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中班幼儿积木建构水平提升的尝试

2016-11-10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架积木尝试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冯 越

助中班幼儿积木建构水平提升的尝试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冯 越

积木游戏是幼儿以积木为物质基础开展的象征性的建构游戏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其学习与发展功能涵盖多个领域。幼儿在进行积木游戏时,不仅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了对于品质、习惯的培养。笔者通过对自己及同类班级幼儿在积木区的游戏情况观察、解读,积累了对于如何帮助中班幼儿提升积木建构水平的实践策略。

【典型现象】

现象一:这是“我们的领地”

一大早,安安、希希、依依、丁丁就插好大型积木的进区卡,搬着椅子来到了积木区,四位小朋友从架子上一人拿了一顶“工程帽”戴在了头上就开始搭起了积木。过了一会儿,丁丁跑来跟老师说:“老师,柯柯也要来积木区,可这里人已经满了。”又过了一会儿,殷殷搬了一张椅子想站在旁边看看,却被安安“无情”地拦在了外面,嘴里还一个劲地说道:“你不能进来。”

现象二:帮不上忙的主题图

最近小朋友们喜欢搭桥,老师特意打印了几张不同的桥的建筑图贴在积木区墙面。午餐后,杰杰来到了积木区,他用两块圆柱体积木、三块长方形积木拼搭了一座小桥,摆弄了一会儿之后,他便不再继续了,这时老师来了,问他:“你搭了什么?”“我搭的是桥”,“那你接下来要做什么?看看这个桥,要不搭个跟这种一样的桥呢?”老师指着墙上的图片给他建议,他摇摇头,说到:“这个我不会搭。”

现象三:像你这样做有点难

洋洋今天在积木区搭了一座“恐龙的家”,他先用长方块木板拼了个底座,又在四周用双单元积木竖着在周围围了一圈,然后将几只恐龙模型放了进去,兴致勃勃地告诉老师:“老师,你看我搭了恐龙的家。”老师看了之后,点了点头,建议到:“这个有点简单了,搭个高点的房子呢?”说完,老师拿起了几块四倍单元积木稳稳地竖在了周围,洋洋见状,也拿了几块四倍单元积木试了起来,可是每次总是会碰到前面的积木,洋洋挠了挠头,停下手上的动作,一个劲地夸奖到:“老师你真厉害。”

现象四:合作失败的建筑工人

今天的积木区,萱萱一上来就熟练地搭起了“高架桥”,而另一边,彤彤也搭起了桥,搭好之后,彤彤拿着一辆小汽车,在自己搭的桥上开了起来,接着小汽车开向了萱萱的桥,到中间的时候,彤彤说:“这里怎么过去啊?汽车又不会飞。”原来,萱萱搭的拐弯连接处太高,挡住了汽车,萱萱看了彤彤一眼,尝试着加了两块双单元积木,不过不是过高就是过低,萱萱试了几次,都失败了。

【现象解读】

现象背后的追因分析是我们作为后期调整与改进的主要依据,以上述积木区中幼儿与规则、幼儿与环境、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情况为典型现象,按照从幼儿到幼儿的思维逻辑分析如下:

㈠解读幼儿之“兴趣”

从以上的现象来看,幼儿在不同阶段的积木游戏场景中,他们的兴趣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考虑:幼儿在玩积木区的时候分别有怎样的兴趣点?如:现象一中,幼儿的兴趣点更多在于对“新环境、新材料”的兴趣;现象二、三中,幼儿的兴趣点为“重复自己经验下的行为”;现象四中,“发现问题、尝试互动”是他们的兴趣点。只有捕捉到孩子们的兴趣点,才能顺应他们的兴趣提供适宜的帮助。

㈡剖析幼儿之“需求”

需求是幼儿兴趣的进一步体现,《3~6岁儿童学校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敏感地察觉到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需要,以提供适宜的帮助。就上述现象,幼儿在不同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需求——如现象一中,他们的需求在于“兴趣背后的意图”;现象二中,幼儿对于教师提供的支架性图式无法产生互动,他们需要的是“实物对接图片的方法”;现象三,他们的需求是“不断的探索中获取各类积木更好地运用的经验”;对于现象四,“互动背后的品质”则是他们当前的需要。由此可见,作为老师,敏锐观察力的背后精准的判断力也非常重要。

㈢审视当前之“对接”

维果茨基在关于最近发展区中说到: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阶段的水平。中班幼儿在建构方面逐渐进入“物——我关系”的分化阶段,同时会在建构过程中注意物体内部的关系,如:比例、次序、平衡等。而《儿童游戏通论》中对于积木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也指出:积木游戏的学习和发展功能涵盖了诸如:主体性、健康、数学、科学、语言、艺术、社会学系等多个领域。教师应从现象中审视、分析可以与幼儿年龄特点、当前需要、发展领域中相对接的部分,如:现象一对接幼儿在积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计划性;现象二、三对接幼儿的社会学习之环境与功能以及人的活动与相互关系;现象四对接尝试与探索、试验、合作。明确了这些对接点,教师才能真正地成为智慧的引导者。

㈣思索教师之“可为”

分析以上,若教师只是盲目介入、指导,带给幼儿的往往不是解惑而更多的是困惑,因此,作为教师,在已经观察解读幼儿的兴趣需要后,下一步该思考的是:我可以做什么?我用什么方式做?我怎么做?如:游戏初,针对孩子兴趣点,但没有持续的行为,我该怎么做?游戏中,面对幼儿的问题和困惑,我介入的方式是什么?介入时说什么?做什么?游戏后,我如何借助分享帮助更多的孩子梳理、提升经验,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兴趣?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

附表.幼儿建构游戏的行为观察

【跟进行为】

㈠确定反思性实践推进思路

幼儿的建构水平是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练习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阶段性的兴趣、需要、问题和困惑,因此对于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引导,首先要确定的是“反思性实践”的推进思路,即:现场观察,到解读剖析,调整跟进,而后再次观察,再分析与再调整,如此推进下,才能够解决幼儿在不同阶段中所出现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的须坚持跟进的行为。

㈡日计划预设下的重点关注

既然作为长期跟进的内容,则需要老师的提前预设,在学期中借助日计划的游戏观察中“观察信息”“关键经验”,通过当天的幼儿建构游戏的行为观察预设第二天的关注计划,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进行梳理。而在过程中,教师应对预设内容有所侧重,依据当前幼儿游戏水平确定重点,以附表为例(见附表)。

在日计划中,教师根据当前幼儿的需要确定关注的重点为:如何帮助幼儿丰富建构主题内容,从而进行有目的的跟进材料与组织行为,帮助幼儿构建这一主题中的思路解决过程中的生成问题,提升相应的建构水平。

㈢环境与材料的目的性运用

提升幼儿建构水平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环境、材料目的性地筛选并有效运用。在环境上,要用好两类图片:一类是支架性图片——解决幼儿建构需求,包括方法支架、经验支架。以高架为例,除了高架图片之外,还可提供与高架相关的,如:高架周边的各种建筑图片(如公园、超市、停车场等幼儿熟悉的建筑物),图片要能满足幼儿当前建构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幼儿能够尝试用积木建构相似的建筑物(满足幼儿对于建筑物形象、逼真的需求);一类是过程性图片——维持幼儿建构兴趣,中班幼儿逐渐开始需要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挑战与变化,因此,过程性图片的投放,需跟进幼儿建构进程而来,如:现阶段幼儿对于搭桥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呈现幼儿在搭桥时的新经验的过程图片;下阶段幼儿对搭城堡感兴趣,教师亦是如此操作,从而达到经验共享、满足自信的效果。在材料的投放上做到:有的放矢,小步变化。根据幼儿当前的主题、内容、需要而准备。

㈣关键经验下的有效介入

幼儿的建构水平除了建立在他们自己不断的探索和练习之外,作为教师,适时的介入与有效的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有效介入的关键点,在于抓准幼儿当下的关键经验,一是在幼儿产生兴趣时能帮助他们明确建构的目的,如:在幼儿纯粹摆弄材料,无目的地搭建时,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墙:“今天我想搭什么”或问一问:“想好你的计划了么?今天打算搭一个什么?”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目的性;二是在幼儿阶段的重复中帮助其建立更丰富、更深入的建构内容,如:当幼儿在某个阶段中反复搭建同一建筑物“高架”时,教师可以通过“汽车开到高架下面,会去哪里呢?”“我们上次去秋游时,从高架下来去的地方是青枫公园,它是什么样的?周围有些什么?我们可以用哪种积木来搭?”帮助幼儿建立“我还可以搭什么——我能怎么搭”的建构路径;三是在就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就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中引导他们发现并尝试新的方法,并多次练习,如:在积木游戏中,丁丁运用了和小杰一样的方法,木板连接处放置了一块斜坡式积木,教师可以顺势引导:“看,丁丁用的方法和小杰一样,成功了呢,真是会学习的小朋友。”。又如:在幼儿几次尝试后老是会失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寻找原因:“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呢?到底是积木的问题还是我们摆的方法的问题呢?”幼儿会从教师的引导中将原因聚焦到“材料”和“方法”上,从而寻找到成功的突破口,通过更换材料,调整方法获得成功,进而提升其建构水平。

积木区中的小小世界,却蕴含着大大的学问,教师要做的,是将孩子们逐步引向更高的水平,助他们搭建出一个个精彩纷呈、创意无限的作品,为他们的快乐成长添上绚烂的一笔。

参考资料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高架积木尝试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桥梁限高架缓冲碰撞的结构改造研究
再试试看
城市高架钢箱梁制作与安装施工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有趣的积木
玩积木