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2016-11-12

地理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原理要素思维能力

李 妍

(汕头市第二中学, 广东 汕头 515021)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李 妍

(汕头市第二中学, 广东 汕头 515021)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教材中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容一般属同一章节,在内容篇幅的安排上差异性占得比较多,整体性相对比较少。所以习惯上,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和各类考查中,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差异性,而忽略了整体性。但实际上如果认真审视高考题就会发现很多试题考查点是落脚在整体性原理上。重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容和学科地位

1.“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容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一定影响。从其内容上,可以看到“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有全局观。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学科地位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必修1》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讲自然地理环境中四大圈层的特点、基本规律和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必修2》是人文地理内容,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是贯穿地理学科的主线。而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发展,则要求人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正是《必修3》区域地理的主体内容——把《必修1》和《必修2》的基本理论,放到一个具体的区域中去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容是《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各圈层、各要素学习之后的最后章节,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是自然环境形成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原理。对于《必修2》的人地关系和《必修3》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形成全局观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原理。

二、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较强的因果推理和发散思维能力。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就是在大气、地形、洋流等要素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时,又往往是“一因多果”,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可能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如分析破坏森林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引导学生从气候、水文等五大要素进行分析,建立思维模型。

“整体性”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很好载体。它可以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章可循”,帮助学生解决许多地理问题。“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比如说,在试题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设问,要求学生分析“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弄清楚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最基本的要素组成,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条件,评价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只有领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地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几乎都是人类在进行区域性活动时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结果。

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决不能再重蹈覆辙,应该具备全局观、整体观和辩证观,在区域开发和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使得学生们具备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训练和强化用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性原理在地理学习中的运用

1.在地理成因的探究中运用整体性原理

地理成因是反映地理现象的因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地理知识。大多数地理现象的形成,都是诸多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多为“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在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向,致使分析不全面,影响了最后的得分。

例如,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第40题“(3)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这道题满分6分,最后全省平均得分2.58分,得分率为43%。而这道题的失分主要在于学生没有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所导致。其实认真分析题目的设问,可以知道这道小题考察的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那么就可以得到以下思维过程(见图1),最终整理出本小题答案:“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第④点2分;其余三点答对任两点得4分;满分6分)。

图1

2.在地理过程的分析中运用整体性原理

地理过程往往不是单一要素的演化过程,而是地理环境整体性演化发展的缩影。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分析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预测和判断其发展变化的结果和影响。

例如,2015年全国卷Ι文综第43题【自然灾害与防治】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本小题考查的是水患形成的自然原因,可以从降水、地形、水系特征、风暴潮等要素来组织答案(见图2),最终得到本小题正确答案:“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4分)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2分)降水量大且集中。(2分)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2分)”

图2

3.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运用整体性思想

新课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是,指导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并根据各区域特征,在区域开发和发展中,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求获得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特征由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体、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形态特征、动态与分布特征,还有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地球上的主要社会经济系统(人口、聚落、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的特征。如经济地理方面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资源循环方式、国际分工、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的特征。

以南极地区为例,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极地活动(见图3)。

图3

4.分析推导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比以前强得多。在地理环境中所进行的开发活动,特别是大型工程的建设,如《必修3》中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它们可能对哪些方面造成影响,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趋利避害,这需要综合评估论证各方面的得失利弊后做出最终决策。而学生分析类似问题的时候要么不全面,要么就是考虑不周,有些甚至束手无策。例如,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引导学生顺着以下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见图4)。

图4

猜你喜欢

原理要素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培养思维能力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