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东南地区炎帝古庙调查记

2016-11-12姚佳昌

大众考古 2016年4期
关键词:羊头炎帝庙宇

文 图/姚佳昌

晋东南地区炎帝古庙调查记

文 图/姚佳昌

炎帝作为华夏始祖, 在史学界及民间, 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但也有一些问题至今存疑, 如炎帝神农氏究竟起源于何处?其迁徙情况、主要栖息地与农耕文明的初创又在哪里?山西晋东南羊头山周边地区究竟与炎帝的关系怎样?这里是否曾为炎帝故里, 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曙光?我们一行人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了对晋东南地区炎帝古庙的调查。

长子县色头村炎帝庙

山西省晋东南地区主要指今长治、晋城两市所辖县区,古称“上党”,朱子编……《 二程外书》卷十: “天下独高处, 无如河东上党者, 言上与天为党也”。考古发掘显示, 这里出土的石器、石斧、陶片、骨针等均为新石器时代物证, 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开始有原始人类聚集生息, 是一块气候温和、植被茂盛的生态带。这一地区民间保留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如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称晋东南地区为中国神话之乡,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晋东南地区不仅是神话之乡,更是古建筑宝库,现存元代以前古建筑占到了全国总量的一半,明清建筑更是多如繁星。这些建筑包括了众多的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与民间信仰和传说有关的各类祭祀场所,如炎帝庙、灵湫庙(祭祀精卫)、三嵕庙(祭祀后羿)、娲皇庙(祭祀女娲)、玉皇庙、关帝庙、二仙庙等。

为进一步了解晋东南地区炎帝祭祀遗存的分布及现存状况。2015年9月中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实地调查工作。

调查伊始,我们首先进行资料的收集。有关炎帝在这一地区的传说以及炎帝庙的分布情况,当地文化学者有深入的研究,我们请教他们并参考相关书籍和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仔细搜集有关炎帝庙遗存的分布地点,分县、乡镇、村三级,制表列出将要考察的炎帝古庙等遗存,并附上主要的遗存状况、年代以及内涵等。

通过收集资料,我们发现炎帝庙等各类炎帝遗存主要集中分布在以高平羊头山和长治百谷山为两个圆心的周边地区,包括高平、长子、长治县、长治市城区、长治市郊区、壶关县、陵川县及泽州县等县区。我们一一在地图上寻点定位,规划好初步的考察路线,采取“先密集后零散”的策略,即先进行分布密集地点的调查,剩下的零散分布地点再“各个击破”。于是,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高平。

羊头山北魏造像塔

永录1号尸骨坑

炎帝与黄帝,并称为华夏始祖。文献记载有炎帝教农耕、尝百草、作琴瑟等事迹。《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氏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世本·氏姓篇》“炎帝,姜姓,炎帝神农氏”;《管子·形势解》“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世本·作篇》“神农和药济人”、“神农作琴”、“神农作瑟”;宋代罗泌著《路史》记载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之麻桑,以为布帛,相土停居,令人知所趋避……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制雅琴,度瑶瑟”等。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各地借用文献中的记载并结合当地相关的传说风俗及人文古迹等,引发了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湖南会同、河南商丘、山西高平等五省六地“争炎帝”之局面。而晋东南地区特别是高平,因其深厚的炎帝信仰和独特的地理区位,其境内保留了大量的炎帝庙等建筑遗存,成为了这些地区中的特别之地。

高平羊头山下——炎帝庙的集中之地

刚进入高平市界,“羊头山景区”、“炎帝陵”和“长平之战”的指示牌使我们在脑中回想古代这里所发生的种种。后魏《风土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长平之战也发生于此,1995年在这里曾发现古长平之战遗迹永录1号尸骨坑。

高平市神农镇,坐落在羊头山之南,这里的炎帝庙分布最为密集。在羊头山南麓有修葺一新的神农庙,半山腰上仍有传说以及文献中所记载的炎帝得嘉禾于此的五谷畦以及神农泉等。在羊头山西顶有神农城和炎帝高庙,炎帝高庙现正在复建,我们仍然可以从残留的柱础看出唐宋时期的风格。在羊头山东顶,残留有北魏至唐时期的石刻造像以及石塔等数处。在一处石刻造像塔的下部可以清晰看出独特的羊头状的趺坐,实属罕见,羊头山也因此而得名。这是研究古代佛教及炎帝部落姜姓尚羊传说的重要实物,似乎正在诉说着那个年代人们的信仰与风俗。

站立在羊头山顶,眺望山下万顷良田,就是这片土地,培植出了厚重难忘的历史——远古的神农尝百草、战国长平之战、北魏佛教石窟造像,明清炎帝庙宇以及万里茶路的“长平驿”等等,历史不仅上演了安居乐业、平静祥和,还有尔虞我诈、刀光剑影,《长平箭头歌》、《吊长平》等诗赋,就是文人墨客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流露。

在羊头山周围,我们按着原定的考察路线行进,对每一处炎帝庙建筑进行外景、内景、斗拱细节、柱础、木雕、梁架以及破损状况等方面的拍摄记录,登记遗存的碑刻及题记。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炎帝庙一般都由当地的文保员或主持祭祀的婆婆看管,因此他们便成为了基层文物的守护者,听他们讲本村人如何竭力募集资金维修炎帝庙,深受感动。炎帝庙一般位于村子中心,每一处庙宇,都承载着人们太多的记忆。特别是午后时分,当我们走近一座炎帝庙,庙门外广场上或是村民们晒着太阳在无忧的闲谈,或是摊晾刚刚秋收的谷子。进入庙内,有的将东西厢房辟为老年人活动中心,这也算是对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了。

高平中庙村的炎帝中庙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特之处是无梁殿(太子殿)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四角翘起。所谓无梁殿即殿内不设梁栿,殿内施八角形藻井,中悬垂莲柱,甚是精妙。这一元代小殿,造型奇特,可谓是海内孤例。

在故关村炎帝行宫,我们在拍摄斗栱、阑额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西游记、八仙过海的木雕图像,这些神话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十分形象生动,不禁感叹古人在纯朴信仰之上的绝超技术的表现。

中庙村炎帝中庙无梁殿藻井

双井村炎帝庙前晾晒谷子

长子发鸠山中——女娃祠与灵湫庙

调查完高平境内炎帝遗存之后,我们前往长子县。长子是一座千年古县,传说因尧封长子丹朱于此而得名。境内主要流传有精卫填海的传说,故这里的炎帝遗存与炎帝少女——精卫(女娃)联系最为密切。

长子境内的发鸠山在神话传说中即精卫衔木石填海的发生地。《山海经》记载:“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海。”发鸠山作为国家林场,上山道路虽为土路,开车仍可盘桓而上。但一个接一个的之字形弯道,使看起来直线距离很近的山路,足足花了有近一个小时。登上主峰老方山,我们不禁有“一览众山小”之情境,秋高气爽、临风而立,调查的辛劳与疲惫顿觉消失到九霄云外。山顶之上至今仍遗留有传说中的女娃祠、女娃墓等民间祭祀场所,工人师傅们正在加以维修,原来坍塌的石祠正恢复往日的英姿。

在发鸠山东麓的房头村,有一处灵湫古庙,是北宋政和元年(1111)为纪念炎帝三女赫濯于浊漳河源头而创修。从碑刻记载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屡有修建。这里不但是一处祭祀炎帝三女的神庙建筑,同时是漳河支流浊漳南源之所在,《水经》所谓“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是也。然而浊漳源头虽加以砌池保护,灵湫古庙却已坍塌得不成模样。山门、戏楼、妆楼在去年夏天的暴雨中无一幸免,本来坚固的砖包土坯建筑在屹立百年之后却轰然倒塌,只是挂起了“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条幅,村里也只剩下了些年长的老人与猫狗为伴,不禁感受到偏远乡村的空壳化以及乡村古建保护的境况之令人担忧。

房头村灵湫庙

浊漳南源位于发鸠山东麓鹿谷之中,源头古有“四星池”,池畔有祠。北宋政和元年夏天天旱无雨,于是四方百姓皆到发鸠山浊漳源头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这年宋徽宗赵佶不知听谁禀报了此事,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灵漱庙发展到明清时代,周围建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南天门、八角琉璃井等建筑,庙宇规模宏大,建制完备,纪念女娃精卫的原址仍存。正殿前原有木刻对联一副,内容为:“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出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万顷田。”这座敕封灵湫庙虽然早已倾圯残破,但古迹遗址则尚有规模。据当地老者回忆,庙中原来确曾供奉女娃母女三人金身塑像,然而今天均荡然无存。

古庙的命运——保护与荒置

紧邻长子的长治县,零散分布着几处炎帝庙遗存,我们调查完之后便直接前往了下一个炎帝庙集中分布的地区——长治市百谷山周围。这里是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远远的一座高达39米的炎帝塑像立即映入我们的眼帘,炎帝手捧谷穗,似乎在祈祷着风调雨顺,神圣地守护着一方黎民百姓。我们分别考察了炎帝文化陈列馆以及周围的滴谷寺、百寒泉、神农井,这里已经将炎帝文化同旅游开发相结合,因此这些遗存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百谷山周围的长治城区、郊区的几处炎帝庙遗存之间交通便利,调查方便,且保存较完整,多得以维修保护。

路旁庙宇柱础被盗

故关村炎帝行宫“西游记”故事木雕

神庙内戏台的布置,便是人神共娱的见证

其余剩下的就是一些偏远地区的零散分布点了,包括壶关县、泽州县以及陵川县的数处。炎帝庙所在的这些村落主要位于太行山区,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且多为山路,好在现在村村通了水泥路,使得蜿蜒山路得以平平展开,从而为调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到一个村庄,老乡们都热情地引导我们前往目的地,我们跟着老乡踏入毫无遮掩的庙门,拨开院落中的野生草木荆棘,一不小心还会撞上蜘蛛网。老乡叹着气,叙述着这里的过往,对于这样的现状他们也有心无力。壶关县的数处炎帝庙皆处于荒置状态,庙门敞开、殿宇坍塌、荒草丛生。在考察这些炎帝庙遗存的过程中,我们不时可以发现村中路边的古民居以及一些其他古庙宇,特别是在经过陵川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时,路旁一处精致的庙宇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下车细看,那精美的木雕,中轴线上对称的东西看楼及正殿,不禁兴奋万分,赶紧拿起相机记录,生怕这一巧夺天工的院落即将坍塌消失,古庙宇的山门出厦柱础已被盗,乡亲们只好用水泥桩撑起。村里毫无生气,大部分家庭都搬迁到了县城。一处屹立百年的古庙宇就这样荒芜,而一处延续繁衍百年的古村落也许就这样解体了。

我们这次共调查炎帝庙等炎帝文化遗存50余处,掌握了炎帝庙在晋东南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保存现状。这些炎帝庙的创建年代从魏晋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还有少许现代建筑。有三处元代建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的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更多的还是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的文物点。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平中庙村炎帝中庙、长治县北和村炎帝庙以及长治市郊区关村炎帝庙,以元代遗构大殿为中心布局,其余建筑多为明清所建。明清时期修建的炎帝庙与大部分晋东南地区民间庙宇的布局相似,多以山门、戏楼、东西妆楼、东西厢房、大殿,或加献殿组成的坐北向南的一进院落为主,少有二进、三进院落。大部分庙宇都是因地制宜,以村中的高地为基础加以修筑。古时的炎帝庙,不仅是先民祭祀炎帝的场所,同时是民间迎神赛社和戏曲演出等公共活动的场所,神庙内戏台的布置,便是人神共娱的见证。

高平桥北村炎帝庙戏楼

山西上党地区炎帝庙分布

关于古史传说时代的情形史无详记,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山西晋东南羊头山一带的民众心目中, 炎帝的很多史事非但确信无疑, 而且鲜活异常。他们视炎帝为故里人, 其共同保持的一些习俗也渗透和体现着炎帝农耕文化的遗风。当地的老人和众多村民们谈起炎帝时饱含感情,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几乎人人都可以畅谈炎帝史事, 表明炎帝文化在此地民间的广为传布。如今,有些炎帝庙仍作为村中的集体资产,设置为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甚至作为学校、仓库等用途,而且做这些用途的庙宇都加以维修,保存较好。

调查过程中我们亲见了许多古庙宇荒芜废置,面临坍塌消失的命运。这些庙宇承载着老乡们的传统信仰、精神记忆,但他们面对此大多无能为力,这也正是乡村古建保护的紧迫性与难题之所在。留住乡村中的古庙宇、古民居等物质遗产,保存这些淳朴的民间信仰及传统记忆,将这些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留住乡愁、留存记忆,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作者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羊头炎帝庙宇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破旧庙宇的白月光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祭拜炎帝 世界华人的信仰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
炎帝: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伊斯坦布尔的两只羊头
冬至“熬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