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黄帝明堂经》残卷校释
2016-11-10王兴伊于业礼
王兴伊 于业礼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刊发了王杏林《跋敦煌本〈黄帝明堂经〉》一文,王氏通过仔细查找,新发现俄藏两个残卷Дх.06634、Дх.11538(b)亦属于《黄帝明堂经》的内容,且与前人发现的三个残卷进行了缀合,与黄龙祥先生辑复本《黄帝明堂经》进行比对,探讨了该残卷对当今辑复工作的意义。王氏的研究偏重于拼缀研究和价值探讨,今拟在王氏的基础上,对《黄帝明堂经》残卷全文进行逐行校释,并就王氏文中涉及未深的地方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敦煌;俄藏;黄帝明堂经;校释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4-0091-06
Abstract: In his paper entitled“Postscript to the Dunhuang Version of the Huangdi Mingtang Jing”published in Issue 6 of Dunhuang Research 2016, Professor Wang Xinglin found that two fragments collected in Russia, Дх.06634 and Дх.11538(b), also belong to Huangdi Mingtang Jing. Professor Wangs essay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iling this book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hree previously discovered fragments, and with the version of the Huangdi Mingtang Jing compiled by Huang Longxiang. On the basis of Professor Wangs researc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ofread and explain the version of Huangdi Mingtang Jing unearthed from Dunhuang and discusses some questions neglected by Prof. Wang.
Keywords: Dunhuang; Russian collection; Huangdi Mingtang Jing
《黄帝明堂经》(以下简称《明堂经》),三木荣先生介绍后,误以为是《针灸甲乙经》,后小曾户洋先生考察系《黄帝明堂经》古传本。马继兴先生秉承小曾户氏之说,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对其中两个残卷的原文进行了校录。后《俄藏敦煌文献》一书出版,将Дх.00235、Дх.00239、Дх.03070三个残卷缀合,确是为《明堂经》残卷[1]。李应存、袁仁智等分别对三个残卷的原文进行了新的整理与校释。近年,王杏林通过仔细查找,发现另两个残卷Дх.06634、Дх.11538(b)亦属于《明堂经》的内容,且与前三个残卷进行了缀合,缀合顺序为Дх.00235+Дх.06634+Дх.11538(b)+Дх.00239+
Дх.03070,称为“敦煌本《明堂经》”,认为与“医心方本”抄自同一系统,对《明堂经》的辑复具有重要意义[2]。
王氏一文可谓是将对《明堂经》残卷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注重于拼缀研究和价值探讨,没有对《明堂经》残卷全文做新的校释。又前人整理和校释时,对《明堂经》残卷“收入并不完备,且在校勘上亦有缺漏之处”(王杏林语)。本文拟按王氏拼缀的顺序,以《俄藏敦煌文献》公布的图片为底本,以马继兴先生(马本)、袁仁智(袁本)和小曾户洋先生(小曾户本)的成果,以及王氏文中所引用的部分(王本)为校本,并与《外台秘要》(《外台》)、《针灸甲乙经》(《甲乙经》)、《医心方》等传世诸本中所载《明堂经》相互比对,对《明堂经》残卷全文进行逐行校释,并就王氏文中涉及未深的地方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 《明堂经》残卷原文校释
Дх.00235
〔前缺〕
1. ……挛,食……
按:此属“胃俞”条下残文,《〈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筋挛,食不下”。
2. ……两各一寸半,大阳之□,正坐
按:两各:马本录作“旁各”,脱“两”字。此属“三焦俞”条下残文,《外台·第十一》作“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此脱“旁”字,马本增“旁”字而脱“两”字。半:《〈甲乙经〉卷三·第八》作“一寸五分”,下同。大阳之□:大,同“太”,下同。传世诸本并无此四字。□,原字残,存左半边,似“食”字。马本作“太阳之会”,袁本作“太阳之俞”,并不妥。今且存疑。
3. ……食饮不下,肠鸣胪……
按:食饮不下:《〈甲乙经〉卷九·第七》作“食不下”。《〈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饮食不下”。下文“大肠俞”条下亦有此四字,《外台》正作“食饮不下”,与敦煌文书同。故知《甲乙经》、《外台》并误,当据敦煌文书改。肠鸣:《〈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腹鸣”。
4. 肾俞,在苐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刾入三 分 ……
按:十四:王本脱“四”字。苐:同“第”,下同。刾:同“刺”,下同。
5. 主要痛不可以俛仰反侧,热痉,寒热,食……
按:要:同“腰”,下同。以:马本脱,《〈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亦脱,当据此补。俛:同“俯”,下同。痉:传世诸本并作“痓”,马本、袁本亦录作“痓”,惟王本作“痉”,痓乃痉古之讹字,张如青先生早已指出[3],今从。日浅仓屋藏板《〈医心方〉卷二·第一》正作“痉”字。
6. 两胁难以息,心下填坚痛,心如悬,下引脊,少腹急痛
按:两胁难以息:《〈医心方〉卷二·第一》作“两胁难”,无“以息”两字。《〈甲乙经〉卷八·第一下》、《〈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并作“两胁引痛”。心下填坚痛:心下,小曾户本作“以下”,与原图片有误。《〈甲乙经〉卷八·第一下》作“心下贲痛”,《〈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心下焦痛”,《〈医心方〉卷二·第一》作“心下痛”。下引脊:袁本、小曾户本并作“下引齐”,以“齐”同“脐”,与《〈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合。从文意来说,脊位于心的后方,与“下引”矛盾,不如作“齐”义胜,或当据改。
7. 热,面黑,目芒=,喘欬少气,溺善□出,赤风头痛破如,足
按:面黑:《〈甲乙经〉卷八·第一下》作“面急”,下注“一本作黑”。芒=:即“芒芒”,《〈甲乙经〉卷八·第一下》作“目 ”,《〈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目 ”。善:小曾户本作“喜”,误。赤:小曾户本脱。破如:《〈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如破”,当据之乙转。
8. 寒如,头重身热,振栗,要中四支淫泺,欲欧,脉□□
按::同“冰”,《〈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寒如水”。栗:王本作“栗”。支:同“肢”,下同。淫泺:马本衍一“淫”字,作“淫淫泺”,误。脉:马本作“腹”,与《〈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腹鼓大”合。然查图片,作“腹”误。欧:通“呕”。
9. 寒中洞泄,食不化,骨寒热互引,溲难,腹□□□□□
按:引:马本作“水”,误。互:小曾户本作“不”,误。
10. 不得息。
11. 大肠俞,在苐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刾入三分, 六呼
按: :同“留”,下同。
12. 灸三壮。灸主大肠传气,案之如覆桮,食饮不下,善□
按:灸主大肠传气:前后文各条主治前并无“灸”字,传世诸本亦无,疑涉上文衍。袁本脱。大肠传气:即大肠转气。案:小曾户本作“气”,误。桮:同“杯”。善□:《〈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善噎”。
13. 肠中善鸣,腹面肿,暴泄及要痛。
按::马本、小曾户本并作“”,明刻本《〈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说文》:“张目也。”于此处不通,故当通作“”。面:明刻本《〈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而”,亦通。
14. 小肠俞,在苐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刾入三分, 六呼,灸
15. 三壮,主少腹痛热控囊引要脊,疝痛,上冲心,小肠切痛……
按:少腹:马本作“小腹”,误。热:马本断作“少腹痛热,控囊”。控囊:《〈医心方〉卷二·第一》作“控睾”,下注:“睾,阴囊也”。
16. 要脊,溲溺难,黄赤,舌干。
按:要脊:马本、小曾户本并于“脊”下多“强”字,缺“溲”字,《〈甲乙经〉卷九·第八》作“腰脊强,溺黄赤”,《〈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腰脊强,溺难”。马本当是据此而录。舌干:传世诸本并作“口干”。
17. 旁光俞在苐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刾入三分,灸三壮……
按:旁光:同“膀胱”。灸三壮:《〈甲乙经〉卷三·第八》于此前有“留六呼”三字,他本并无。
Дх.06634+Дх.11538
18. 主要脊强痛引背少腹,要以下至足背不仁,不……
按:主要脊强痛:《〈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腰脊痛强”,《〈医心方〉卷二·第一》作“主脊痛强”。足背不仁:传世诸本并作“足清不仁”。
19. 起。热痉,互引,汗不出,反 折,尻……瘅疟……
按::同“伏”,下同。此处当是“状”之误字,《〈甲乙经〉卷七·第四》、《〈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正作“似瘅疟状”,当据改。
20. 中脊内俞,在要下苐廿椎下,两□□□□半,侠脊□起□……
按:中脊内俞:《〈甲乙经〉卷三·第八》作“中膂俞”,《〈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中膂肉俞”,《〈甲乙经〉卷八、九》、《〈医心方〉卷二·第一》并作“中膂内俞”。侠脊□起□:《〈甲乙经〉卷三·第八》作“侠脊胂而起”。
21. 刾入三分, 十呼,灸三壮。主要痛不可以俛仰,寒热□痉□……
按: 十呼:《〈甲乙经〉卷三·第八》作“留六呼”,他本并作“留十呼”。寒热□痉□:王本作“寒热□痉,反□互引”,与《〈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寒热,痓,反折互引”合。
22. 互引,腹胀,掖挛,背央央引胁痛,内引心。刾足太阳,从项
按:掖,通“腋”。央央:《〈外台〉卷三十九》作“怏怏”。《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央央然,《太素》作‘怏然。”又《素问·生气通天论》:“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俞曲园《内经辨言》:“央者尽也。”作“央央”是。
23. 始数脊椎,夹膂如痛,□之应手者,刾之旁三□,立已
按:王本作“案之应手者,刺之旁三廉,立已”,与《〈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按之应手”合。
24. 白还,在苐廿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大阳之旁, 而取之,刾
按:还:通“环”。《素问·诊要经终论》:“中心者环死。”孙怡让按:“环”与“还”通。
25. 入五分,灸□……□不得俛仰,小便赤黄,尻
Дх.00239+Дх.11538
26. 重不□举
按:马本据《〈医心方〉卷二·第一》补足为“重不能举”,是。
27. 上聊,在苐一空,在要果 下 一寸,夹脊臽者中,大阳少阳□
按:聊:通“窌”,下同。果:《〈甲乙经〉卷三·第八》、《〈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髁”,《〈医心方〉卷二·第一》作“腂”。髁,《说文》“髀骨也”。段注:“髀骨犹言股骨也,医经亦谓之股骨。”腂,《唐书·酷吏传》:“膝腂皆碎。”以膝、腂并举,后世亦释同“踝”。故此处“果”当同“髁”,《医心方》误。夹:同“侠”,下同。臽:同“陷”,下同。
28. 络。刾入二寸, 七呼,灸三壮。主 要痛而清,苦伛,阴皋……
按:苦伛:与《〈医心方〉卷二·第一》作“苦伛”合。王本作“若伛”,以为形近而误作“苦”,似不妥。《〈甲乙经〉卷九·第八》作“善偃”,《〈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主腰脊痛而清,善伛”。“苦”有患义。《前汉书·贾谊传》:“非徒病肿,又苦盭。”而“善”言多也。《诗·墉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礼·文王世子》:“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注》:“善谓多于前。”故此处作“苦”与“善”并通。阴皋:《〈医心方〉卷二·第一》作“阴睾跳骞”,《〈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甲乙经〉卷九·第八》作“睾跳骞”。皋,同“睾”。
29. 骞,热汗不出,绝子,疟寒热□……挺出,不禁白淫,少阳……
按:热汗不出:《〈甲乙经〉卷七·第一》中作“热病汗不出”,《〈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寒热,病汗不出”,袁本以“骞”为“寒”之讹字,似误。疟:《〈外台〉卷三十九》作“瘄疟”。白淫:《〈甲乙经〉卷十二·第十》、《〈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并作“不禁白沥”。
30. 所结,痉,背反折。
按:所:马本作“或”,误。
Дх.00239
31. 次聊,在苐二空夹脊臽者中□……
32. 阳、阳明所结,主要痛忡=然不……
按:马本脱一“阳”字。小曾户本前一“阳”字作“伤”。忡=:即忡忡,马本作“快快”,小曾户本作“怦怦”,当为“怏怏”之误。传世诸本并作“怏怏”,上文“中脊内俞”条下亦作“央央然”,是为证。
33. 脊要背寒,赤白淫,心下积胀,要……
按:脊:图片于字左书一“背”字,似以“脊”为误字而改,然《〈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正作“脊腰背寒”。且改为“背”字亦不通。
34. 后取尾与八聊。要。
按::《〈甲乙经〉卷九·第八》、《〈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骶”。袁本作“胝”,其后作“举与心聊”,并误。小曾户本作“”。与:马本作“等”,误。要:传世诸本并无,疑为衍文。
35. 中聊,在苐三空夹脊臽者……
36. 厥阴、少阴所结,主要痛,大便……
37. 赤淫时白,气,月事通少,男……
按:,同“癃”。月事通少:《〈甲乙经〉卷十二·第十》、《〈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月事少”,《〈医心方〉卷二·第一》作“月事逋少”。又袁本断作“月事通,少男……”
38. 下 聊,在苐四空 夾 脊臽者中□……
39. □阴、少阴所结,主要痛……
按:□阴少阴所结:马本脱前一“阴”字。《〈甲乙经〉卷三·第八》引《素问·缪刺论》作“厥阴、少阳所结”。
40. 下仓□下不禁,赤淫□□……
按:下仓□下不禁:今“仓”字存一半,“仓”后字缺,马本、袁本并据《〈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女子下苍汁不禁”径补。小曾户本脱后“下”字。赤淫:《〈甲乙经〉卷十二·第十》作“赤沥”。小曾户本于此二字后补作“阴中”。
41. 刾要尻 交 者两腴上……
按:腴:《〈甲乙经〉卷十二·第十》作“两胂上”。《说文》:“腴,腹下肥者。”《说文》:“胂,夹脊肉也。”故“腴”为“胂”之误字,当据《甲乙经》改。袁本、王本并改作“胂”。小曾户本作“胰”,误。
42. 肠辟泄注
按:辟:同“澼”。《〈甲乙经〉卷十二·第十》、《〈医心方〉卷二·第一》作“肠鸣泄注”,《〈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腹肠鸣,澼泄”。
43. 右背苐二行,廿穴……
按:廿:马本径改作“二十”,不妥。穴:袁本、小曾户本并作“六”,误。
44. 附分,在第二椎附项□……
按:项:袁本于“项”后补作“肉”,以为“内”之误,与传世诸本合。小曾户本径补作“内”。
45. 会,刾入八分,灸五壮。主□……
按:灸五壮:《〈医心方〉卷二·第一》作“灸三壮”,《〈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甲乙经〉卷三·第九》并作“灸五壮”。
46. □□,在苐三椎下两旁……
Дх.03070
47. ……入五分,灸三壮。□□□博间……
按:入五分,灸三壮:《〈甲乙经〉卷三·第九》作“刺入三分,灸五壮”,《〈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灸五壮”,《〈医心方〉卷二·第一》作“刺入五分,灸五壮。博:通“膊”,下同。《〈甲乙经〉卷三》作“髀”,《〈医心方〉卷二·第一》作“髆”。王氏已详辨,认为作“髀”误,为是。
48. □痛烦。
49. □堂,在五椎下两旁各三 □……
50. 五壮。主肩痛,匈腹满 洒 ……
按:匈:同“胸”。
51. 噫嘻,在肩博内廉……
按:噫嘻:传世诸本并作“嘻”。
〔后缺〕
二 余 论
在谈到《明堂经》残卷的价值时,王杏林在其文中列举了三点:1. 敦煌本《明堂经》可补“黄辑本”之脱文,2. 敦煌本《明堂经》可正“黄辑本”之行文顺序,3. 敦煌本《明堂经》可校正“黄辑本”等其他版本之误。王氏认为该文书出土于敦煌藏经洞,故名之为“敦煌本《明堂经》”。然马继兴先生则在书中明言“系西域和阗出土”,孰是孰非,似难以判断,今称之为“出土《明堂经》残卷”,存二者之疑,姑待后考。又“黄辑本”是指今人黄龙祥先生所辑复《明堂经》,是当今学界以为《明堂经》辑复本之最善者。《明堂经》残卷作为《明堂经》的古传本,对于当今辑复工作的价值自不待言,王氏所论及举例已甚详,兹不赘述。
只是王氏在谈到第三点时,分别举原文第8行“冰”、第50行“洒”、第51行“博”为例说明。其中所举“冰”可正传本作“水”字之误的说法似可商榷。原文第8行“寒如”,《〈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寒如水”。“”同“冰”,王氏疏以《针灸资生经》作:“足寒如冰,身肿如水。”《普济方·针灸》亦作:“足寒如冰。”言:“水性为温,冰为寒,既言足寒,当作‘冰为是。”所言为是,然亦有不妥,试论之。按:“冰”与“水”,唐时常互讹。冰俗作“氷”,与“水”形近。如通行本白居易《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白香山诗集》、扬州诗局刊本《全唐诗》和明隆庆刊本《文苑英华》并在“水”下注“一作冰”。又唐诗中此二字互讹的现象还有很多,汪少华《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第十讲中所列甚多,可供参阅[4]。
又王氏所举第50行“洒”字,原图片损,仅存上部,但就图片来说,并不能认出就是“洒”字。虽然可据传世诸本补作“洒”字,却不足以为校正他本之证据。
其实文中可举正他本之误的例子甚多,试增补之。
1. 第6行“心下填坚痛”:《甲乙经》卷八作“心下贲痛”,《〈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心下焦痛”,《〈医心方〉卷二·第一》作“心下痛”。王本引《广韵·真韵》:“,肉胀起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胀。”以“填”为之误字。似不妥。《说文》曰:“,起也。”段注:“当云肉起也。”于此处似通。填,《说文》:“塞也。”段注:“隔也。”又注:“塞下云窒也。”《博物志》:“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鸟,曰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白氏六帖》:“鸟衔木而填海。是以物塞之曰填,心下坚硬疼痛,如物塞其中,故曰填坚痛。”《针灸大成》卷七“阴交”穴条下:“主气痛如刀搅,腹填坚痛。”又“心下填坚痛”与“两胁难以息”相对成文,后世诸传本作四字成句者,义不胜。
2. 第7行溺善□出:图片不清,已不能识出阙字。袁本作“溺善浊出”,当是据《甲乙经》卷八“尿浊赤”录。马本作“尿善滑出”,似是据《〈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尿滑赤”录。试辨析之,传世诸本并因句读不善而误。“赤”字当属下,赤风,热风也。《素问·本病论》:“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赤风瞳翳,化疫温厉暖作。”《千金翼方·万病·耆婆治治恶病第三》:“疾风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云何名五风?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月白风,四曰赤风,五曰黑风。”传世诸本误逗“赤”属上,后又两句割裂,使错误益繁,幸得此而存真。
3. 第18行“要以下至足背不仁”,后世诸传本并作“足清不仁”,今人注“清”为寒冷,义仍不顺,当据此改。
4. 第20行“中脊内俞“:查图片“脊”字左另注一字,不清。《甲乙经》卷三作“中膂俞”。《〈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作“中膂肉俞”,《甲乙经》卷八、卷九和《〈医心方〉卷二·第一》并作“中膂内俞”。《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亦作“中膂内俞”。而《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作“中俞”。虽《千金翼方》亦注作“中膂肉俞”,但者,《五音类聚》曰:“脊也。”故可知是穴古称当为“中脊内俞”,后约自《千金》始误“”成“膂”,又脱“内”字,为“中膂俞”。“肉”为“内”之误。
另外,作为《明堂经》的一个古传本,出土《明堂经》残卷与传世诸本相比,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错误之处,亦可以通过传世诸本对其进行校正。如第7行“赤风头痛破如”,“破如”当为“如破”二字倒,《〈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正作“如破”,可据之乙转。第12行“灸主大肠传气”,“灸”字传世诸本均无,前后文各穴主治亦无,疑涉上文衍,可据传世诸本删。第19行“瘅疟”,“”,同“伏”。《甲乙经》卷八、《〈外台〉卷三十九·第十一》并作“似瘅疟状”。故此处当是“状”之误字无疑,当据《甲乙经》《外台》改。第32行“忡忡”,传世诸本并作“怏怏”,上文“中脊内俞”条下亦作“央央”,是证文书之误,当据传世诸本改。第34行“要”,传世诸本并无,疑为衍,当据删。第41行“刾要尻交者两腴上”,“腴”为“胂”之误字,当据《甲乙经》改。
参考文献:
[1]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第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8.
[2]王杏林.跋敦煌本《黄帝明堂经》[J].敦煌研究,2012(6):80-84.
[3]张如青.中医文献学纲要[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216,317,318.
[4]汪少华.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M].上海:上海书店,2008:20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