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漪:教育贵在“育人”

2016-11-11吴爽

教育家 2016年37期
关键词:于漪教书育人

文/本刊记者 吴爽

于漪:教育贵在“育人”

文/本刊记者 吴爽

人物简介

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现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上海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专注基础教育研究,倾力培养青年教师。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9月13日在北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凸显出“育人”这个关键要素。然而,教书育人这个观念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重“书”轻“人”、见“书”不见“人”的情况仍然比比皆是。面对如此现状,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就大声疾呼“教书要为育人服务”,这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值此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之际,围绕“育人”这一话题,记者专访了于漪老师。

教书要为育人服务

“分分计较,那是对生命的亵渎”

记者:您曾这样形象比喻办学——“办学好比化妆,三流效果是涂在脸上的妆,二流效果是精神上的美化,一流效果才是生命的绽放。我们办学应该达到一流效果,而不只是在脸上涂脂抹粉。”请问您,教师在“促进学生生命的绽放”的过程中,该如何认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呢?

于漪:教书和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譬如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教学生“文”是为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只“教书”,说到底只是教书匠;在“教书”的同时“育人”,才有可能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做教书匠,不必花费太多的力气就可做到,而做一个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工程师,那就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用心去浇灌。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任课教师应精心探讨、研究的课题。

对“育人”的“育”,我们有时理解得很片面。不少同志认为“教书”是具体任务,不钻研教材就进不了课堂,不传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就没有对学生尽到责任,因此,在传授知识方面精力花得多。有的老师说“我也在‘育’嘛,传授知识就是‘育’”;有的认为“育”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说法与看法都有点道理,问题在于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那就很不全面了。“育”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培养一个学生,对他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能力的强弱、智力的高低、体质的情况等等要有总体的设想,又要有完整的概念。“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如果把“育”理解为只是开发智力,或者理解为提高解题能力,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毛病;以这样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人认为,“育人”,这似乎是个大概念,抽象得很,也复杂得很,想不了那么多。再说,“教书”是教课的人要负责的,弄不好不仅影响声誉,也影响威信,乃至影响评级升职等。因此,教师觉得自己肩上有这副担子,任务能落到实处。而对“育人”,或者认为是班主任的职责,或者认为该大家负责,所有学科的老师都有份儿,自己何必多“挑”呢?其结果是,任务落空,大家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很显然,要端正教育思想,上面列举的种种模糊认识必须澄清。

我们的教育工作,最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培养”,这个字眼实在好。这在英语中叫cultivation,解释为“耕耘土地以期收成”。我们教师就是教苑的耕耘者,应该像农民和园林工人满腔热情地培植五谷、养育花草那样,精心把学生培养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学校办教育最大的事就是出人,出教师,出学生,不是出分数,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育人这样崇高的责任、神圣的使命降低为分数,分分计较,那是对生命的亵渎。

>> 于漪近照

育人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用爱去交换爱,用信任去交换信任”

记者:在您看来,教师在“育人”方面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于漪: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是“用爱去交换爱,用信任去交换信任”。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把爱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锤炼感情,努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

首先,要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教育无选择性,只要是我们的学生,无论天资如何,性格如何,文化基础如何,长相如何,都要平等对待。教师心中要有一杆秤,那就是“公正”,如果偏爱一部分学生,冷落一部分学生,教育效果就七折八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就屹立不起来。教师要有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长善而救失。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等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情感、意志、品性等都已十全十美,响鼓还要重锤敲,教师要满腔热情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引导他们向高层次攀登。对学习困难的或有这样那样缺点的更要师爱荡漾,关心体贴,具体帮助,鼓足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指点他们克服困难的方法,激励他们奋勇前进。

>> 于漪(前右二)同青年教师在一起

其次,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爱不是怜悯,不是施舍,爱是对生命的热爱。教师要用对生命的热爱去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在这里,爱是尊重,施爱者和受爱者在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公正一样,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每个独立的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有其尊严,学生今日是学习的主人,明日是大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当然应享有人的尊严。因此教师要从心里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促进他们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缺点明显的、有缺陷的同学要有赤诚之心,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感情上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千万不能劈头盖脸地批评,乃至辱骂。也不能冷嘲热讽,损伤学生的自尊。如果这样做不仅丧失了教师的身份,也有损教师的人格,更摧残了孩子的自尊自信。一个失去自尊的人不可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其后患无穷。

再次,要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是人所具有的极其宝贵的内在价值。每个学生生而具有一定的潜能,教育就是把每个人天赋的潜能激发出来。因为人的潜能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还不具有现实性,只有教育才能使天赋的潜能得以发挥。正因为如此,教师不能以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不能满足一般要求、共同目标,要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基础教育需狠抓基础

“基础教育教的是知识‘核’,终身有用”

记者:林崇德教授在谈到当下学生的核心素养时,他说“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关系到每个儿童,您认为基础教育的“要义”在哪儿?

于漪:学生求学,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端正正是为人为学的基本准则,人生迈出第一步时,就应把基础夯正、夯实。培养目标偏离了准星,中华优秀传统中为人、为学的骨气、志气就不知不觉丢失了。教育必须有所作为,给学生为学、为人打正、打实基础,就是与不良风气抗争,就是培养他们判别是非正误的能力,指引他们人生的正确道路。

基础教育教的是知识“核”,是最不易老化的。基础打得扎实、牢靠,终生难忘,终身有用。科学文化基础在中小学要力求少而精,力戒多而杂。开什么课程,安排怎样的教育内容要慎而又慎,必须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课程不能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学生的青春是最耽误不起的,因为任何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宝。

眼下有两个基础要狠抓:一是课程的质量,课的实效性;二是求知欲的培养。学生进学校,一天上七八节,乃至九节课,他们是否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方向、学有追求,不仅影响他们的发展、成长,更影响其生命的质量。学生求学最为可贵的是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是成长、成才的动力与创造的火种。学生天生就具备这些美好的条件,可惜又可悲的是不少学生在过重的机械操练、考试加码、分数计较的桎梏中,觉得学习寡然无味,甚至厌学。这不是小问题,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优质的教学资源、科学而又艺术的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焰。这个能量比解几道题、背几个公式不知要大多少倍。什么叫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就要把学生教得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追求、越有理想。

身体是人的本钱。中小学生在校求学,长知识、长能力、长身体,本是众所周知的平常事,可是现在,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得到应有的锻炼,却成了一大难题。首先,这是认识问题。体育在学校应放在怎样的位置上,只是几节课的问题吗?它不只是一门课程,它是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内有课内的任务,课外天地广阔,下课后学生在操场上龙腾虎跃、欢声笑语,才像所学校。可是许多学校,400米标准跑道,漂亮的塑胶场地,鸦雀无声,寂寞得令人揪心。体育打基础,实质不仅抓学生体质、体能的发展,也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体育精神。其次是时间问题。要舍得在体育上花时间。学校不是操练习题的王国,特别是毕业年级,应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德、智、体、美不仅是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是他们发展的权利。基础牢靠,教育质量必能有效提高。

狠抓基础需要真心、精心、恒心、耐心。锲而不舍,这样才会根深叶茂,繁花似锦。

于漪说:

“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打开孩子的心门,孩子能与你思想交流、感情交流,你就是一个成功的教师。”

“教师是不能混的,混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更是学生的生命,所以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

“作为教师,我不是在表演,我所上的课不能随着声波消逝就销声匿迹了,课要教到学生的身上、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基因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于漪教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教书生涯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在山里教书
秀才教书
“伟大”与“渺小”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