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堂的声景、风景和心景设计探析
2016-11-10杨卫民
杨卫民
[摘要]高校思政课要求老师越来越贴近大学生,在思政课堂设计出优美动人的声景、风景和心景,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聆听专业的方向和结构,可塑造思政课堂的声景;精心选择课件素材,让学生阅览专业的魅力和韵味,可聚焦思政课堂的风景;认真分享专业爱好,让学生品味专业的功能和价值,可构筑思政课堂的心景。声景是基础,风景是重点,心景是关键。思政课堂的互动性、立体性和品味性得以呈现,这与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形态相呼应。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堂 声景 风景 心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176-02
高校思政课教学越来越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成为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走近学生、激发学生,贴近学生专业,优化思政课教学课堂,以便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目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连续数年进行有益的探索,[1][2]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注重不同专业学生教学法异同,[3]杨文圣教授对此领域有重点揭示。[4]通过贴近学生,思政课堂会日益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景观:声景、风景和心景,从而使思政课堂更富有互动性、立体性和品味性。
一、声景·风景·心景:思政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景观
声景、风景和心景之说,得益于首都经贸大学程虹教授关于生态文学的分析。作者将三种欣赏自然的感受集合起来,可构筑人们与自然和生态在各种层面的心灵相通和共鸣,类似于和谐生态、共同体理念的建构,并且可以实现声景、风景和心景的对话与融合。[5][6]实际上,这与高等教育关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时重点论及的情境熏陶方法是相通的。在思政教育中,就是通过各种情景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7]思政课堂引入声景、风景和心景,层次感较为强烈,并与生态文明、网络文明的发展日益相关,也与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习惯和学习态度及方法结合起来。一定意义上,声景、风景和心景的引入,也可丰富现代高等教育信息形式优化中的语言、符号、模型、音像和实物,使抽象的心灵交流变得具象起来,进一步加深对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提倡的直观教育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在综合性、创造性和个性化极强的思政课堂,老师通过对讲课内容作精心梳理和思考,注重与学生的口耳交流,可以设计出让人悦耳的声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设计出让人悦目的风景;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深入分享和共鸣,可以设计出让人舒怀的心景。声景、风景和心景,其实构成了美好的思政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景观。这样就一步步使思政课堂变成了一种景观化教学。
景观化教学,使思政课堂上升到了审美的层次、艺术的境界,这对任课老师提出了高要求。许多思政课名师为了构筑思政课的灿烂景观,一心扑在教学上,利用时间钻研教案,与学生了解沟通。比如有的老师就经常上人人网,与学生互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收获是必然的。上海大学教育名师顾晓英,长期主持“项链模式”教学课堂,经常利用现代技术给朋友发送精美的图片,她平时很注重仪表仪态,可谓淑女范儿。另外,她还会唱歌、跳舞和写作,都很突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其创造出让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学法,也是自然的。上海大学另一位教育名师李梁,经常背着一个大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可见的软硬件,很是辛苦,习惯了,也很自然。自然之美,就是一种沉醉之美。这位“世界上做思政课课件最美的老师”①,现在负责教育部交给的课件和培训方面的工作,绝不是偶然的。笔者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虽不大,人虽不多,却有名师可倾,院长陈大文教授是教育部思政课领域中的专家,青年教师阎向阳、王素雷和王海斌等思政课老师,经常获得“学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荣誉称号。这些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听他们的课,学生感到有趣、有意思;看到他们,学生觉得可爱、亲切;多年以后回忆,学生还感觉到和他们心意相通。思政课堂上的声景、风景和心景,构筑了学生健康成长中的美好记忆和宝贵元素。
二、声景: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聆听专业的方向和结构
常言说:备课就是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适时原则要求,老师上课时传授的知识既要符合历史潮流,又要符合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与潮流,对于理工科和其他一些应用学科领域尤其如此。[8]通过思政课课堂,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此聆听自己专业的方向和结构,可以构成思政课堂的声景。
声景的设计,要综合审视所教学生的专业整体特点。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时,看到一个班的同学多是光电、管理和传播等专业的学生,就结合教材本身挖掘出与这些专业相关的重要内容,并且寻找材料。首先给学生讲授近代中国之落后,是科技、管理和传播等方面综合的落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攻破了我们的国门,资本家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控制了我们的市场,传教士等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对我们进行文化的渗透等,然后再让相关专业的学生深入思考,发表看法,并与当代中国作比较。许多学生,尤其是新生从中能领略到自己所学专业发展的历史方向,并可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声景的设计,还可以突出某个专业的整体特点。如老师发现某个专业的学生所占比重特别大,可以在问题的设计和讲解的重点上有所偏重,这样的讲解和交流,无疑更贴近学生的心坎。
教学课堂离不开老师声音的表达。其间的内容,自然有所选择和侧重。对于思政课来说,说理的成分必不可少,因此需要寻找切入点。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课堂,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那儿寻求突破,专业课是一个相对方便的切入口。思政课与学生专业的结合,不是故意迎合学生的趣味,而是在声景的设计中,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老师的用心、魅力,和学习内容的独特性及知识的关联性。
三、风景:精心选择课件素材,让学生阅览专业的魅力和韵味
当下,多媒体课件教学成为常态。贴近学生的专业,精心选择课件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学专业的魅力和韵味。此为思政课风景之设计。
上海大学的李梁老师,坚守教书本分,在对国情深刻把握和对高科技熟练掌握的结合上,将真善美巧妙糅合,坚持课件日日更新、堂堂不同。[9]与他交流时,李梁老师会强调根据思政课学生对象不同而变动内容和方式,进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多多少少领略到自己专业领域的魅力。学生对李梁老师也印象深刻:“感觉他人类学、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历史无所不通。然后三天两头往国外跑,去过太多地方,见识超广!想选他的课绩点不高是没可能了。”[10]学生修了李老师的思政课,对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也更感兴趣了。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次课“综述”时,看到一个班级多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新生,就结合中国“九三”阅兵,与德国1934年阅兵、苏联1941年阅兵、美国奥巴马上台以来的阅兵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视觉欣赏中,对世界历史的风云变换、各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色有了形象而生动的了解。现代视觉艺术,加上其后的深刻历史动因,再与学生在课堂进行一定的互动,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会深入一步,也对思政课堂生发兴趣,从而留下应有的印象。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类推到教育领域,风景的设计在思政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来到思政课堂,如果能聆听到与自己相关的话题,并且在观赏与自己话题的风景中有所感悟,阅览到自己专业的魅力和韵味,那么他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在思政课堂对老师和教学内容的期待与喜爱会更上一层。
四、心景:认真分享自己所学,让学生品味专业的功能和价值
专业中多隐藏着个人的喜好和热爱,思政课里面蕴含着诸多兴趣的思想和思想的兴趣。科学家说,每人皆有思想,相互交换,大家的思想皆有增加,这与交换苹果有本质的区别。四川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全国“最美教师”叶德元,对历史学专业非常热爱,经常把讲台当成自己的舞台,幽默信手拈来,举止“张牙舞爪”,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专业快乐,颇受学生欢迎。[11]这一点值得思政课堂借鉴,可以让师生在快乐交流中构筑优美的心景,也符合思政教育中的示范原则。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把中国古代传统和近现代社会变迁结合起来,就拿了一件自己爱好的唐三彩仿制品进课堂。首先,我让学生说这是什么,重点引导相关专业学生回答;接着,我将唐三彩的历史和文化与唐朝和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科技认知和探寻以及荣耀感;然后,我就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做了简要的说明,让所有专业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最后,我把话题转移到1840年前后的中国,以便在对比中呈中国近代中国的衰败化、边缘化,使学生对当下的所学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思考。另外,还要补充或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丰富中国近现代史所学,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专业爱好,不仅让学生习得许多新知,增添新的观感和听感,更重要的是和学生在思想文化的平台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对老师的专业认知不断扩大和深入,对自己专业的功能和价值的认知也会增强,这样就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的意识。叩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思政课能进入一个广阔而迷人的天地。[12]
五、小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老师是不折不扣的传道者。道不远人,但也要言之有文,才能行之有效。在高校思政课堂,贴近学生专业,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形成相应的教学声景、风景和心景,这与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形态相呼应。
此处,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聆听专业的方向和结构是基础,精心选择课件素材,让学生阅览专业的魅力和韵味是重点,认真分享专业爱好,让学生品味专业的功能和价值是关键。如此,老师所教的思政课程和学生的专业课能够增强联系,学而时习之,则可教学相长。
注释:
①此为笔者当面对李梁老师的戏称。
【参考文献】
[1]蔡乐苏,王宪明.教学并重 因材施教——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N].光明日报,2014-10-13.
[2]邓晖.清华学生用专业表现思政课成果[N].光明日报,2014-12-02.
[3]李亚彬,赵秋丽.山东师大:让思政课在互动中增加温度[N].光明日报,2015-10-08.
[4]杨文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
[5]程虹.自然之声与人类心声的共鸣——论自然文学中的声景[J].外国文学,2013(04).
[6]程虹.地域之乡与心灵之乡的联姻——论自然文学中的心景[J].外国文学,2014(04).
[7]孙绍荣.高等教育方法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2.
[8]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3.
[9]计琳.解码李梁:思政课教师的魅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04-06.
[10]说说上海大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几位大学老师[OL].http://www.sdaxue.com/college/question/530___5.html.
[11]胥茜等.麻辣班主任叶德元[N].中国教育报,2014-10-17.
[12]顾晓英.叩开心灵之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教与学实录[M].上海三联书店,2009:3.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