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16-11-10连娟丽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福建泉港36280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张饼烙饼数学模型

连娟丽(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福建泉港362801)

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连娟丽
(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福建泉港362801)

“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在新知探究、数学活动和巩固运用中逐步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使学生感悟“模型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体验有价值的数学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渗透;模型思想;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模型思想是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更是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有效、合理地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来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在探究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发展思维能力

概念、法则、规律及数学问题解决等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都要建立核心要素——数学思维方法,它是数学模型的灵魂。只有设计有效的数学思维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抓住隐含在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才能优化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发展和运用数学知识。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知识技能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合理、有效地构建数学模型。

案例:北师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数学好玩--优化》教学“烙饼”片段

1.创设烙饼情境

师:淘气的妈妈要让大家尝尝她最拿手的烙饼。计划要烙12张饼。

师:最快烙好12张饼要多长时间?

师:有困难?没关系,要懂得知难而“退”,从简单数字入手,寻找其中有没有规律?

2.探究双数张饼优化烙法师:就从2张饼开始探究吧!2张饼可以怎样烙?师:用一双手当2个饼,桌子当锅,烙一烙,并算一算花了多长时间?

师:谁愿意上台演示?(生边烙边说第一次3分钟,第二次3分钟)

师:2张饼同时烙,只要烙2次,这样就节省了6分钟。达到最省时的优化方法,称它为“2张同时烙”。

师:那4张饼怎么烙?

师:同桌合作,用2双手当4张饼烙一烙。

师:那么6张饼呢?

师(小结):当烙饼的个数是双数时,就2张2张同时烙,这样花的时间最少。

3.探究单数张饼优化烙法

师:研究完双数烙饼优化方法,接下来要研究什么?(单数)若烙3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烙好?

课件出示要求:

(1)同桌先讨论再操作(借助学具袋里的3个小圆片试着烙一烙)。

(2)算一算,所需烙饼的时间?比较哪种方法合理?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活动)

汇报方法(指名上台演示烙法):

生1:先2张同时烙,再烙第3张(师板书6+6=12(分))

生2:3张轮流烙,烙三次,需要9分钟(师板书3+3+ 3=9(分))

3张轮流烙的过程:

师:通过比较,哪种方案更省时?

师:把这种省时的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再烙一烙,验证一下锅里是不是总有2张饼?

师:找到了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那5张饼又有什么省时的方法?

生:先同时烙2张,再运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烙剩下的3张。师:表达的真清楚!烙5张饼可以转化成“2+3”。师:那烙7张饼呢?

师(小结):如果烙饼数是单数时,先2张2张地烙,剩下最后3张就可以用烙三张的最佳方法烙,这样就最省时。

4.探究规律--构建数学模型

师:借助同学们发现的最佳烙饼方法整理在表格上,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1:饼数=次数

生2:饼的张数×每面的时间=最少所用的时间

生3:这个规律前提条件必须是锅最多只能烙2个饼。

(师及时肯定考虑问题完整性。)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8张呢?(24分钟)

师:那现在大家快速告诉老师,烙12张饼最短需要多少时间?(36分钟)

师:给a个人每人一张饼呢?最短需要多长时间?

上述片段在构建“烙饼”最优化方法的过程中,隐含着与之相伴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一是抛出问题:最快烙好12张饼要多长时间?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繁为简”的解题方法。二是烙5张饼可以转化成“2+3”的“转化”方法。三是先由双数、单数分开研究,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再观察表格发现规律;最后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构建了“烙饼”最优化方法的数学模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同时重视提炼与体验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快模型的构建,提升了建模的理性高度,优化思维能力,体验有价值的数学学习过程。

二、在活动体验中渗透“模型思想”,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经历建构知识点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不但符合课程标标准(2011年版)中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存在于数学知识中的模型思想方法。这一过程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1]

案例: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什么是周长》片段教学。教师在学生理解“围图形一周”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形成对“周长”的本质属性的充分感知,为完成对“周长”特征的提取、抽象奠定基础。

活动一:摸一摸。

师:把手指当作蚂蚁也在树叶上体验一周,好不好?

(学生边摸树叶边线边说)

师:谁来摸一摸,这片树叶的边线一周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到黑板前指一周)

师:注意看他从这一点开始,一直沿着边线指,然后又回到了这一点,他指得对吗?

生:对。……

活动二:描一描。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需要描绘在图纸上,你们能选一种物体也描出它外围的一周吗?

(学生描一描活动)

(学生作品展示)

师:说一说,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沿着外围、起点回到起点)

师:沿着物体的外围描一周,留下了一个图形。(用手势比划)树叶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像这样物体表面或图形外围的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板书)

上述教学片段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概念揭示”的数学活动,充分感知体验一周,以直观形象促进对抽象的“周长”认识,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这种经历“实物表象--模型表象--图形表象”的教学程序,提升和丰富学生的“一周”表象,建立了清晰的“周长”表象,有效地构建“周长”概念的数学模型。这样教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升华,促使学生思维深度的提升,有效地构建数学模型。[2]

三、在巩固运用中渗透“模型思想”,拓展思维能力

数学模型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在巩固应用时,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数量关系后,尝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达到会一题通一类的效果,构建了数学模型。教师要有针对性选编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或生活实际问题,分析解决一种问题的价值不在于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在于提升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更重要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3]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学生探究了“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设法”等数学思维方法,在巩固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其实类似“鸡兔同笼”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看,在乒乓球比赛中也有这类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9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0人正进行单打和双打乒乓球比赛。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注:单打指2人打,双打指4个人同时打。)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思考一下:可以把什么看作“鸡”,什么看作“兔”?

生:把单打看作“鸡”,把双打看作“兔”。

师:那你能用“鸡兔同笼”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9张乒乓球台相当于9个头,30人可以看成相当于有30只脚,所以用假设法是:9×4=36(人)36-30=6(人)单打球台6÷(4-2)=3(张)双打球台9-3=6(张)

生2: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找到单打球台有3张,双打球台有6张。

师:生活中,哪儿还有类似这样的规律呢?能举例吗?……

在巩固拓展运用中,像求球台问题、租船问题和搬运问题等,虽然不是明显的鸡兔同笼问题,但是问题本身隐藏着与鸡兔同笼问题的联系。分析当情境故事变化了所得到的数学模型思想是一样的,即原认知模型不变应数学问题形式变,不断丰富和拓展,促进对模型的内化,就领悟到了数学模型思想的价值。由解决一个典型的问题,用同样的数学思路引领相关问题的解决,即无形地渗透一种数学规律的思想。可见,模型思想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结合到具体的数学知识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学习过程,逐步领悟的,从模糊到清晰的感悟建模过程,拓展数学思维。

[1]王光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云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五个策略[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0(2).

[3]钱阳辉.小学数学教学[EB/OL].[2016-5-20].http://www. xxsx.cn/item.aspx?iid=4028.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张饼烙饼数学模型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让锅别闲着
——烙饼问题
怀念烙饼
香喷喷的烙饼
烙饼
烙饼的学问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
经历活动过程 积累无形经验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与思考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