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16-11-12
考古信息集锦
穷物理
黑猩猩喜欢扔石头
黑猩猩是进化史上人类最亲密的近亲,一个研究团队在对西非4个地方的野外黑猩猩进行的为期14~17个月的观察显示,黑猩猩经常朝栖息在树上的目标扔石头,从而导致树木周围出现石头堆积。黑猩猩为什么要这么做?研究者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假设。一种可能性是这种行为是雄性黑猩猩制造噪音以吸引雌性并吓跑其他雄性黑猩猩的方法;另一种可能性是石头的堆积或许有着象征性或文化上的含义,比如像人类利用圆锥形石堆那样标记领土。西非一些原住民确实在被他们视为神圣的树下建造石头神龛。(徐徐编译,《中国科学报》2016年3月2日)
切肉食用助人进化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Daniel Lieberman的团队通过尝试给成人吃山羊肉样本以及红薯、胡萝卜和红菜根等富含淀粉的植物,测量了咀嚼时需要的肌肉力量以及吞咽之前食物被嚼碎的程度,发现在饮食中加入1/3的肉,同时把肉用石器切开,或者将植物食材用石器砸碎再吃,可以让早期人类咀嚼频率减少17%,咀嚼力减少28%。这项研究显示,是食肉与工具,而不是后来出现的烹饪,让早期人类拥有更不明显的咀嚼特征,如小而短的脸、更小的牙齿。这些特征让演化出其他功能成为可能,如语言能力的增强以及温度调节能力的改善等。(鲁捷编译,《中国科学报》 2016年3月14日)
“矮小人”年代或更为古老
加拿大桑德贝湖首大学Thomas Sutikna团队最新的研究表明,生活在印尼弗洛勒斯岛的古人类“矮小人”(绰号“霍比特人”)使用洞穴的时间在距今19万~5万年间,而不是此前认为的1.2万年前。但“矮小人”是否存活得足够长,足以遇到现代人类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鲁捷编译,《中国科学报》 2016年4月5日)
尼安德特人如何生火?
此前考古学家认为在法国西南部一些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发现的大块二氧化锰是用作黑色颜料装饰自己的身体。近期,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在石块上观察到有擦伤的痕迹。他们将小块石片碾碎后获得粉末,把粉末撒在一堆木柴上时,它使得引起燃烧所需的温度降至250℃,从而让生火变得容易很多。研究者无法排除尼安德特人将二氧化锰作为其他可能的用途,包括身体装饰。不过,基于上述试验,他们建议将生火加到这个用途清单中。(据网络消息综合)
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早期基因交换
德国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Sergi Castellano研究团队分析了阿尔泰山脉的一位尼安德特人、一位丹尼索瓦人还有两位现代人的基因组,发现阿尔泰山脉东部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和现代人的祖先相遇与交融繁殖的时间,可能比原先认为的更早。大约在10万年前,相反方向的基因流动可能发生在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据网络消息综合)
美拉尼西亚人保留丹尼索瓦人DNA
为了更多地了解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遗传学在现代人类中的影响力和突出性,Benjamin Vernot等人对全球各地1523个人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结果显示,所有非非洲人群的基因组中有大约1.5%~4%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但美拉尼西亚人是他们所检查的人群中唯一还带有显著丹尼索瓦人血统的人群。(《中国科学报》 2016年3月29日)
大麻的栽培起源与利用
作者通过对 《诗经》《尚书》《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文献记载的“麻”的分布、利用方式,考古资料发现的大麻遗存的分布,同时结合野生大麻的分布与生长习性等分析,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早期青铜时代,随着体系化农业耕作技术趋于完善,北方先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逐渐发现与掌握了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农作物轮耕与套种技术, 并逐步对野生大麻开始驯化、栽培与利用。并且,大麻的利用除了食用和提取纤维原料之外,在其早期阶段多与宗教行为有关。(孙永刚,《农业考古》2016年第1期)
知文明
红山文化时期欧亚大陆交流显著
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通往来,绝不始于汉代。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欧亚大陆草原通道东西之间的交流往来就客观存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相对开放的地理区位和世界东西、中国南北先进文化的交流汇注,正是红山文化于5000多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领先一步,较早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先决条件。(田广林 梁景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18日)
最古老的衣服
近日,考古学家在对一件20世纪埃及出土的Tarhan礼服做14C研究时发现,这件不起眼的礼服竟然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衣服,它的“年龄”可以达到5500年左右。这件衣服很可能是当时时装界里高级时装的典范,因此极有可能是为古埃及的富豪或富豪家眷量身定制的“高级礼服”。(据网络消息综合)
阿留申群岛古代生产方式有助生态可持续发展
美国圣塔菲研究所詹妮弗·杜恩团队对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萨纳克岛上的一个古代遗址中厨房废弃物堆里的动物骨骸和贝壳进行了分析,并与阿拉斯加的生态数据相结合,显示阿拉斯加原住民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态环境,并使生态系统得到可持续发展。(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2日)
欧洲的青铜时代只是相对进步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欧洲的青铜时代是一个在经济上富有理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但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教授戴维·丰泰因认为,从考古学证据上看,金属有关的贸易并不全是它通常所被理解的那类规律性的行为,有时甚至伴随着一种奇异的、具有破坏性的经济活动。当时在欧洲各地都出现通过掩埋来故意毁坏稀有金属的行为。尽管人们这样做的原因仍待探究,但是所体现出来的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欧洲。(姚晓丹编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18日)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确有其事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全球粮食安全研究所的克里斯·艾伦博士等人运用微生物基因分析技术,结合环境化学、地貌和土壤调查分析等各种技术,发现阿尔卑斯山特拉维赛特垭口在公元前218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动物沉积” (mass animal deposition)事件。这些沉积物位于1米厚的淤泥之中,是成千上万的动物和人不断运动所致。正是这一年,汉尼拔带领由3万名将士、37头战象和超过1.5万头骡马组成的大军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并攻入意大利北部。(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8日)
读天下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发现古代名画记录鸟类杂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与研究员杨晓君合作,发现国宝级名画《芙蓉锦鸡图》中所画的锦鸡兼具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部分特征。考虑到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在野外和圈养下都有杂交记录,研究者对照相关记录和新近采集的照片,证实画中的锦鸡是一个杂交个体。《芙蓉锦鸡图》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御题画,其创作年代指向宣和年间(1119~1125)。(郭爽,《中国科学报》 2016年3月28日)
欧洲博物馆生存之路:积累经验 向美国模式转变
美国没有专门的文化部,用于文化的资金却持续不断,这与其推行的税收政策有很大关系。在美国,文化资助平均74.5%来自个人,10.9%来自基金,9%来自个人遗赠,5.6%来自企业赞助。在欧洲,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益文化机构往往由政府资助运营。随着近年来欧洲各国政府大幅削减文化预算,这一做法的弊端也愈发显现——文化机构普遍陷入经营困境。欧洲博物馆逐渐向美国模式转变,把筹款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个人和企业。他们的目标人群既有本国公民,也有热爱欧洲各大博物馆的美国人。(疏影,《中国文化报》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