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爱与智慧改变人生——“情境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与启示
2016-11-11叶水涛
文/本刊特约记者 叶水涛
李吉林:爱与智慧改变人生——“情境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与启示
文/本刊特约记者 叶水涛
李吉林简介
李吉林,女,江苏南通人,1938年5月出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李吉林是一个奇迹。
她是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上过大学,却是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特聘教授。
她主持国家“八五”至“十一五”计划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她的专著获得教育部第一、二、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个一等奖。
2014年,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给她颁奖。
在荣誉面前,年近八旬的李吉林十分冷静,她诚恳地说,我是一个小学教师,这是我的本色。我的任务是教小学生,教好小学生,这是我的本职。
情境教学与人性元素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在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也开始小学语文改革的实验研究。
当时,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在各地盛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求甚解等问题,对儿童的成长和求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看到孩子们茫然的眼睛,李吉林决心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她带领孩子从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走进思维与语言的源泉。春游、登高、踏青、寻芳……她从开展野外教育活动到设置野外教育课程,为解决课堂与生活的断层,寻求充满生气的教学路径而上下求索。
李吉林创造性地将艺术引入课堂,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激起儿童的情感。
这种“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且儿童身心愉悦,受到道德和审美情感的熏陶,学习求知变成了快乐的事情。
李吉林发现优化的情境不仅对儿童的语言认知起着积极的作用,还能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非智能因素和潜在智慧的发展。她深感一切知识都产生于情境中,最终又回到情境中去运用,情境教学的功能决定了它应该属于整个小学教育。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情境教育植根于中国大地,是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中育人功能充分体现出来了。
当今世界范围内,“情境”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元素,源自中国本土化的“情境教学”实验,与西方的情境认知在七十年代同时起步,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与儿童学习”的连贯性实验,既系列化、体系化,又特别地具有审美意韵和民族文化智慧。
李吉林多次在国际性教育学术论坛上,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向世界发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声音。这是来自一线教育实践的理论思考,同时也是有民族特色的、与世界教育潮流汇合的中国声音。
2016年,李吉林的著作翻译为多国文字,这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是唯一的。她的教育体系中,“人性化”的元素无处不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成长利益,是“情境教育”体系中最大的价值所在。
华东师范大学裴新宁教授说,李老师的实践和研究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意义和价值——她充满智慧的探索,不断地揭示人类学习机制的根蒂;她诗意的创造,赋予了对情境这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诠释;她独到的见解,为教育科学基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支撑。
生命底色与情感陶冶
1938年5月,李吉林出生在滨江临海的江苏南通。父亲早逝,一处简陋的民居,李吉林的童年记忆里是孤儿寡母的相依为命。
童年李吉林常躺在床上盯着斑驳的墙壁,想象小屋里没有的世界。那是一个和尚披着袈裟飘飘欲仙地向她走来,那宽大的袖子里藏着什么呢?她苦苦地猜测和快乐地构想。
春天来了,李吉林和邻居家的孩子用一张正方形的厚纸,插上两根芦苇,做成一只风筝。随着摇摇摆摆上天的风筝,她的心儿也欢跳不已。“忙乘东风放纸鸢”的欢乐,不分贫富贵贱属于所有的儿童,而创造、制作的乐趣,却特别地眷顾穷孩子。
李吉林一生铭记妈妈的叮嘱:孩子,人穷志不穷,就是人家有座金山,不是你的,千万别碰。
1950年,李吉林考进南通市一中读初中;1953年她又考进南通师范学校求学。南通师范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开创者张謇先生创办的学校,这里以教风严谨质朴著称,多位享誉海内的著名学者曾在这里执教。
1956年,李吉林师范毕业。这年初秋,李吉林来到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开始了她小学教师的生涯。
“从此,小学成了我的大学。大学之梦竟终身未圆。”李吉林感慨地说。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她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在那个艰苦的年月里,李吉林从没有缺失过对学生的爱,没缺失过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基础教育创新实践有较长的周期性,从年轻时,李吉林就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真美情思”四大要素,向学生讲解生活中的“真与美”,李吉林说,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
美,同时也是李吉林的人生境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本能状态到知识、功利、道德活动,再进而到审美意识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真善美的统一,是对人生意义的体悟,构成了人生的境界,体悟的深浅决定了境界的高低。美是感性的直观,美是心灵的自由,美是道德的象征,美是生活的和谐。
诗人气质与儿童情怀
“诗人是令人羡慕的,其实教师也是用心血写诗,那是写的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李吉林说。
儿童本位、儿童立场是情境教育生机与活力之源,也烙上了李吉林个人色彩的鲜明印记。李吉林说,我常常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助我想出许多好办法,那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好办法,它让我不止一次地获得成功,享受到当语文教师、从事小学教育的快乐。
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生活,李吉林常常去实地考察,优选场景。
一天她来到城南郊外,看到大桥旁有一大片扁豆棚和丝瓜棚。丝瓜开了黄花,小喇叭似的黄花,棚下结了小丝瓜,有的像小朋友的指头那么大,手臂粗大的丝瓜得意地挂在棚下;还有扁豆花,一串一串的,紫里间白的,挺挺地在棚首张望;有些刚谢的花已结了像蟹脚一样的小豆夹。这些色彩丰富、果实各异的瓜豆是多么适宜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和差别性感觉啊!
这一段内心的独白,多像一首散文诗。诗情,诗景,诗意自如地融合,组成色彩绚丽的画卷。
李吉林说,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
儿童对周围世界似乎有一种探究的本能,她不断回答来自心底的儿童式的追问。
李吉林童年的想象和想象的世界伴随她一生,她终生都是儿童,终生保持着儿童的情趣以及儿童的思维。
教育基于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博爱是教育的应有内涵,爱生是教师的核心品质。
教师的本分是爱生,爱如春风化雨滋润儿童的心灵。
对沉重课业负担下自由童年的消逝李吉林感到痛心和焦虑。她动情地问:“如今的孩子怎么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孩子都是那样的无奈。他们苦恼,他们失望,有的甚至是绝望,即用稚嫩的生命与之抗争。大家都心疼孩子。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爱孩子吗?”
诗人艾略特说,生命在哪里?如果我们迷失在生活中。智慧在哪里?如果我们迷失在知识中。知识在哪里?如果我们迷失在信息中。
情境教育的卓越正是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提取出适宜于儿童的知识,通过教育情境的优化,将儿童的知识结构导向于智慧的生成,这一切都紧紧关联着儿童生机勃勃的生活世界。
>>李吉林(左三)同学生在一起做游戏
爱的关怀与文化自觉
长期以来,李吉林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给青年教师,给他们做系列讲座,让他们听自己的课。最早的两位徒弟五年里听她的课达400余节。
李老师为了让年轻教师提高教艺,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有时还把徒弟带回家,一同开夜车备课。
她仅在校内就带了13位徒弟,有4人当了校长,3名成了特级教师,个个都是学校骨干,学术上都很有造诣,在学校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的教育科研优秀团队。
点亮心灯,照亮生命,这中间凝聚了李吉林的心血与期盼。
唐颖颖说,李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是她第一个情境教学实验班的学生,是李老师教会我第一个字,是李老师第一次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是李老师第一个使我明白做人的道理。今天,唐颖颖已成长为语文特级教师。
施建平是李吉林最早的弟子之一。李吉林第一轮情境教育实验,他随堂听课200多节。因学有所成,施建平在全国赛课获得一等奖,不久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李吉林一直把对年轻教师灵魂的塑造、品行的雕琢、教艺的锤炼、生活的关怀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一项事业。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南通,全省乃至全国慕名前来求教的数不胜数,包括高校的博士、研究人员,他们受李吉林的感召,学习研究和践行她的教育思想。
在李吉林身边,形成了阵容强大的情境教育学派,作为特定的学术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他们是李吉林的弟子与同事,他们卓越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丰富了情境教育的内涵,也扩大了情境教育学派的影响。
>> 李吉林(右二)同孩子们在踏青
李吉林独白
儿童的学习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大事,它将决定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对于儿童来说上学是神圣的。
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是我终身的追求,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对于神圣的儿童教育,我必须虔诚相待。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孩子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创造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创造的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想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老师对孩子是冷漠,还是挚爱;对工作是应付,还是全身心地投入,都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决定了孩子童年生活的质量,这些甚至是孩子的父母都无法替代或弥补的。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在李吉林精神的感召下,在情境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江苏省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南京的孙双金,苏州的钱爱萍,无锡的李勤,盐城的雷燕,宿迁的王红梅,扬州的陈萍……尤其是南通的新生代特级教师团队群星灿烂——施建平、王笑梅、祝禧、刘昕、姜树华……
情境教育是融合了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的价值向度构成了李吉林老师整个学术思想的哲学之根,执著的精神追求,引导她不断地行走、奋进。
情境教育的价值之维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关联着人的生命成长,是一种由“自然”而“审美”的境界。这是对于形而上价值的真切关注,它始于人的感性,而追赶的却是人的灵魂的终极关怀。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情境教育理论体现了教育的真理与良知。教育是满载理想的事业,教育是指向于未来的事业。
天地间,教育人就应像李吉林那样,揣一颗赤诚的心,行走在爱与智慧的绿洲上。
责任编辑:李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