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校长发展中的经验本位、管理依赖与破解之道

2016-11-11陈道坤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

陈道坤

摘 要 通过对苏北某市“农村初中校长助力工程”学员抽样调查发现:经验本位与管理依赖已成为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掣肘。个人发展上表现为:倚重经验和依赖教育管理部门指导,缺乏质疑和变通能力;以旧经验和知识图式解读新现象、新问题,缺乏改革创新意愿和能力;满足现有发展,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发展上表现为:保守和僵化,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不足;将外来经验与学校发展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必须通过压力、动力和支持机制建设,打破校长认识上的“坚冰”,激发其发展需求,进而主动积极地拥抱改革、开展创新,彻底摆脱经验本位和管理依赖。

关键词 农村初中校长 专业发展 经验本位 管理依赖

改革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贯彻这一精神,推动农村中小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是今后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推动校长发展,是破解农村学校发展难题的重要的理论课题。本研究将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通过对江苏省北部某市“农村初中校长助力工程班(江苏省级培训)”学员的调查,深入挖掘制约校长专业发展因素并提出破解之道,为推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经验本位与管理依赖:农村初中校长发展的瓶颈

经验本位主要指校长在个人发展和领导学校发展中,过多倚重个人经验,甚至将既有经验上升为主要指导思想。管理依赖则主要指校长在个人发展和学校管理中,由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过多、过细地介入,而形成的对上级管理的依赖。经验本位往往会导致校长思维固化,管理依赖则导致校长失去了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经验依赖和(上级)管理依赖特征明显

首先,经验依赖倾向明显。在问及“您认为在农村学校管理中,经验具有什么作用”时,选择“经验具有关键作用”者占比较高——其中任职5年以上的校长(占比为54%)中为91%,任职3~5年的校长中为31%。在问及“在你所在学校管理中,基于以往经验成分多不多”时,选择“很多”和“多”的占比为52%。可见,强调经验重要性在农村初中校长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管理依赖突出。在问及“在您所在的学校发展中以及您个人发展中,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起什么作用”时,回答“主要作用”占比45%。在“学校遇到问题时,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有多大作用”,回答“关键作用”占比45%。“学校遇到重要问题时,自己主动想办法而不求助上级或者不等待上级的指导占多少”,回答“很少”占比45%。深度访谈中,61%的校长认为“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都是经过专家研究的,比我们个人的想法更为全面和科学”,“有上级的介入,自己也就懒得再去想办法了”。

2.采用旧经验和知识图式解读新现象、新问题,缺乏学习主动性

首先,采用既有知识图式和经验体系,解读新方法、新思想,思想相对保守。以微课为例,39%的校长认为“微课实际上就是原始课堂的缩小版”,51%的校长认为“翻转课堂实质上就是用视频替代老师”。深度访谈中,在问及对慕课、翻转课堂等新事物的认识时,有校长指出“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事物,只是把上课的方式做了改革,与传统课堂没有多大差异”。其次,学习意愿不强。在问及“你每年平均读几本书”时,79%的校长选择“5本及以下”。在问及“您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了解多少”,52%的校长回答“听说过,但不了解”。在问及“您有没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时,67%的校长回答“没有”。深度访谈中,部分校长甚至对新理念、新做法(部分示范)存在着“怀疑”。再次,将外来经验与学校发展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在回答“是否曾经尝试将培训中所传递的经验、方法与自己的工作结合”时,47%的校长回答“没有想过”。访谈中,部分校长认为“参观过很多先进学校,但他们的经验很难为我们所用”。35%的校长认为“缺乏动力,改革风险太大”,25%受访者回答“曾经想过,但在现有校长评价体系下,不改反而更安全”,同时“也存在着经验与本校结合的困难,即不知从何着手”。

3.满足于现状,缺乏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缺乏危机感,安于现状。经验本位必然导致保守,由此也会产生对危机反应的钝化。上级部门管理介入也使得部分危机能够得以化解——无疑加剧了校长危机反应的钝化。在问及“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您对农村初中改革认识”,选择“不是很紧急,看一看再说”占43%。在深度访谈中,40%的校长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您觉得农村初中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接近一致,即并未感觉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压力和变化,学校该如何就如何。在问及“校长必须走专业发展之路,谈谈您的认识”时,50%的校长表达了专业发展虽然是趋势,但离农村校长还很遥远的观点。其次,改革创新的愿望不强。缺乏危机感和经验本位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校长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的缺失。在问及“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改革,你怎么看”,选择“暂无改革的必要性”占了47%,选择“有必要,但不紧急”者占12%。再次,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规划”意识不足,个人发展依赖于上级安排。在问及“有无自身的发展规划”时,41%的校长选择“无”,11%的受访者选择“有,但不系统”。在问及“你的培训安排是否自主选择”时,57%的受访者选择“教育管理部门”。在学校规划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访谈中,部分校长认为,“即使我们制定了个性的规划,教育管理部门也不一定认可”。在问及“有没有实质性的存在于学校管理层意识之中的规划”时,部分校长认为“没有,也不需要,计划赶不上变化”。

二、经验本位和管理依赖问题归因分析

经验的有效性和管理的安全性,部分消解了校长专业发展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组织管理及在校长专业发展设计上不足,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校长发展的惰性。因此,必须挖掘其背后的形成逻辑,以真正解决上述问题。

1.外部环境影响:改革紧迫性尚未在农村初中显现出来

首先,新型城镇化与教育改革发展不同步,教育发展的压力传导机制尚未对农村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与教育发展保持同步。城镇化过程中,教育领域往往缺乏“深度”和“科学”关注,虽然在城镇化进程中新学校不断建立,但其背后仍然为农村办学思维。而新学校的建立遮盖了其中若干问题,助长了新学校的管理者经验本位倾向。其次,教育综合改革未能传递到农村初中。与城市学校相比,无论是生源、教师配置还是软硬件配置,农村初中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也成为校长不愿意改革和创新,产生经验本位和管理依赖重要原因。教育综合改革“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1]要求并未能在各地教育发展中得到高效贯彻,受访校长对包括师资资源均衡等工作不乐观,甚至对当前很多城区将优秀教师去农村任教若干时间作为评定职称的条件等做法持怀疑态度。由于民办、私立学校的冲击,农村初中优质生源的流失——而这种情况绝非校长本人能够改变,这也客观上促使校长向上级管理部门求助,管理依赖在这种情形下充分显现。

2组织层面支持和引导不足

首先,校长专业成长平台的缺乏。现有校长专业发展平台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于不同工作模块的发展联合体和不同阶段细分的发展平台尚未构建起来。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例,受访的9名分管教学副校长(新任2名、3~5年工作经验3名,5年以上4名)均表达管理经验还是理论储备不足的忧虑,仅靠上级管理部门的培训部门无法解决其所遇到的问题。因而遇到问题时,只能向老领导求教,且所获知识和经验均是针对问题的。而校长培训的碎片化[2]加剧了这一矛盾:现有培训体系突出“问题解决式”和“主题培训”,忽视了基于校长专业知识的系统提升,将校长引向了强“术”弱“学”“研”的方向。其次,上级管理过深介入,助长了农村初中校长发展依赖。在当前的农村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部门往往缺乏准确定位,干涉过多、管理过细、介入过深,是这一具有“保姆”和“家长式”特色的管理模式的“痼疾”。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客观上有利于帮助农村初中应对内外部挑战,但客观上也引发了农村初中对上级管理的“依赖”。再次,鼓励改革创新的制度尚未形成。改革创新对农村初中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认识层面的问题:教师对改革和创新的支持度不高,改革创新的意愿不足。其中,鼓励改革创新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评价体系系统性和发展性不足,校长专业发展“压力”丧失

首先,基于新型城镇化和教育综合改革背景的校长评价体系的缺失。新型城镇化对教育的要求和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落实到教育管理部分的规划及实施中,落实到农村校长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只有将相关要求与校长的评价挂钩,形成的压力才得以显现,动力才能得到激发。而现有的校长评价机制,显然未能将上述要求纳入,由此也造成了压力和动力的不足。其次,学校评价与校长评价脱钩。学校发展和校长发展是“一体”的,学校评价和校长评价必须一致。而学校评价和校长评价的“脱钩”表现在学校发展对校长评价并没有明显的“休戚与共”关系,学校发展的好坏并不能成为校长评价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校改革创新的“风险性”与校长的收益并不成比例,与其尝试具有风险性的改革不如实施稳妥的平庸的发展。而基于考试思维建立起来的经验本位,却往往能够帮助学校应对社会和家长,而基于常态化运行的管理依赖,也往往足以应付各种评比和检查,无疑导致校长产生一定的发展惰性。

三、立足“动力”“压力”和氛围营造,破解经验本位和管理依赖

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评价机制建设施加压力、以系统的发展制度建设激发动力、以平台建设帮助校长更新发展的经验体系和理念体系,以氛围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土壤,以解决校长改革发展的顾虑。

1.构建校长发展的“压力”机制,帮助摆脱管理依赖,推动校长专业发展

首先,更新校长的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纳入改革和创新等因素。从当下的教育制度建设来看,基于专业发展角度的校长评价体系尚未系统地建立起来,而将创新和改革纳入其中的评价体系更是相对空白。借助校长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改革和创新的考察纳入其中,并形成校长的改革和创新档案袋,作为校长的晋升等方面之用。其次,校长绩效评价中体现改革和发展要求。就当前的评价体系来看,校长的绩效评价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但在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侧重,却未能得到凸显(尤其在农村初中),因此,要求校长的绩效评价和评优、晋升晋级体系中,渐进式地引入相关指标,使得校长在改革创新等方面产生“压力”感,进而引导校长更为关注改革和创新,打破经验本位和管理依赖。再次,校长评价与学校评价的一体化。鉴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与校长发展及评价并未能“一体化”,因此,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将二者紧密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改革和发展指标进入评价体系的前提下,促进校长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进而摆脱经验本位和管理依赖。

2.激发“动力”,推动校长理念更新,引导校长积极主动发展

首先,打破校长发展的惰性。打破思想层面的惰性必须从打破认识层面的“坚冰”开始。破除坚冰的方法,包括采取校长伙伴、影子校长、校长交流(常设性论坛)等方法,以非正式、非官方、非公开的手段,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激发校长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帮助校长克服发展的惰性。其次,激发校长发展的愿望,催化校长发展需求。随着个体比较和互动的深入,校长的发展惰性逐渐被瓦解,发展的愿望也逐渐得到激发。因此,针对不同类别校长甚至是个体,通过组织的引导、专家的指导和伙伴的帮助,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且选择空间较大的校长发展的“咖啡馆计划”,进而真正催化校长的发展需求。再次,革新发展理念。随着校长发展的需求被激发,应该通过培训促使校长向理念发展型转变,进而帮助校长形成一定的学校发展理念,推动其主动发展和科学发展。

3.打造发展载体,推动经验和理论更新,支持校长专业发展

首先,打造校长发展共同体,推动经验共享,帮助农村初中提升管理智慧。校长发展共同体将针对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围绕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领导、学校文化等课题,通过对校长的思想引领和管理技能锤炼,有效突破教育管理中的瓶颈问题,为校长搭建一个高端宽广的能够使其得到先进教育理论启迪、办学经验分享、办学思想交流和先进文化浸润的绿色生态平台,帮助校长开阔视野,丰富学养,改进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思维能力和领导学校优质发展的能力。其次,构建帮扶机制,推动校长主动发展和科学发展。就农村中学的改革和创新来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帮扶机制来推动:以智慧输出和常态化交流方式的松散型帮扶、交流任职式的紧密型帮扶、专家全程驻地式帮扶。其中智慧输出和常态化交流方式的松散型帮扶,是以“专家指导”或“先进校长(含城区)”结对的方式,以“顾问”的方式介入其改革和创新,并给予相关智慧支持;而交流任职式的紧密型帮扶,则是将农村正副职校长交流到相应学校中短期任职,并安排先进学校的领导到农村初中进行中短期任职,以推动农村校长理念、方法的更新;而专家全程驻地的帮扶方式,主要指专家与校长的紧密结对,帮助校长从理念到行动实现深度解放,彻底摆脱经验思维和管理依赖。

4.完善专业发展制度,推动校长科学发展

首先,建立校长个人发展规划制度。即结合专家智慧,在组织的帮助下,发挥校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自身分析和学校分析,建立个性化明显且相对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帮助校长自主发展。其次,建立校长培训研修制度[3]。系统化、分模块的培训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特征在当前的校长培训中并未得到凸显——当前基于问题解决式为主的培训往往使得校长的发展“碎片化”明显。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模块设计,以菜单式选择+校长个人发展规划的方式,帮助校长实现知识能力结构的完善,进而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立足问题解决和校本研修,实现智慧的凝聚。再次,完善发展档案,为校长的发展提供指导。发展档案是校长专业发展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这一工作却未得到应有重视。对于农村初中校长来说,可以结合校长发展规划,结合校长专业发展积分,建立基于校长发展电子分布图为导航的电子档案。档案不仅能够帮助校长和教育管理部门明确校长发展的轨迹,更能够明确校长本人发展中的空白或盲区,帮助校长选择发展维度和内容。

5.营造鼓励尝试勇于创新的氛围,助推校长专业发展

首先,通过设立改革创新项目的方式,在专家的帮助下,以课题组“攻关”的方式,从“点”进行突破,推动改革创新的尝试,进而形成良好的开始,帮助校长树立改革创新的自信心。通过项目实施,使学校和校长本人都在其中获得收益,提升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在“点”突破的前提下,逐步扩展到“面”,最终走向“系统”和“整体”。其次,形成鼓励改革创新的制度和机制。对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可以尝试设立“改革创新奖”“改革创新奖励制度”的方法,逐步建立科学的改革创新制度体系,引导校长开展改革和创新。再次,正确看待创新的成败。鼓励改革、弘扬创新文化的塑造,需要富含正能量的舆论支持。而构建这一舆论的关键则在于形成教师群体、管理群体、学生家长以及官方主流媒体对学校改革创新行为的弘扬,以及对其过程中挫折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打消校长思想上的顾虑,使其愿意并勇于实施学校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 田汉族,等.校长个性化培训: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

[3] 周彬.校长走向专业:困境、路径与制度保障[J].教师教育研究,2015(9).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立足校本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