”校本研训,各学校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立课题,灵活开展研训活动,打造特色化、专题化校本研训。探索建立网格研训制度,把全县各学校按区位、规模划分成研训基地,通过分学科教研和集中展示活动推进教学水平提升。

依托项目提升,跟踪问效。围绕国培、省培项目,选拔各科优秀教师接受国家级名师指导。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学科名师”培养行动,促进“名师工作室”深度建设。“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完善评估制度,对受训教师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程度进行评价,同时加强追踪评估,把握教师受训前后行为层面的改变状况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情况。

集训送教结合,覆盖全员。完善县域内讲课专家的遴选、评价、管理机制,培养和充实一线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组成本土的“专家”团队,开展集中培训和送教下乡活动。实施全员远程培训制度,最大限度发挥远程教育的辐射作用。同时,创新培训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教师等多种因素,注重不同层面教师的差异,实施分层研训。

猜你喜欢

研训轮岗教师队伍
公立医院“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析与完善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乡村教师轮岗交流缘何如此难?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