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11-11武强
武 强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5)
旅游经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武 强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25)
旅游经历是一种地理课程资源。本文基于“分享”理念,提出了“分享旅游经历-提出问题-交流解答-教师点评”的旅游经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模式,并结合课堂案例阐述了对其的实践与思考,最后对应用过程进行了回顾反思。
旅游经历;地理教学;应用模式
一、问题的由来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普遍拥有旅游的经历。旅游是一种异地行为,旅游吸引力来自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多种差异,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民俗文化差异、经济差异等。这些差异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常常被地理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过,笔者发现,在利用形式上,教师通常将旅游经历中某个所见仅仅作为地理课堂上的情境点缀,例如课堂导入等,而缺乏对出行方式、行程规划、游览经历、所见所闻、所想所悟等旅游活动完整的展现。对旅游经历资源碎片式的呈现方式会降低学生对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的感知度。在功能作用上,教师通常是想借助旅游经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检测、巩固地理知识,这并未充分发挥旅游经历所具有的知识性、人文性、艺术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所展示的旅游经历资源往往是自己的,而学生大多只能扮演“观众”的角色,缺少展示自己旅游感受的机会,这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旅游经历的开发度。正是基于以上对旅游经历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识,笔者试图从教学结构入手探究出以完整的旅游经历为载体,以拓展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趣味性和人文性为目标的课堂模式。
二、指导理念、应用基本模式及课例简析
1.指导理念
获得愉悦的心灵感受是旅游者对旅游的主要收获。旅游归来后旅游者都乐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分享给周围的人,以期待再次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分享行为还可以提升分享者对分享资源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使得倾听者得到知识上的增长和情感上的共鸣。分享意味着合作、互助、协作、共赢,不仅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方式。于是,笔者设想将“分享理念”作为探究旅游经历课堂应用模式的指导思想,想通过精心的预设和组织,为师生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新平台,让彼此在分享中相互汲取对方的地理知识、体验和思想情感,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发展。
2.基本模式
在分享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设计出了旅游经历开发应用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见图1),该模式中的分享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问题提出者可以是分享者,也可以是倾听者。
图1 旅游经历教学应用基本模式
3.课例简析
旅游经历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可以配合与旅游地相关的区域地理教学,也可以为与旅游地理相关的校本课程教学提供参考。笔者下面就以自己的新疆自助旅游经历为例,谈一谈关于对该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1)分享旅游经历:从旅游动机和准备开始,以行程为主线,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图文并茂地分享给大家。我们必须要精心选择要分享的事物,考虑到它们的趣味性、地域差异性、多样性以及地理学科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在分享之前我们可以将要分享的旅游经历资源用表格罗列出来(见表1)。该步骤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表1 新疆自助游分享条目(部分)
(2)提出问题:分享者根据分享条目,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来让倾听者思考回答。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注意:①充分利用所拍摄的照片,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直观性;②围绕着相应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设计,增加问题的地理学科特点;③要使得问题具有一定思考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④班级中可能有别的学生也去过同一旅游地,可以通过出行方式、旅游体验等方面的对比来增加题目的开放性。在分享过程中倾听者也可以主动向分享者提出相关问题。该步骤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益。
依据以上原则,笔者从出行方式的选择、沿途植被的变化、戈壁滩等地貌的分布和形成、哈萨克族人的饮食、采油机和风车发电等方面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
例1:老师暑假中从无锡出发到新疆进行了自助游。大家猜想一下老师为什么会选择乘坐火车去呢?如果有同学去过新疆,那你是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去的呢?如果有同学打算将来去新疆旅游,那你的出行方式选择又会是什么?
这道问题是针对地理教材中“主要交通运输的特点”来设计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根据运输方式特点、个体具体需要、两地间的距离和现有的运输方式来选择正确的运输方式的能力。同时,这道问题是开放式的,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可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例2:阿尔泰山脉南北坡中一侧多森林,一侧多草原。图2为老师拍摄的新疆禾木美丽峰照片,图3是该山地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图。据此你能判断出照片中美丽峰哪一侧是南坡吗?并阐述理由。
图2 禾木的美丽峰
图3 禾木山区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在这道问题中笔者通过自己拍摄的照片来展示阿尔泰山脉植被分布的特点。这比从教材资料、网上下载等其它途径获得的信息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真实性,也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分享的这一自然景观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引入了一幅地理统计图,更加体现了分享事物的地理学科的知识性。另外,该问题要通过阅读景观图、统计图和联系大气环流等地理知识进行解答,这也使得问题具有了一定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
例3:分享一个小故事:老师到达北疆的布尔津后看到太阳还有一段时间才落山,于是趁着天色未晚打个电话给无锡的家人报个平安。我习惯性地问父亲:“你们吃过晚饭了吗?”父亲回答:“早就吃过了,我都睡着了。”我惊讶地问:“啊,怎么这么早就睡了?身体不舒服吗?”“还不应该睡吗?都快半夜啦!”父亲的语气中也透露出了惊讶。我连忙看看手表:晚上10点21分。我又抬头看了看正在西沉的太阳,想了想后不禁笑了起来,拍着自己的脑袋想:“真惭愧,还是地理老师呢!”
问题:大家能够分析出老师所犯的错误在哪里吗?
这是笔者旅游途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学生向来对老师的“故事”比较感兴趣,而事情本身也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导致他们心理出现好奇、迷惑的情绪状态,激发他们解决矛盾的欲望。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昼夜长短变化”和“地方时与区时”的这两个知识难点。因此,这道问题具有了趣味性、知识性和思考性,很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效果也很好。
(3)交流解答:通过交流互动解答提出的问题,其活动环节、思路与我们平时课堂上问题的解答基本相同。不过,对于分享的一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地理事物进行探究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例如,笔者在给学生分享新疆布尔津五彩滩美丽的雅丹地貌后让他们探究其形成原因。很少有学生见过丹霞地貌,对其形成原因更是一片茫然。这时笔者就向学生出示有关丹霞地貌的知识,为他们的探究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思路引导。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对学生地理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4)教师点评:主要是对“交流解答”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对分享的旅游经历进行情感上的点睛升华。教师在点评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下列几个内容:①旅游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②在旅游过程中用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领悟到人类伟大的智慧与人地和谐思想的魅力。③了解各地民俗文化,并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俗文化,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④关注环境问题,在自然美景与环境破坏的强烈对比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例如,笔者在课堂中用拍摄的若干张照片来向学生描述新疆的土地荒漠化现象(见图4),再向学生展示查找到的新疆土地荒漠化的相关数据,这给了学生很大的震撼,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了环保的迫切和自身的责任。
图4 土地荒漠化照片(其一)
三、回顾反思
1.注重旅游中可分享资源的搜集
教师在旅游之前就要对旅游过程中有哪些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分享利用的资源有基本的预设,并在旅游过程中以文字或照片的形式对这些资源进行记录与整理。地理知识在旅游过程中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不经意间出现的与地理相关的事物,例如笔者在例3中分享的小故事就是在突然之间意识到的。在节假日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对有旅行计划的学生进行简短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并去搜集旅游过程中的资源,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丰富的资源储备。
2.指导学生进行分享活动的设计
鉴于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不足,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例如如何选择分享的资源、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如何提高同学的参与度等。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情感思想,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我。另外,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表现出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
3.重视课堂中的情感交流
旅游是一项休闲、娱乐活动。无论是分享者还是倾听者,他们都是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教师要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课堂氛围,切忌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单一目标。我们通过挖掘旅游中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加强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怀着崇敬、感恩之心一起去欣赏自然的奇美和恩赐,并将这种情感升华至知识之爱、人类之爱、自然之爱和祖国之爱的境界。这要求分享者要做到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情感化、形象化,教学手段直观化和教学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和过程中富含情感以及情感的传递与交流。
以上就是笔者对旅游经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虽然尚有不成熟之处,但是实践表明它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期望自己的所思所探能够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