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和顺县沙峪摩崖造像调查
2016-11-10张驰
张驰
内容摘要:山西省和顺县境内,分布着大量北朝至隋代的摩崖造像,沙峪摩崖造像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从现存造像铭文看,开始营建的时间上限是北魏永安二年(529),下限是隋开皇十年(590)。该摩崖造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造像保存相对完好,有大量的题记铭文;二、北魏永安二年张还香等人所刻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品经文,是目前国内已知有确切纪年的早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经,对研究中国早期的佛教刻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隋开皇年间的塔形龛,其独特的造型样式,在国内佛教造像题材中少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家族性的造像铭文,对于研究山西境内北朝、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以及地理、行政沿革提供了新的资料。该处摩崖造像暴露于野外,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风化剥落严重,亟待保护。
关键词:和顺县;沙峪摩崖造像;北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经;隋代塔形龛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4-0001-18
Abstract: Heshun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is scattered with cliff sculptures dating from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dynasty, notable among which are those found at the Shayu Cliffs. According to extant inscriptions, these sculptures were first constructed no earlier tha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Yongan era(529)and no later than the tenth year of the Kaihuang era(590). The statues are distinguished for the following features: 1. the sculptures are well preserved and many are accompanied by inscriptions that can be easily identified; 2. the full text of The Universal Gate of Avalokitesvara engraved by Zhang Huanxiang and others is believed to be the earliest version of such cliff carvings to date and is therefo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ese Buddhist carvings; 3. the unique form of the pagoda-shaped shrine sculpted in the Sui dynasty is rare among Buddhist images in China, and so it is of high artistic value; 4. inscriptions on family sculptures provide new material for studying geographic and administrative changes in addition to revealing common, regional Buddhist belief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e Sui dynasty. Having been abandoned and exposed in wild field, the cliff sculptures exhibit serious deterioration, such as weathering and flaking, and are badly in need of preservation.
Keywords: Heshun County; Shayu cliff scultpures; The Universal Gate of Avalokitesvara; pagoda-shaped shrine
一 沙峪摩崖造像概述
沙峪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和顺县阳光占乡沙峪村东侧、西清漳河北岸,东北方距县城30千米左右。地理坐标位置:N:37 15.089 E:113 16.350,X:0435457 Y:4124736 海拔:1318米。其周围东、西、北三面皆是山,南邻省道318线。龛像凿于北面山岗的石壁上,坐北朝南。距省道高约3米,距西清漳河直线距离约500米。当地人称此处摩崖造像地点为“寺上”,据说曾出土过铜钟一口。摩崖所在台地南侧,紧邻318省道旁立有石碑一块,石质为红沙砾岩,由于年岁日久,碑文剥蚀不可辨。造像所在的台地由乱石和泥土堆积而成,从现场看,石壁下部被泥土掩埋,有很多小龛只露出龛楣。没有进行详细地清理挖掘,应该还有很多龛像以及遗物埋藏在地下。一直以来没有很好地保护,龛像风化破坏严重,尤其是北魏永安二年《观世音普门品》刻经,大部分文字已风化残泐难辨。中央区域常年雨水冲刷,石皮鼓胀隆起,随时有可能坍塌,对其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显得刻不容缓。
此文旨在对现存龛窟造像进行最基础的测绘和记录,以展示其现状,借以抛砖引玉(图1)。
摩崖造像所在崖面,为了描述方便,从西往东分四个区域,分别简述如下(图2)。
一区可分为东西壁两部分,下部埋入土中。西壁正中上下凿出塔形龛2个;周围分布7个小佛龛,其中2个已毁损难辨(图3、图4)。东壁上部有减地平雕二佛并坐像3组,中下部凿出15个佛龛、12身或站或跪的供养人线刻像、2身飞天(图5、图6)。
二区为独立石壁,下部埋入土中。上部为北魏刻经,左右有2个小佛龛;石壁下部有16个小佛龛。石壁右侧西立面边缘有题记一则、4个小佛龛。其中上下端的两个佛龛毁损不全(图7、图8)。
三区为独立石壁,紧邻四区,下部埋入土中,中间凸起,上下刻有千佛龛。二区与三区之间为一空地。据当地村民讲,以前此处原有石壁与二、三区相连,石壁上也有很多小佛龛,而且还有大佛,后来因采石而被毁(图9、图10)。
四区为独立石壁,当地村民在其上盖有简易的庙房。石壁中央突出部分,左右各有一躯圆雕菩萨立像,头部均残损。二菩萨立像中间有1个佛龛,上部有一则独立的题记。石壁东侧上部有一高浮雕菩萨立像。石壁东侧凹进去处有3个佛龛,石壁西侧有一高浮雕菩萨立像(图11、图12)。
二 造像内容
沙峪摩崖造像的佛龛、刻经、独立题记以及造像,在分区的基础上,从西往东,依次编号:如一区第1号塔形龛,编号为1-1K(k代表龛);二区第15号刻经,编号为2-15J(J代表刻经);四区第37号独立题记,编号为4-37T(T代表独立题记);四区第38号观音造像,编号为4-38X(X代表造像)等。
1. 一区
第1龛(1-1K):
从塔顶到佛龛底部,高88cm。大致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屋形龛,为仿单檐庑殿顶建筑,内有龛,龛内正中为一佛二菩萨像,左右两边为力士,力士上部有二飞天。佛龛下部中间雕刻图案,缺损为何物不明,左右有侧身向外相向半蹲的两头金刚狮子。龛柱头上部有栌斗,承托阑额一道。阑额上置一斗三升斗拱、人字形补间铺作。斗拱的顶部两侧有左右对称伸出的忍冬草。阑额上有左右相向的两只鸟形雕刻。屋脊两端有鸱尾各一,旁边是摩尼宝珠和忍冬草。檐角悬铜铎各一。上部是塔体部分,由下而上分别是:子母阙形建筑;层叠状的梯形平台;左右对称坐于莲花座上的天人;中腰收束上下对称堆积的仰覆莲瓣;华盖,悬挂着三个铜铎;圆盘,上部悬挂着三个铜铎;圆盘上部残损(图13)。
龛右侧有题记,文凡8行,行9—11字不等,字径1—13cm。释文如下:
开皇……子略,弟……□一区,释迦像、二菩萨、金刚师子,上为国主及七世父母、所生父母、边地众生蠢动,俱登正觉。七世祖王玄,∽生王昆,∽生王清,∽生王华,∽生欸,∽生王道,∽生王蜀,∽生王盖,∽生王略。
第2龛(1-2K):
从塔顶到佛龛底部,高82cm,与1-1K塔形龛形制类似,也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屋形龛,为仿单檐庑殿顶建筑,内部有龛,龛内正中为一佛二弟子像,左右两侧为力士,左右有侧身向外相向半蹲的两头金刚狮子。龛柱头上部有栌斗,承托阑额一道,上置一斗三升斗拱、人字形补间铺作,斗拱的顶部两侧为左右对称伸出的忍冬草。阑额上左右有两只背向鸟形雕刻。屋脊两端有鸱尾各一,旁边是摩尼宝珠和忍冬草。檐角悬有铜铎各一。上部是龛的塔体部分,由下而上分别是:子母阙形建筑;层叠状的梯形平台;中腰收束上下对称堆积的仰覆莲瓣;华盖,悬挂着三个铜铎;圆盘;华盖,上部悬挂着三个铜铎;半月形托盘;摩尼宝珠(图14)。
塔顶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龛,内有造像各一尊,跏趺坐,结禅定印。西侧小龛高15cm,宽12cm,进深1cm;主尊高8cm,佛座高2cm。东侧小佛龛高14cm,宽10cm,进深1cm;主尊高7cm,佛座高2cm。
龛右侧有题记,残高46cm,宽33cm,中部大面积毁损。文凡8行,字径1cm,释文如下:
大隋开皇四年四月……弟子王松……都将,常……将军,北……紫光禄大……□任妙好兄□……竹□□,士彦,男……□□□姪士端,敬……母记。
题记上部有一方形小龛,龛高8.5cm,宽7.5cm,进深1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与二弟子头部均毁损。主尊跏趺坐,结禅定印,衣纹简略,左右对称,着交领衫。左右二弟子头部均毁,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衣纹简略。
第3龛(1-3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1.5cm,高30cm,宽25cm。龛内有一佛二弟子像。主尊高11cm,佛座高5cm,跏趺坐,结禅定印,头部及身躯大部分损毁,从残存衣纹看,似着交领衫。左右二胁侍弟子高约11cm,跣足立于台上,风化毁损严重。
题记内容在龛的右侧及佛坛上,左侧题记开幅高24cm,宽12cm,文凡3行,行10字。佛坛上题记开幅高7cm,宽20cm。文凡6行,行2—3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开皇五年四月八日,佛弟子缋丑仁,妻路男妃,息阿□,息石生,敬造象一区,上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边地众生……
第4龛(1-4K):
风化毁损严重,形制已看不清楚,进深2.5cm,残高约16cm,宽约26cm。龛内似为一佛二弟子像,皆已风化毁损,残留痕迹。龛右侧有题记一则,文凡3行,行5—6字不等,释文如下:
大隋开皇十年五月卅日,佛弟子王□珎□……
第5龛(1-5K):
方形龛,进深1.5cm,高约18cm,宽约16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或菩萨)像,皆已风化剥落,残留痕迹。
第6造像(1-6X):
共有三组减地平雕二佛并坐像(图15)。
第一组:在石壁上部西侧。坐佛高27cm(至身光尖部),像高20cm,背光高20cm,最宽处约12cm。
第二组:在石壁上部东侧。为二佛并坐及二弟子站立像。左侧弟子从莲花座到头光高44cm,像高28cm,头光高12cm。东侧坐佛高36cm(至身光尖部),像高28cm,身光高24cm。西侧坐佛高35cm(至身光尖部),像高27cm,身光高25cm。右侧弟子从莲花座到头光高41cm;像高26cm,头光高9cm。
第三组:在第一区第7龛与第8龛之间。
第7龛(1-7K):
桃形尖拱龛,无任何装饰,进深6cm,高52cm,龛最宽处64cm。龛内有一佛二菩萨造像。主尊高约40cm,头部损毁,依稀可见高肉髻,结跏趺坐,结施无畏与愿印,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内着僧祇支,衣内引出下垂双带,飘带自右肩下落搭于左臂,佛衣下摆覆盖住佛座,袒露右脚。衣纹刻划较简略。左右二菩萨均高约28cm,跣足立于莲台上。左侧菩萨毁损严重。右侧菩萨头部毁损,帔帛在胸前交叉而过,手持莲蕾,跣足立于莲台上。龛外右下方站立供养人,头部左侧有题记一则,内容为:
佛弟子□□□侍佛时
依第二区第18龛题记可知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张还香兄弟四人之造像。
第8龛(1-8K):
形制与第一区第7龛完全一致,为桃形尖拱龛,无任何装饰,进深7cm,高51cm,龛最宽处54cm。主尊高约38cm,头部毁损,从残留痕迹看应是高肉髻,结跏趺坐,施无畏与愿印,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内着僧祇支,衣内引出下垂双带。佛衣下摆覆盖住佛座,袒露右脚。衣纹刻划较简略。左右侧菩萨均高约27cm,左侧菩萨毁损严重,右侧菩萨头部毁损。二菩萨,帔帛在胸前交叉而过,裙摆外撇,手持莲蕾,跣足立于莲台。
第9龛(1-9K):
龛外缘是线刻的尖拱形的轮廓,呈桃形,中间是山形。大龛线刻外缘宽120cm,高126cm。内部山形龛进深6cm,高64cm,最宽处约74cm。佛龛上部左右各雕刻一飞天,龛左右及下方均是线刻供养人像以及题记。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主尊高53cm,面部残损,磨光高肉髻,结跏趺坐,结施无畏与愿印,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飘带自右肩下落搭于左臂,内着僧祇支。衣纹简洁,作阶梯式,佛衣下摆用长条形简单代替处理覆盖住佛座。左右两侧菩萨高36cm,头部被毁,帔帛在胸前交叉而过,裙摆外撇,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下身衣纹用竖直的线条简单刻画(图16)。
佛龛左侧上部线刻一跪立供养人及一站立侍者。供养人着交领长袖大衣,跪于席上,手捧莲花,面朝佛龛。供养人右侧有题记:
清信士□□□□供养佛时。
再往下是三个小佛龛,其中边上的小佛龛已大部分被毁。从剩余两龛来看,主尊跏趺坐,结禅定印。衣纹用阴线简单刻划,呈左右对称。龛的右侧均有供养人题记,字迹大多残泐难辨,可看清楚的有“清信士……”、“佛弟子周□□”、“佛弟子张□□”。再往下为二站立供养人像,右侧各有题记一则,分别为:
佛弟子张湛侍佛时。
佛弟子张洛成侍佛时。
再往下是二跪立供养人像,左侧供养人手持莲花面佛而跪,右侧有题记一则,字迹已残泐不清,仅见“佛弟子”三字。右侧供养人双手似合十面佛而跪,面前有一莲花底座,葫芦形香炉。其右侧有题记一则:
佛弟子张□□供养佛时。
佛龛正下方,从左至右,依次分布着三个小佛龛、四身线刻供养人像和四个小佛龛。三个小佛龛,一字排开,皆为方形龛。其内主尊跏趺坐,结禅定印。衣纹用阴线简单刻划,呈左右对称。龛的右侧均有供养人题记,分别为“张□□”、“张□□”、“郭□□”。线刻供养人像,从左至右,最左侧供养人着长袖大衣双手合十面佛而跪,其左侧有题记:
佛弟子张□□供养佛时。
中间供养人发髻高耸,头部似有装饰,双手持莲花面佛而跪,其左侧有题记:
佛弟子张宝珎供养佛时。
右侧供养人双手合十面佛席地而跪,其左侧有题记:
佛弟子张牛供养佛时。
最右侧供养人面佛而跪,其左侧有题记:
佛弟子张□□供养佛时。
四个小佛龛,分两层排列,上下两层各两个,皆为方形龛。主尊跏趺坐,结禅定印。衣纹用阴线简单刻划,呈左右对称。龛的右侧有供养人题记,风化严重,仅可辨识“妻智□”。
龛的右部从左至右,分布着三身站立供养人像。左侧站立供养人,右手拎一物,左手拎衣,其左侧有题记:
佛弟子张还香侍佛时。
中间站立供养人,其左侧有题记:
佛弟子张双侍佛时。
右侧站立供养人,双手持莲花面佛站立。
龛的右部上侧线刻一屈膝跪立的供养人,手持莲花,坐席用线条勾勒出来,在人像的正下方,有用平面减地法刻出的木屐两只。供养人头部左侧有一则题记:
佛弟子张□□供养。
依第二区第19龛题记内容可知为北魏永安二年张还香兄弟四人之造像。
另外,从龛右下部残留的供养人痕迹来看,隋代信徒在同一块崖面上开龛造像时,磨损并占用了部分北魏永安二年的造像空间。
第10龛(1-10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cm,高23cm,宽18cm。龛内有一佛二弟子像。主尊高13cm,跏趺坐,结禅定印,头部毁损,着交领衫。衣纹用阴线简单刻划,呈左右对称,裙摆覆于座前上沿,只用一条倒U形弧线表现。左右二胁侍弟子高约9cm,头部均毁,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衣纹用阴线简单刻划。
龛正下方有题记一则,文凡7行,行5—6字不等,字径2cm,释文如下:
开皇八年十一月廿九日,佛弟子乔□□,造释迦一区,为七世父母、因缘眷属、边地众生,一时成道。
第11龛(1-11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cm,宽25cm,高约32cm。龛内有一佛二弟子像。主尊高约14cm,佛座高6cm。头部残损,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着交领衫,衣纹刻画简略,左右对称。两侧弟子像高12cm,头部均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上,台高4cm。衣纹刻画简洁。
龛左侧有题记,文凡8行,行1—9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大隋开皇四年岁次甲辰六月十五日,佛弟子王永昌,为亡母、七世先亡、见存眷属,造释加象一区,愿一切有刑,俱登正觉。祖丰洛,父子宁,母卫善娥,弟显昌侍佛时。
第12龛(1-12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现在龛楣已模糊不清,龛进深1.5cm,内有一佛二弟子像。主尊头部残损,着交领衫,衣纹刻画简略,左右对称;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像头部均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
龛左侧有题记,文凡4行,行5—13字不等,释文如下:
开皇九年四月十五日,弟子清信……为亡父母,造释迦像一区,愿□生□乐,永离三徒,边地众生,俱时作佛。
第13龛(1-13K):
两个连在一起的尖拱形龛楣圆拱龛,大小形制均相同,进深2cm,宽20cm,高26cm。龛内均雕刻一佛二弟子像。主尊均高约13cm,头部残损,着交领衫,衣纹刻画简略,左右对称,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像高10cm,头部均残损,衣纹刻画简洁,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上。其中左面龛下佛坛中央,阴刻莲花摩尼宝珠。
龛左侧有题记,文凡5行,行12字,字径1—2cm,释文如下:
大随开皇四年七月十□…弟子李僧珎,妻郑永嫔、息道□、弟长荣、弟子建、上为国主,下及一切众生,敬造双堪象两区,并七世先灵、合家眷属,俱登正觉。
另:此龛下方还有一龛深埋土中,从露出地面的部分看,为尖拱形龛楣圆拱龛,龛左侧有题记,现只看见一个“佛”字。
第14龛(1-14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大部分已残损,进深2.5cm,高约21cm,宽约20cm。龛内似为一佛二弟子像。尊高约12cm,佛座高4cm,头部身躯残损严重。现只存右侧弟子像,高约9cm,莲台高约2cm,亦毁损严重。
龛下部题记已残,残宽25cm,高20cm。文凡10行,行7字,字径1—2cm,释文如下:
开皇八年十一月九日,佛弟子王清,父南道尉,劳天尚书,帐内大都督、龙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食邑定州九门县开国侯王明坚,妻鲍□,王清妻侯妙□……□□……
2. 二区
第15刻经(2-15J):
东西长160cm,最宽处约63cm,字径1—2cm。壁面开裂风化严重,有膨胀起皮现象,部分已剥落残损。东起首题经名“……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廿四□”,经文前半部分文字大多残泐模糊,不可辨识,后半部分39行文字较清楚。释文如下(图17):
……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廿四□
……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
……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琥珀、真珠……大海,假……堕罗刹……中若有乃……人等皆……名观……
……
……大千国……
……
……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
……
……便
……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
……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是故众生……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姿
……女,宿殖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
……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
……恒何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
……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
……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
……拜、供养,是二人福,政等无异,于百千万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
……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
……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
……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
……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
……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
……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
……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塞……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伽□罗、紧那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诸国土,□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
……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
……之为施无畏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
……众宝珠……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
……珞。”时观世音菩萨……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
……尔时,佛告……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
……龙、夜叉、乾闼婆、阿修……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
……珞!”即时,观世音菩萨……天龙、人、非人等,受其……
……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无尽意,观世音菩萨
……神力,□□娑婆世界!”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
……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
……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
……提心。
第16龛(2-16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龛进深2cm,高16cm。龛内应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高约8cm,佛座高3cm,头部残损,着交领衫,衣纹刻画简略,左右对称,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各立一弟子,像高6cm,左侧弟子像已毁损脱落,右侧弟子像头部残损,衣纹刻画简洁,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上。
龛下部有题记,已残。文凡4行,行3—5字不等,释文如下:
佛弟子,王□……为亡……嵩金□……迦像一区……
第17龛(2-17K):
有题记一行:
比丘尼智空一区为父母,比丘宝胜一区为父母。
题记左侧有3个小佛龛。每龛进深0.5cm、高7cm。
第18龛(2-18K):
桃形尖拱龛,上部左右两侧有二飞天。龛进深8cm,高66cm。龛内为一佛二菩萨造像。主佛像高约50cm,头部毁损,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飘带自右肩下垂搭于左臂,衣纹线条刻划简单,右手毁损,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下垂的佛衣覆盖住佛座,悬裳用纵向的矩形排列表示,袒露右足。左右二菩萨均高约30cm,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左侧菩萨头部手部毁损,帔帛由胸前交叉而过。右侧菩萨腰上部全部毁损。
龛左侧有题记,高50cm,宽50cm。文凡14行,字径2cm,释文如下(图18):
大魏永安二年十一月十日戊寅,劝化主张还香、张伏保、杜愸、张僧光、杨、张法光、张四龙、李世洛、张双、阎庆、格僧兴、齐温、张周匡、程清奴、张洛成、王先仁、段、张僧护、王贵和、董国、程香满、李万苌、张惠奴、连笴、连居、张湛、寻小胡、张杲、任洪林、原欢、张宾合卅人等,敬造观世音经一卷,国主老寿、佛法兴隆、四方安太,后为造经诸人等,体力安和,无诸留难,弥勒下生、愿登初首,一时同会,愿愿从心,所求如意。
大魏永安二年十一月戊寅朔五日,清信士佛弟子张还香、张双、张洛成、张湛兄弟四人等发愿造像四区,上为国延王祚,为七世父母、生身父母、因缘眷属,后为兄弟见存士官者高迁,所求如意,亡者生天,哈生蒙赖,愿愿从心,普同思庆。
第19龛(2-19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4cm,高39cm,龛外宽37cm、内宽33cm,龛上部正中有纹饰。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像。主尊高22cm,佛座高4cm。主尊头手部均残损,依稀可见双耳垂肩;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洁,作阶梯式,裙摆长,覆于佛座前,露右足。主佛两侧各立一菩萨,头戴高冠,像高16cm,头部略微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于莲台上,衣纹简略,用阴线刻出,披巾横于腰间一道(图19)。
龛右侧有题记,高32cm、宽14cm,文凡5行,行12—15字不等,字径2cm,释文如下:
开皇八年十月八日,佛弟子前照(昭)勇将军,北肆州骑兵参军,广武县令齐显安,妻赵盆生、妻张、妻郡君赵弁藏,敬造释迦一区,愿七世父母、合家因缘眷属、含生之类,俱登成道。
第20龛(2-20K):
龛及造像被风化,全部无存,只依稀可见残留的痕迹。龛进深约2.5cm,高约26cm,宽约22cm。主尊高约16cm,二弟子(或二菩萨)像高约12cm。
龛正下方有题记,已残。文凡5行,行2—5字不等,释文如下:
□上为……世父母□……缘眷……法界众□……
第21龛(2-21K):
为尖拱形龛楣圆拱龛,龛楣部分已经风化剥落。龛进深3cm,高35cm,宽26cm。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主尊高约20cm,风化严重,已不可辨识。主尊两侧二菩萨二弟子像,菩萨立于里侧,弟子立于外侧。二菩萨头戴高冠,菩萨像均高14cm,头部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衣纹简略,用阴线刻出,披巾横于腰间一道。二弟子像均高13cm,头部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衣纹简略。龛下佛坛高8cm,其中间雕刻有莲花摩尼宝珠。左右二供养人侧身面向宝珠胡跪,合十供养,像高约6.5cm。右侧供养人毁损,身后各有束腰莲花作装饰。
龛下方有题记,已残。题记高16cm,文凡9行,行2—7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月……弟子陈陵光敬造释迦像一区,上为皇帝、七世父母、生身父母、合家大小、因缘眷属、法界众生,未来生养,去世苦就乐,不迳八难,一时成佛。
第22龛(2-22K):
无龛楣圆拱龛,龛上部石头风化剥落严重,不见龛楣;进深2cm,高14cm,宽11cm。龛内为一佛造像,头部毁损,像高8cm,佛座高3cm。佛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刻画简略,呈左右对称;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
龛右侧有题记,已残。题记东西残长约19cm,高约16cm。文凡6行,行1—4字不等,字径1cm。释文如下:
佛弟子……妻李……兄士小……君政……区……
第23龛(2-23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5cm,龛内宽16cm、外宽19cm,外高26cm、内高22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头部残损,像高12cm,佛座高3cm。主尊着交领衫,衣纹刻画简略,呈左右对称,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像高约11cm,头部均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上,衣纹刻画简略。
龛右侧有题记,东西宽约10cm,文凡4行,行9—11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佛弟子昭仁,为父前雄烈将军,北肆州驴夷县令齐洪馥,母裴,愿造释迦象一区,见存眷属,俱登正觉。
第24龛(2-24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cm,外高20cm,内高14cm,外宽14cm,内宽11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头部残损,高9cm,座高3cm。主尊着交领衫,衣纹简略,腿部有左右对称各一条呈倒U行弧线,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像高约8cm,头部均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衣纹刻画简略。
龛下方有题记一则,高约14cm,宽约20cm,文凡7行,行3—7字不等,释文如下:
佛弟子,前雄烈将军,岚州户曹参军齐洪偘,息君政,愿造释迦象一区,仰为七世父母,因缘眷属,俱时成道。
第25龛(2-25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5cm,龛外缘宽18cm、内缘宽16cm,外缘高25cm、内缘高17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头部残损,高12cm,座高2cm,着交领衫,衣纹简略,腿部有左右对称各两条呈倒U行弧线,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像高约10cm,头部均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衣纹刻画简略。
龛右侧有题记一则,文凡4行,行10字,字径1—2cm,释文如下:
佛弟子,前开府参军乡官,领户五百家党齐士建,息定阳,愿造释迦象一区,为父母、因缘眷属,俱登正觉。
第26龛(2-26K):
方形龛,龛进深2.5cm,外缘高23cm、内缘高约16cm,外缘宽约24cm、内缘宽约20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头部残损,高约15cm,着通肩式大衣,衣纹极简略,呈左右对称,裙摆用一条倒U形弧线表示。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像高约11cm,头部手部均残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衣纹刻画简略。
龛的左侧有题记一则,文凡5行,行13—15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开皇九年四月十五日,佛弟子张威,父平西将军、淮南王下开府承(丞)洛成,母连郭女,妻申屠韩妃,息钦祖、息洪繤、息士童,造释迦像□区,上为国主七世父母,生身父母、边地众生,俱登正觉。
第27龛(2-27K):
东西并列两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均为2.5cm,外缘宽19cm、内缘宽16cm,外缘高约27cm、内缘高约18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像。西侧佛龛中的造像下半部埋入泥土中,加之后期破坏,已基本不可辨识。东侧佛龛主尊以及右侧站立菩萨的衣饰大约可见,头部均毁,左侧菩萨损毁更严重,此龛下半部埋入泥土中,雨水冲刷使地面潮湿,石面膨胀起皮脱落。
西侧佛龛的左侧有题记一则,现仅存3行,每行2—4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开皇五年□……□仁妻……敬造……
第28龛(2-28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cm,龛外缘高15cm、内缘高10cm,外缘宽12cm、内缘宽9cm,龛内为一佛造像,像高约7cm,佛座高2cm。佛像头部残损,着交领衫,衣纹简略,裙摆衣纹呈倒U形,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下方有题记一则,文凡4行,行8字,字径1cm。释文如下:
开皇五年四月……子赵如仁为父母……造释一区,仰为……边地众生,一时成□……
第29龛(2-29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4.5cm,外缘高43cm、内缘高33cm,外缘宽28cm、内缘宽26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高约20cm,头部毁损,着交领衫,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像高约16cm,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上,衣纹刻画简略。
龛左侧有类似题记的区域,看似被人凿过,无任何文字。龛下部埋入土中,至于龛下部有无题记,暂不得而知。
第30龛(2-30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5cm,外缘高33cm、内缘高19cm,外缘宽22cm、内缘宽18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高约11cm,头部毁损,着通肩式大衣,衣纹简洁,裙摆覆于座前上沿,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佛座高7cm。两侧弟子像高约11cm,头手均毁损,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衣纹刻画简略。佛坛中央有壶门,左右两侧有人名题记“赵小花”,“妻伏□”。
龛下方似原有题记,石头风化脱落,现只仅存二字,残损不可辨。
第31龛(2-31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1.5cm,龛外缘宽约14cm、内缘宽约10cm,外缘高约19cm、内缘高约15cm。龛内为一佛造像。像高约12cm,头部残损,身躯没有衣纹线条的刻画,只用一条弧线表现裙摆,覆于座前上沿;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残存头光痕迹。
龛左侧有题记一则,文凡5行,行8—9字不等,字径1cm。释文如下:
大隋……佛子杨……长息军□……□……息敬造象一区,上为……父母,恩缘眷属,边地众……
龛下方石头风化,大面积脱落。
第32龛(2-32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5cm,外缘高约28cm、内缘高约22cm,外缘宽约20cm、内缘宽约16cm。龛内为一佛造像。像高约18cm,头身躯均风化剥落严重,衣纹不可辨识,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
龛左侧有题记一则,文凡4行,行8—9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开皇五年二……王显珎为父……造释迦……一区,后为□世父母,合……□居时成……
3. 三区
独立的石壁,下部埋入土中,中央凸起,上下满刻小佛龛,以示千佛。
上层佛龛,横向有26个,纵向有11个,共计286个。
下层佛龛,中央部分从上至下,纵向排列7个形制相对较大的佛龛,左右以及下方,布满了小佛龛。左侧横向14龛,纵向19龛,共计266龛;右侧横向14龛,纵向19龛,共计266龛。从现存可观察到的佛龛数量统计,下层佛龛共计549个。
4. 四区
第33龛(4-33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3cm,外缘高约40cm、内缘高约28cm,外缘宽约30cm、内缘宽约22cm。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像。主尊高约16cm,佛座高10cm。主尊面部被毁,内着交领衫,佛衣没有用线条刻画,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菩萨像高约11cm,头手均毁损不可辨,衣纹刻画简略,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立于莲台上。莲台高约5cm。
龛左侧有题记一则,文凡9行,行6—7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唯大随开皇三年九月六日,佛弟子景僧伽,造释迦像二菩萨,祖父佰明,父副兴,母史好妃,弟长儒,弟僧法,合家内,愿离苦难,息元尚、士晕、士昂。
第34龛(4-34K):
方形龛,有圆拱形线条。龛进深1.5cm,外缘高约23cm、内缘高约13cm,外缘宽约17cm、内缘宽约19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高约10cm,佛座高3cm。主尊头部被毁,着通肩式大衣,衣纹简洁,裙摆覆于座前上沿,只用三条弧形线条简略表示,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似为一菩萨一弟子像,均高约10cm,头手均毁损不可辨,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于莲台上,衣纹刻画简略。龛左侧似原有题记,今已残泐难辨。
第35龛(4-35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cm,外缘高约23cm、内缘高约18cm,外缘宽约20cm、内缘宽约15cm。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像。主尊高13cm,佛座高3cm。主尊头部被毁,衣纹极简略,着双领下垂式大衣,左臂有三道横纹,腿部有一道横纹,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像高约9cm,头手均毁损不可辨,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衣纹刻画简略。
龛左侧有题记一则,高23cm,东西宽23cm,文凡7行,行8—10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开皇九年四月十五日,前平遥市令,又宜岁授总管大都督,佛弟子张建,妻南,息子尚、子才、子路,敬造释迦像二菩萨,上为国主,七世父母,所生父母,愿法界成仏。
第36造像(4-36X):
高浮雕观音像,头手脚部均毁,佩戴桃形项圈,披巾沿身侧下垂,无璎珞,下身中央饰大佩与绶,均素面没有雕刻。造像高50cm。左侧刻有“杨洪义像”四字。上方有造像题记,文凡6行,行4—11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大随开皇八年岁次戊申十一月二日,佛弟子杨洪义敬造观音像一,上为七世父母,昨生父母,因缘眷属,边地蠢众生,俱时成佛。
第37题记(4-37T):
题记高22cm,宽50cm,文凡16行,行5—8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大斋主杨永伯,副斋主姬静和,当阳像主李兴族,东箱像主李长林,副像主张惠儁,西箱像主王蜀,副像主南松林,二像开明主王松林,愿主王主、赵子云,大佛堂主王延檦,副堂主杨遵伯,东堪主张珎和,西堪主杨洪义,都邑主武广,香火主赵子嵩,清净主张阿静。
第38造像(4-38X):
高浮雕观音立像,高50cm,宽13cm。头手均毁,跣足站立。披巾交接于腹间,全身佩戴璎珞,项部璎珞三层,胸腹部璎珞呈X形,下身中央饰大佩及璎珞。
第39龛(4-39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3cm,外缘高36cm、内缘高28cm,外缘宽30cm、内缘宽26cm。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主尊高12cm,头部毁损,内着交领衫,佛衣纹饰刻画不清楚,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二菩萨二弟子均高14cm,头手均毁损,衣纹不可辨,均跣足立于莲台上。龛下方正中为一力士托举香炉,左右为相向半蹲的金刚狮子。
龛下方有题记一则,文凡6行,行10—11字不等,字径1—2cm,释文如下:
大随开皇五年六月十七日,佛弟子张惠儁造释迦像一,上为皇帝陛下、百官兆庶,后为七世先亡、所生父母、因缘眷属合家大小、边地蠢动众生,俱时成佛。
第40龛(4-40K):
尖拱形龛楣圆拱龛,进深2.5cm,外缘高36cm、内缘高30cm,外缘宽24cm、内缘宽20cm。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像。主尊高15cm,佛座高5cm。主尊头部毁损,着交领衫,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两侧菩萨像高约12cm,头手均毁损不可辨,双手合于胸前,跣足站立于方形台上,衣纹刻画简略。龛下方有二供养人,面朝前方胡跪合十供养。
第41造像(4-41X):
菩萨造像高170cm,头部残存痕迹高约40cm,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缺损,着X形披巾,佩戴项链,X形璎珞交叉通过腰腹部,在交汇点的中央处有雕刻繁缛的圆盘形装饰物,下身中央装饰有用各种珠玉宝物串联起来的大佩,跣足立于莲台上。
第42造像(4-42X):
菩萨造像高170cm,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缺损,着X形披巾,佩戴项链,X形璎珞交叉通过腰腹部,在交汇点的中央有雕刻成兽面的装饰物,下身中央装饰有用各种珠玉宝物串联起来的大佩,跣足立于莲台上。
三 小 结
1. 沙峪摩崖造像开凿的年代
关于沙峪摩崖造像的开凿年代,由于破坏严重,加之还有大量未知的佛龛埋入地下,不能做最终的定论。从现存有明确纪年的造像题记来看,其最早开凿的时间在北魏永安二年,隋开皇三年(583)至开皇十年,是沙峪摩崖造像集中开凿的年代,现存造像也主要以这一时期的为主。从永安二年到开皇三年的54年间,没有造像活动,这或许跟北魏末年战乱频仍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北周武帝灭佛有关。
2.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法华经》中的一品。《法华经》现存主要有三个版本:一、西晋武帝太康七年(286)竺法护在洛阳译出的《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1]。二、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2]。三、隋代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笈多所译《添品法华经》七卷二十七品[3]。现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七卷二十八品的《妙法莲华经》,是后人对鸠摩罗什译本校订和补充的版本。目前已知的北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经中,以河南省博爱县青天河北魏永平二年(509)刊刻的《妙法莲花经普门品第廿四》为最早,但只是起首部分[4]。河北邯郸南响堂山石窟第4窟中刊刻的《妙法莲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为全品经文,虽然年代还有争议,但上限不会早于北齐[5]。而沙峪摩崖造像中,刊于北魏永安二年的“……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廿四□”刻经,虽然晚于青天河摩崖20年,但却是迄今已知《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全品经文刻经中年代最早者,至为重要。
对照《大正藏》中《正法华经》译本、《妙法莲华经》译本(下面简称修订本)以及《添品法华经》译本,沙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下面简称沙峪本)与南响堂《妙法莲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下文简称响堂本)的内容,都没有重颂部分,所依底本都应是鸠摩罗什的原译本。将沙峪本与现今流通最广的修订本对比,它们两者之间,在具体的文字还有段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出入,列举如下:
1)修订本中:“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沙峪本中作:“设欲求女,便生端姿……女,宿殖德本。”有“正”与“姿”和“植”与“殖”之别。
2)修订本:“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沙峪本作:“无尽意,若……恒何沙菩萨名字。”为“河”与“何”之别。
3)修订本:“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沙峪本作:“……拜、供养,是二人福,政等无异。”有“正”与“政”之别。
4)修订本:“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沙峪本阙。
5)修订本:“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沙峪本作:“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塞、……身而为说法。”
6)修订本:“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沙峪本作:“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女身而为说法。”
7)修订本:“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沙峪本作:“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有“身”与“神”之别。
由上述列举的差异可见,沙峪本主要还是同音异体字以及文字脱漏的问题,其内容除了没有重颂部分,其他内容与修订本没有本质的差别。同音异体字的出现,或因传抄或者刻写过程中的不工所致,但并不影响经文内容本身。如响堂本,其经文也大量出现了别字及异体字[6]。现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各种版本,唯独“金刚身”与“金刚神”这处同音异体字的差别却至为关键,因为单从字面来看,这两种说法均可通,但是其含义却相差甚远,涉及到两个版本的问题,试简要讨论如下:
现存佛经藏本中,关于“金刚神”或“金刚身”的记载,年代最早的《正法华经》卷十《光世音普门品第二十三》作:“或金刚神隐士独处仙人僮儒像。”《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作:“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四》作:“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可见,《正法华经》与《添品妙法莲华经》一致,均作“金刚神”,而《妙法莲华经》作“金刚身”。
现存敦煌文献中,法藏P.3932的10世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廿五》作:“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英藏S.5556的戊申年(948)《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弟廿五》作:“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英藏S.6983的五代时期彩绘插图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廿五》作:“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特别的是,英藏S.5432的五代曹氏时期《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弟廿五》[7]作:“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前言“金刚神”,后言“金刚身”,这是特殊的一例,从该经文整体草率的笔迹来看,似应是习作,非正式抄经,故“金刚神”与“金刚身”同时出现,或是笔误而已。可见,10世纪,唐末、五代时期的写经中,既有作“金刚神”者,也有作“金刚身”者。
除了沙峪本之外,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出土的高昌国建昌五年(559)《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残卷作:“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前述刊刻年代不早于北齐、不晚于盛唐的响堂本作:“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综上可知,翻译年代最早的《正法华经》作“金刚神”,目前已知的盛唐之前写经或者刻经都作“金刚神”,而在五代时期的写经中,“金刚神”与“金刚身”同时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作“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的《妙法莲华经》卷尾,有“鲁国太夫人张氏,伏遇亡夫太傅大丞相李公远忌之辰,谨施净财一贯文入福州开元寺大藏经司,雕凤字函《妙法莲华经》七卷、《法华三昧》等经三卷,共计一十卷,伏兹胜因荐严超生净土。时绍兴二十一年正月十五日谨题”的题记,也说明了《大正藏》所收此版本《妙法莲华经》的确切年代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由此是否可作出判断,即鸠摩罗什原译本应是“执金刚神”,而非“执金刚身”。之所以出现“金刚神”与“金刚身”两种版本,应是经文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后来以讹传讹,以至最后难辨孰是孰非,而这两种版本出现的年代,最有可能是政权频迭、社会动荡不安的晚唐、五代时期。
3. 塔形龛
在中国的佛教造像中,塔形龛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敦煌北朝二期开凿的莫高窟第257窟中,该窟南壁后部中央所绘的阙形龛上画出了覆钵丘及塔刹装饰,其后云冈第三期和响堂山一、二期均大量出现了塔形龛或塔形窟[8]。这些塔形龛、窟共同的特点是,在仿中国传统汉魏瓦顶建筑的屋形龛上面,加了一个覆钵状塔体,塔体上部有各种各样的塔刹装饰。这种下面是佛像,上面是覆钵的组合,在印度阿旃陀第26窟的窣堵波可看到源头[9]。沙峪摩崖造像的塔形龛,与敦煌、云冈、响堂山等处相比,除了下面的屋形龛相似之外,塔体的造型则完全迥异,风格独特,极为少见。
在整体造型上,第一区第1龛与第一区第2龛相类似。塔身部分,子母阙形建筑象征天界的入口,中腰收束上下对称堆积的仰覆莲瓣代表须弥山,圆盘应是指《立世阿毗昙论卷第二·数量品第七》的:“是世界地,形相团圆,如铜烛盘,如陶家轮。”最上面的摩尼宝珠,则正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三·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所说:“从其眉间白毫相中,出无数百千亿帝释,皆于境界而得自在,摩尼宝珠系其顶上,光照一切诸天宫殿,震动一切须弥山王,觉悟一切诸天大众。”与第一区第2龛不同的是,第一区第1龛在龛内左右角上各多了一身飞天,在塔体部分,层叠状的梯形平台左右生出了一对坐于莲花座上的天人,无论是体量还是工艺方面,均较第一区第2龛更加显著。
4. 4-41Z、4-42Z观音立像的相关问题
这两身观音立像是现存沙峪摩崖造像中体量最大、雕刻最为繁缛华丽的造像。其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持物或结施与愿印,身着X形披巾,佩戴项链,X形璎珞从腰腹部交叉通过,下身中央佩戴大佩等,与北周时期长安地区的菩萨造像风格一脉相承,如北周保定三年(563)菩萨像、北周建德元年(572)倚坐菩萨像等,只是身材比例更为合理。值得注意的是,诸多特征也与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北周天和二年(567)菩萨造像相接近[10]。关于这两身造像的确切年代,没有明确的题记,结合4-37T中副像主张惠儁、西箱像主王蜀、西堪主杨洪义分别在4-39K、1-1K、4-36X中出现,或可推知这两身造像的开凿时间也在开皇年间。与沙峪相距不远的平定县开河寺石窟,其部分隋代菩萨造像的风格与沙峪几乎完全一致,由此或可想见,当时这一地区造像与流行的造像粉本以及工匠群体间的关联性。沙峪造像与开河寺石窟,则可一同视为隋代山西东部地区佛教造像研究的宝贵资料。
5. 龛的形制、造像的题材内容以及造像特点归纳(见附表)
北魏永安二年开凿的四龛中,第一区第7龛,第一区第8龛,第一区第9龛,第二区第18龛均为桃形尖拱龛。第一区第9龛外轮廓阴刻线呈尖桃形,而龛则为山字形,此形制比较少见。从龛的规模、布局来看,第一区第9龛应为核心造像。四龛造像题材均为一佛二菩萨。主尊造像着褒衣博带式大衣,造像总体简略草率,以第一区第9龛、第二区第18龛为例,下垂的悬裳只用纵向并列的简单矩形纹饰来表示。
现存有明确纪年的隋代佛龛,形制有三种:塔形龛、方形龛、尖拱形龛楣圆拱龛。造像内容组合有一佛、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等四种,是以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的组合为主。
没有明确纪年的造像,龛的形制有二种为方形龛、尖拱形龛楣圆拱龛。造像内容组合有一佛、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多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的组合。从这些造像的风格并结合周边有明确纪年的造像位置来判断,它们应该同样开凿于隋开皇年间。
6. 其他
从沙峪摩崖造像现存的题记来看,其造像活动主要以邑义及家族性为主。第一区东壁造像中,北魏永安二年刻经,功德主是以张还香为首的邑义佛教信徒31人,而同年的造像则是张还香、张双、张洛成、张湛兄弟四人的功德。隋代造像中,规模最大的第四区观音造像是第四区第37题记中提到以大斋主杨永伯、副斋主姬静和为首的邑义佛教信徒共同开凿的;第一区西壁以及第二区造像,则主要是以王氏、齐氏为代表的家族造像。从造像题记可知,部分造像的功德主本人或其家族成员,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如第一区第14龛的功德主南道尉、劳天尚书、帐内大都督、龙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食邑定州九门县开国侯王明坚,惜其人史书不载。其他诸如第二区第19龛的功德主前照(昭)勇将军、北肆州骑兵参军、广武县令齐显安;第二区第23龛功德主齐昭仁之父前雄烈将军、北肆州驴夷县令齐洪馥;第二区第24龛的功德主前雄烈将军、岚州户曹参军齐洪偘;第二区第25龛功德主前开府参军乡官、领户五百家党齐士建;第二区第26龛的功德主张威之父,平西将军、淮南王下开府承(丞)张洛成;第四区第35龛的功德主,前平遥市令,又宜岁授总管大都督张建等,都属于当时中下级的官僚阶层,他们有一定的财力和社会声望去组织这些造像礼佛活动。上述这些丰富的铭文内容,对于隋代地理、职官、行政沿革等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新资料。
除了沙峪摩崖造像,和顺县境内现存石窟造像已知的有县城以北1公里处云龙山半山腰间的云龙山石窟。在我们考察途中,又发现了6处小型石窟造像,其中有两处隋代造像规模较大,保存完好,题记内容也很丰富。这说明在和顺县境内目前应该还有相当多的小型石窟没有被发现或者被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北朝尤其是隋代,和顺境内开窟造像风气的盛行。和顺周围的县市也分布着大量的北朝、隋代石窟造像,如平定开河寺石窟,昔阳石马寺石窟,左权石佛寺石窟、高欢云洞、榆社庙岭山响堂寺石窟、圆子山石窟等。沙峪摩崖造像与这些石窟,均位于北魏两大石窟寺开凿中心平城和洛阳之间的交通沿线上,对于研究山西境内北朝、隋代的佛教信仰和佛教活动有着重要的标本价值。
附记:关注沙峪摩崖造像,缘起于蒋永梅女士提供的线索。笔者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3年三次前往考察。由于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造像在近几年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2012年,编号为第四区第41号、第四区第42号的高浮雕隋代观音立像被不法分子盗凿。2013年,又有人多次前往椎拓摩崖题记,使得原本风化疏松的崖面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笔者不揣浅陋,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政府以及专业人士,认识到沙峪摩崖造像的重要价值,并能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进一步被破坏。在野外调查测绘期间,得到了马国良先生、蒋永梅女士、杨昊雨先生的无私帮助;在文章撰写过程中承蒙文物出版社原编审黄文昆先生的耐心指点;关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执金刚神”与“执金刚身”的问题,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总先生的启发;摩崖绘图得到了寇小石先生的全力支持。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竺法护.正法华经[M]//大正藏:第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2]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M]//大正藏:第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3]阇那崛多、笈多.添品妙法莲华经[M]//大正藏:第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4]宫大中.中原贞石墨影(上)[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225-230.
[5]张林堂.响堂山石窟碑刻题记总录(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8.
[6]于亚龙.响堂山北齐石刻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32-33.
[7]张秀清.敦煌写《妙法莲华经》断代[J].科技信息,2010(30):186.
[8]赵立春.响堂山北齐塔形窟述论[J].敦煌研究,1993(2):37-45.
[9]宫治昭.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M].李萍,张清涛.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2.
[10]梁银景.隋代佛教窟龛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3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