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损伤采用中医补法的疗效分析

2016-11-12朱立涛

关键词:常规治疗

朱立涛

【摘要】目的 总结骨科损伤患者实施中医补法的疗效,为骨科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0例。实验组行中医补法,参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白蛋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经比较实验组患者恢复时间、恢复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科损伤患者实施中医补法综合治疗,能够起到疏血活络、补肝益肾的疗效,加速患者临床康复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中医补法综合治疗;骨科损伤;常规治疗;补肝益气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02.0.02

骨科损伤患者临床发病几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患者表现为韧带伤、四肢骨折、软组织挫伤等,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药物,所得疗效不够显著[1-2]。中医补法作为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失衡的有效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肝脏,提升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加速患者损伤恢复[3]。本文就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总结常规治疗和中医补法综合治疗所得疗效比较情况,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8.5岁;患者体重50~80 kg;患者损伤包含软组织挫伤、摔伤、韧带拉伤、四肢骨折以及车祸伤等。患者均知晓本次实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治疗。即结合患者具体损伤原因、部位采取治疗方法。例如对出现了软组织挫伤的患者需要让其静养,并且实施止痛消炎药物;对于出现韧带拉伤的患者,同样需要静养,然后口服止痛流血药物并加舒筋通络的外敷药物;对于出现四肢骨折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夹板固定,并口服对应药物。实验组实施中医补法综合治疗。对患者早期限制其活动、止痛药口服、外敷、夹板固定,然后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问题,对于损伤位置出血淤血的患者实施益气补血药物,例如八珍汤,八珍汤中包含当归、人参等药材,都是补充气血的药物。在中期治疗中,实施舒筋活络药物,例如活血通络饮,此方中包含牛膝、舒筋草,这些药材都能够起到强健筋骨的疗效。在后期治疗中,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等,达到滋补脾肾的疗效。以上药物的实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患者正气抵御外邪,促进患者治疗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骨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白蛋白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行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 果

对比两组骨科损伤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治疗后8天、16天指标变化对比,实验组治疗前白蛋白(35.5±3.65)g/L、治疗后8天白蛋白(35.6±4.0)g/L、治疗后16天白蛋白(35.0±3.6)g/L;实验组治疗前血红蛋白(125.2±11.0)g/L、治疗后8天血红蛋白(116.2±11.5)g/L、治疗后16天血红蛋白(112.5±12.6)g/L,指标变化情况对比实验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治疗前白蛋白(36.5±3.5)g/L、治疗后8天白蛋白(30.6±3.0)g/L、治疗后16天白蛋白(25.0±3.5)g/L;参照组治疗前血红蛋白(125.8±12.0)g/L、治疗后8天血红蛋白(106.2±9.5)g/L、治疗后16天血红蛋白(88.35±10.6)g/L,实验前后所得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骨科损伤应采取虚则补之、盛则泻之的治疗原则。骨科损伤患者其初期,由于出血所以会出现气血两虚的状态,患者出现明显的精神疲劳且无力的症状,所以对这类患者需要采取补气补血的药物,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5]。如果患者骨折损伤没有出血,但是存在明显的淤血,需要对其实施祛瘀药物,来有效缓解患者身体疼痛。患者在损伤的治疗中期,其存在的淤血情况会逐渐减退,此时骨折逐渐愈合,所以需要实施强筋健骨药物。

本次实验中指出,中期对患者实施活血通络饮,此药方中包含牛膝以及伸筋草,可以起到强筋健骨的疗效。损伤后期,涉及到轻度以及重度两类,对于病情较轻患者实施补气溢血、强筋健骨的药方即可达到痊愈疗效。对于重度情况,需要以滋养肝肾为主要治疗方案。结合本次实验研究所得结果来看,实验组40例患者其采用中医补法综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参照组行常规治疗,血红蛋白、白蛋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以证明骨科损伤实施中医补法治疗,疗效显著,临床发展前景以及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吕建选.中医补法在骨科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0):234-235.

[2] 黄飞舟.中医补法在骨科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3):138-139.

[3] 吕建选.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在骨科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22):127-128.

[4] 陈宜兵.骨科损伤采用中医补法的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5,(8):1676-1678.

[5] 沈守卫.中医补法为主的综合治疗骨科损伤64例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4):31,111.

本文编辑:王 琦

猜你喜欢

常规治疗
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治疗体会
前列地尔治疗高龄糖尿病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改良式艾灸盒治疗寒性腰痹的临床疗效
常规治疗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效果探究
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咯血的临床分析
不同剂量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