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探索与分析
2016-11-11胡志文
胡志文
摘 要 为了促进太极拳运动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与普及,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文章首先从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价值,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小学太极拳教学的着熟、懂劲和阶及神明三个主要的阶段以及这三个阶段分别适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重视学生太极拳运动兴趣的培养;注意练形与练意的有机结合;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坚持“套路”与“功法”并重的教学训练原则等几点具体的教学训练策略,希望能够借此为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太极拳教学;小学体育;开展价值;实施流程;实施策略
太极拳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其动作刚柔并济,不但可以用于技击防身,同时还良好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和去病防病价值。如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不但能够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且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以更好的促进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与普及。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价值
首先,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对于我国多数小学来说,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都是以田径运动和球类运动等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虽然说,这些体育运动能够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这些既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很难有效的激发小学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并因此影响了小学体育教育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急需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而太极拳运动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和健心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不但能够使得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和多样,而且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太极拳运动具有良好的健康促进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与训练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要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来进行气体交换,而太极拳运动中的腹式呼吸这种节律均匀的深呼吸,不但能够有效的延长脉搏间隔,缩短呼吸间隔,提高学生的肺活量水平,而且在经过长期的练习之后,还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呼吸的强度和深度,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对学生呼吸系统功能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太极拳教学训练的开展对于学生内脏器官功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参与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舒缓的动作和节律均匀的腹式呼吸会对学生的心、肝、脾、胃、肠等内脏器官起到自然柔和的按摩作用,如果能够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会有效的促进学生内脏器官功能的发育和发展。
最后,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发展。在太极拳教学训练中强调“意随心动”,简单来说,强调的就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意念活动,而大脑神经系统的意念活动,实际上就是对意念的控制与训练。与此相对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也可以说是针对小学学生所开展的一种意念控制与训练活动,通过意念控制与训练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调节功能得到良好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另外,学生自我意念控制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大脑正确接收和传达各器官系统的信息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大脑功能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实施流程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认为太极拳的学习应该分为着熟、懂劲和阶及神明三个主要的阶段,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与此相对应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实施,同样也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一)着熟阶段
着熟阶段,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太极拳基本动作的学习阶段。例如:拳法的学习与掌握、拳势的学习与掌握等等均属于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在着熟阶段学生不但要做到太极拳动作的正确掌握,而且还要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具体来说,在这一阶段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口诀法等几种。
讲解示范法和分解教学法是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着熟阶段最基本,也最为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法,指的是通过讲解和示范来说明太极拳动作的动作要领和技术要点的方法。在开展新动作的教学时,运用讲解示范法能够通过让学生直观的观摩教师示范动作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动形象、结构以及要领和方法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自身的模仿意愿和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小学太极拳教学中教授新的动作时,任课教师如果能够配合讲解进行相应的动作示范,往往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正确的动作表象的建立,极大的提高着熟阶段的教学训练成效。分解教学法同样也是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着熟阶段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相较于讲解示范法而言,分解教学法多用于难度比较大或者是比较复杂的动作教学。在利用分解教学法组织开展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将难度较大或者是比较复杂的动作分解为几个难度较低、比较简单的动作的方式,不仅便于学生领会、模仿和记忆,而且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以及上下肢之间的配合等问题,从而尽可能的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正确掌握动作的要领。
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太极拳着熟阶段的教学训练要求,决定了情境教学法和口诀法也是比较适宜的两种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太极拳的攻防含义,模仿太极拳实战情境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利用情境教学法来组织开展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动作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这种新颖的实战演练式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而口诀法之所以适用于小学太极拳着熟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因为,将太极拳教学训练中的提示语创编为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的口诀,并按照口诀来开展动作练习时,不但能够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口诀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有效的加快学生对动作的记忆速度,促进教学训练质量的提升。
(二)懂劲阶段
在着熟阶段之后,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就进入了懂劲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要在熟练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逐渐体会动作的内劲,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悟太极拳运动中动作的刚柔、虚宜、轻重以及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等关键。只有通过教学训练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懂劲,学生着法的使用才能够更加合理和巧妙。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分层合作教学法、呼吸教学法以及游戏竞赛法等教学方法来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
之所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和分层合作教学法是因为,通过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帮互助,从而取长补短,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教学训练效率的提升;而之所以要采用呼吸教学法,是因为太极拳是一种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内家拳,强调的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组织开展小学太极拳懂劲阶段的教学训练活动时,采用呼吸教学法,让学生的动作与呼吸之间配合起来,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领悟太极拳运动中动作的刚柔、虚宜、轻重以及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在采用游戏竞赛法组织开展小学太极拳教学活动时,由于游戏竞赛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加深学生对太极拳动作套路的理解和认知,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意识。所以,游戏竞赛法,同样也是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阶及神明阶段
在完成了着熟阶段和懂劲阶段的教学之后,再开展太极拳活动时,学生动作的对与不对,不用任课教师提示,往往自己就能够感觉出来,这实际上就进入了阶及神明的阶段。从懂劲阶段到阶及神明的阶段,必须要由大量的练习做基础。实际上,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要达到阶及神明的阶段还是比较难的,为了促进学生不断的向阶及神明的阶段发展,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具体的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积极的进行自学自练。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重视学生太极拳运动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太极拳运动,所以,在一开始很多学生都是抱着好奇心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往往比较顺利。而时间一长,这种好奇心消失之后,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消失了,学习的热情也逐渐减退,有的时候甚至会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在教学训练伊始,任课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来让学生了解太极拳运动的价值、展示太极拳运动的内固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训练活动中适时的穿插各种历史传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太极拳运动兴趣。
其次,要注意练形与练意的有机结合。太极拳运动的教学与训练,大致可以分为练形、练意、练气以及意气结合等四个主要的环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由于小学生没有任何的太极拳运动基础,所以,很多任课教师就将练形放在首位,将练形与练意截然分开,希望通过练形来打下学习的基础之后,再开展后续的练意、练气以及意气结合等阶段的教学。然而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在太极拳运动中,“形”与“意”是相互依存的,练形与练意并不能够完全的割裂开来,“意”是寓于“形”之中的,没有正确的“形”,“意”就无从谈起,而反过来,没有“意”的“形”也只是枯燥无味的空架子而已,只要将练形与练意有机的结合起来,寓“意”于“形”,以“形”达“意”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与训练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将练形与练意有机的结合起来。
再次,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小学生是教学训练的对象和主体,只有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确保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例如:小学学生性格活泼,往往喜欢快节奏的动作,所以开展小学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慢不下来”的问题,从而为教学训练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就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训练的初期采用“慢拳快教”的教学方法,如在单势动作的教学中,可以将完成动作的速度提高1倍左右进行教学,让学生较快的掌握动作的路线,在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再采用正常的速度来进行练习,逐渐熟悉动作的风格特点。但是,要注意在采用“慢拳快教”这一教学方法来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动作规范性和准确性,切忌为了盲目的追求“快教”而忽略了太极拳运动的风格特点,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最后,要注意坚持“套路”与“功法”并重的教学训练原则。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部分任课教师只重视太极拳“套路”的教学与训练,而却忽视了太极拳“功法”的教学与训练,以至于基础不扎实,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步子不稳、身子不正或者的动作松软无力、死板僵硬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太极拳运动的健身功效和健心功效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太极拳教学训练活动时,一定要始终坚持“套路”与“功法”并重的基本原则,通过有针对性的“功法”练习,如,站桩等,来端正姿势、沉稳重心,为学生太极拳运动的学习和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宋亚炳,林虹全,冯妃勇,孙加记.24式太极拳速成教学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
[4] 李怀续,黄康辉,顾春雨.太极拳推手在霍营小学社团课程中开展的可行性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